一、為什麼要談知識工作者的管理?什麼東西需要管理?珍貴的資產與大量的資源都要管理。因此,在工業革命之前,一般工作場所的員工人數很少,沒有管理的問題,但在工業革命以後,新的生產設備使工廠雇用了成千上萬的工人。想應付眾多的員工,就必須加以管理。於是在一九二○年代,工廠出現之後,美國首先出現了泰勒的科學管理,與福特的生產線管理。優良的工廠管理,使美國製造業的競爭力,位居全球之冠,因此美國生產的產品席捲世界。其後,服務業管理制度的出現,也使他們的電影,唱片,球賽行銷全球。
同理,一九八○年以前,知識工作者的人數很少,生產線上的工人卻很多,所以大家談工廠管理,而不談知識工作者的管理,但在二十世紀後期,西方工業化國家開始發展知識經濟,使知識工作者的人數,開始快速增加。在二○○四年,美國的就業人口中,就有34%的勞動力,屬於知識工作者,加拿大有25%的知識員工,英國則有32%。企業面對數量如此龐大的知識工作者,當然要好好管理。一項最新的研究指出,美國1,000人以上的大企業,因為對知識工作者管理不當,錯置人力,讓知識工作者在公司內扮演救火隊,而沒有讓他們好好思考企業長期的發展策略與創新工作,使得企業本身每年平均至少損失1,200萬美元。
台灣自二○○○年以來,也在向知識經濟邁進,知識工作者的人數不斷在增加,因此企業的致勝關鍵,就是知識工作者的績效,所以,企業千萬要讓他們旗下的知識員工充分發揮績效,並要妥善管理。
二、誰是知識工作者?到底那些人才算是知識工作者?有很多人誤認為凡是不用體力,而只用腦力工作的人,便是知識工作者,這是錯誤的觀念。比如,甲公司的銷售員,在辦公室中埋頭為顧客填寫訂貨單、登記送貨地點,並紀錄顧客付帳事宜。上面的工作內容,雖然是腦力工作,但都只是例行事務,並沒有使用知識創造出新的知識,因此這個銷售員儘管在從事非勞動的工作,但並不算知識工作。
知識工作必須把現有的知識,經過思考、判斷、重組等過程,產出新的知識,例如,行銷經理把市場調查及顧客的特性等資料加以整理,再加上其他知識,經過思考、判斷,最後擬出一套行銷策略,這才是知識工作。
美國勞工統計局根據上面的定義,把下列職業歸類為知識工作者:企業與政府機構的中、高階的主管、從事工程、自然科學,人文、社會科學的專家、法律專家、醫生與醫療健保的專家、教育家、藝術品,建築大樓與產品的設計者,大眾媒體與新聞專業人士。其他國家則有不同的定義。
三、知識工作者可以管理嗎?一般而言,知識工作與傳統工作有下列的差別:生產過程的差別:傳統工作者在生產過程中投入的是體力勞務、材料與時間,產品則是實物;知識工作者投入的是知識(是思考、判斷、創新),產品是無形的新知識。
職業生涯的差別:傳統工作者的職業生涯,多數會經過企業的在職訓練;工作經驗的累積;以及職位的調動與升遷。而知識工作者的職業生涯,大部份是受到企業外部的訓練;書籍,專業雜誌的閱讀;學術會議的參與,以及導師的帶領等。
對企業的忠誠度的差別:傳統工作者對企業的忠誠度很高,對自己職業生涯的忠誠度也很高,從不輕言辭職或換工作,因為辭職會讓他們流失在工作上累積的人力資本,造成他們極大的損失。相反地,知識工作者對本身的專業、原則、與同儕的忠誠度很高,但對企業的忠誠度很低,因為他們的人力資本與某一特定企業的關係不是很密切,與他們的專業則很密切,他們在換工作時,不會流失太大的人力資本。
知識範疇的差別:傳統工作者擁有的知識,多半是功能性的知識,如機器設備的操作。此種知識與技術的範疇很狹窄,但是知識工作者的知識範疇,既廣且深,無法在短期內輕易習得。
工作場所的活動型態的差別:傳統工作者在工作場所中,與其他一大群的工作者同時工作,他們的工作需要依賴其他員工的工作成果。如生產線上的員工,在同一生產線上,有很多人從事同樣的工作,他們生產的產品,是靠別人生產好的半成品與加工產品。例如在製鞋廠,有人生產鞋底,有人生產鞋面,有人把鞋底鞋面黏在一起,沒有員工獨立完成一雙鞋子。知識工作者則不然,他們擁有自己的工作環境,並且通常單打獨鬥,或是與一小群人組成團隊,合作完成一個案子。
工作焦點的差別:傳統工作者的焦點是對某一動作或是某一功能的完成,他們的工作內容是客觀的,可以依照事先寫就的工作手冊或是操作規範,照章行事。工作的效果可以客觀衡量。如每小時生產幾件產品。知識工作者的工作焦點則是解決問題,例如解決行銷問題、財務危機、生產績效、或顧客的抱怨。他們的工作流程無法預先標準化,產品的品質也難以客觀評定。正如我們無法以每小時或每週生產幾個行銷計劃,去衡量行銷經理的績效。
技術與知識改變速度的差別:傳統工作者的技術與知識變化不大,雖然近年來,新技術日新月異,但基本上他們的變化仍然不大,一種技術可以用三、五年,仍舊不會落伍。但是知識工作者則不然,他們使用的知識與技術,天天都在變化,改變的幅度也很大,因此終身學習對他們來說,非常的重要。
績效評估的差別:傳統工作者的產品是可以量化,作為客觀的評量,而知識工作者的產品是無形的,生產流程是無法追?,他們的績效是很難加以客觀的評估。
對企業發展影響的差別:傳統工作者對企業發展的影響不大。但是知識工作者對企業的發展卻影響至鉅,但這些影響的不確定性也很高,因為一個行銷策略的成功與否,絕不是在擬訂後便可以知曉,外部環境對此策略推行的成敗有很大的影響。
四、如何管理知識工作者?知識工作與傳統工作有上列的差別,所以,我們不能用傳統的管理方法去管理這群人。那麼,主管該如何管理這群獨立自主,工作流程亦無從標準化的知識工作者呢?知識工作者主管最重要的任務,不再是扮演監督者的角色,他要扮演的角色,是球員兼教練,與知識工作者員工亦師亦友,為他們提供有利創新的工作環境。
知識工作的主管必須要重視招募的工作,招募時,必須要取得具備核心職能與最優秀的人才,因為如果主管錯聘一個不具核心職能的員工,將無法藉著訓練,讓此人發揮己長,對公司產生極大的貢獻,就像我們永遠無法訓練貓咪在水裡跳舞,海豚到岸上捉老鼠一樣。
此外,知識工作者的主管,要建立一個優質的工作環境,利於員工發展創新、分享知識,並且可以持續成長。但是知識工作的主管,本身亦是知識工作者,他們也最不喜歡官僚體制的行政工作,因此,優秀的知識工作者主管實屬鳳毛麟角。企業到底該如何使用一套新的管理方法,有效管理這些獨立自主,工作績效卻攸關企業成敗的知識工作者呢?目前市面上的相關書籍,非常稀少,好在知識工作先驅戴文波特,以長年積累的經驗,分析了百餘家企業、六百多位知識工作者,深入了解知識工作的特性、想法、工作的方法,為我們寫成這本《思考型工作者》,告訴大家,如何經營未來人才,讓知識工作者達成百分百的績效。這是一本是所有企業與機構的上層主管必讀的管理書籍。
(本文作者為美國麻省大學經濟學博士。曾任美國明尼蘇達州州立大學經濟學教授,中華經濟研究院院長,現任國立中央大學管理學院溫世仁講座教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