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7月 26, 2012

一杯翻倒的豆漿

★這是 封轉寄郵件,感謝原始寄件者與轉寄者的分享。
一杯翻倒的豆漿
還記得那是在某天早上約 莫10點鐘左右,我挑著上班人潮剛剛過去 沒多久的時段搭公車出門。


一路上,車上乘客不多,公車裡的情景幾 乎和往常一樣:乘客互不相識,無人交談,有人閉目養神,有人欣賞窗外街景,也有人當下就閱讀起來。

公 車前方兩側單人座的乘客, 來去頻頻,許多人坐不了幾站就下車,騰出來的空位又被緊接著上車的乘客填補上去; 公車後方的雙人座卻變化不多,任由三、五位乘客零 散分坐著,我也在其中。


車廂上方的幾排吊環,隨著車身重心的改變 ,總是整齊劃一地前後搖晃,大家也都隨著司機先生熟練的開門、關門、啟動、煞車的慣例循環動作,在心裡盤算著自己何時要按鈴下車 。


忽然,一記不大不小的聲響,將所有人的注意力集中起來。

原 來, 站在前方博愛座旁的一位乘客,不小心將手中的豆漿整杯灑落在地板上。
看似尚且溫熱的豆漿,沿著地板的弧度,慢慢流向下車必經的前門。

之 後,凡是準備要下車的乘客,走到那一區莫不改用腳尖踩著尚未被豆漿流經的畸零地面, 小心翼翼地站在司機身旁刷付票卡,又左移右挪地踏著階梯下車的。


這杯豆漿的主人,是一位年約20歲 的女孩。從她不安的肢體動作, 可看出她內心的焦急。

全 車乘客都摒息以待:一位原先戴著老花眼鏡閱讀中的老先生,將眼鏡移到鼻端,皺著眉、仰角直視著她;坐在車子後方的人也探頭出來盯著這位女 孩看。


只見這女孩連忙從背包中拿出一小包面紙,一隻手抓扶著司機身旁的欄杆, 躡手躡腳地走到豆漿流散的最前端,彎下身,用另一隻手拿著面紙 一 張一張地想辦法吸乾地上的豆漿。


車子依舊前進著,顛簸的路面及無法預警的路況,造成車身的晃動,也讓這 位女孩的重心不穩而更不易擦拭。沒多久,我發覺司機先生把車速調慢了些,車身也比原先平穩多了。


當女孩手中吸滿豆漿的面紙快要拿不住時,緊鄰女孩的一位女乘客,低頭快 速地從自己的皮包中挪出一只塑膠袋,她趕緊將塑膠袋撐開之後,又伸手接下女孩手中那堆濕黏的面紙。女孩認真地向她點頭道謝,又彎腰撿起裝 豆漿的杯子塞在塑膠袋裡。


一小包面紙當然吸不了一杯350 cc.的液體。眼見女孩手中的面紙即將用罄, 一位坐在我身後的母親,突然起身往前,在車子行進搖晃中、雙手 交 替抓扶著每個座椅上的扶手, 走向那位女孩以便遞上她口袋裡的衛生紙, 途中還遇到另兩位分坐單人座的乘客也請這位母親代為傳送自己捐出的面 紙包。


當女孩用手背將前額髮絲撥到耳後之際,抬頭看見這位母親的來意,她感 激地接下所有的面紙包,又一再向這些熱心的乘客說謝謝。


司機先生終於說話了:「妳趕快坐好,不要再擦了。」
從照後鏡中看到司機忽左忽右地看著 四方的路況,表情似乎有點兒緊張。


女孩低著頭不知回答了什麼,仍努力的擦著地上未乾的豆漿。司機先生又重 複了一遍,但女孩的動作依舊。


不久,女孩到站了,在車子停妥之 後,她對著司機先生深深鞠了一個躬,用愧疚細微的聲音說道:「對不起,司機先生,我把你的車子弄髒了,真的很抱歉,我真的不是故意的。」

司 機先生把手煞車拉住,側著身子轉向她:「東西灑了,等下我回站裡用水沖一沖就乾淨了,你剛剛那樣子太危險了,車子搖搖晃晃的怎麼擦呢?如 果妳沒抓好扶手,為了一杯豆漿跌倒又受傷的話,那太划不來了。」


這時,全車乘客的注意力都轉向司機先生。

「我 開車要注意很多事情,又要有 一定的速度,才能讓乘客安全到站又不誤點。可是妳在那裡搖來搖去的擦,我要注意妳的安全,又要注意所有的路況,還要想到車子的速度 , 這樣子開起車來,會讓我分心的。如果發生意外,那就不只妳一個人會有危險的。所以,我就一直叫妳不要再擦了,妳都不聽。」


聽完司機先生頗為憂心的回應,女孩低著頭說道:「對不起,司機先生,我 不是故意要讓你分心的,我只是怕有人踩到豆漿 滑倒,所以才一直想趕快把它擦乾的。讓你車子的地板黏黏的,真的很對不起。 」
「沒關係啦!地板髒了很容易沖乾淨 的,妳不用一直擔心啦!」
女孩又對司機先生鞠了個躬,也回身向車上的乘客說抱歉之後,才下車離去。
司機先生關上車門,將手煞車放下,繼續踩著油門往下一站駛去。

不知為什麼,車上的乘客好似這才鬆了一口氣,大家又回復到原先的動作, 車子裡的一切,彷彿又回到豆漿未灑前的光景。

這樣的生活片段,你感受到什麼了 呢?
一段沒什麼大不了的生活瑣事?應該不止於此吧!


我看到的是:一位勇於面對自己失誤、盡力彌補改進的年輕新新人類,一位 處處為乘客安全著想、克盡職守的公車司機先生,以及一群原本互無關連、卻因為一件細微的生活事件而將樂於助人的本性自然流露的乘客。
這些人的表現,正顯示出一項我們總 以為在現今社會中少見的真情 ––
為他人著想。


女孩害怕別人踩到豆漿滑倒而奮力擦拭,司機先生將乘客的安全與福祉顧慮 在心,其餘乘客則以將心比心的「同理心」關懷,立即伸出援手來幫助女孩完成她的任––不要讓別人滑倒。


一包小小的面紙,價值不高,但對有需要的人來說卻是個珍貴的「 及時 雨」; 一個輕踩油門的動作,簡單易做,卻對車上乘客的安全提供多一分的保障;一杯15元 的豆漿, 灑了也就算了,但若因此而滑倒受傷,卻可能帶來當事人長期身心的苦痛, 這也是那位女孩一直耿耿於懷,希望趕快排除的隱憂。


一件不到15分鐘的生活插曲,不必特別花費與安排,居然可以燃起人性互助的真情,並帶給旁觀者無盡 的省思,這是多麼可遇不可求啊!我有幸能像觀察員一般,靜靜地欣賞著這一群有緣同搭公車、又有機會彼此互表關心的陌生人對這一事件的投 入。

至 今,仍難忘這一段意外的場景,也一直深深感謝這一群陌生人帶給我對人性良善的高度信心,提醒自己不能因為與人互不認識,就逕予負面的價值 判斷,更不能輕忽他人對自己的用心,即使這個人只是個陌生人。


旁 人短短15分鐘的生活插曲,所帶來的啟示是如此,而我們每天又有多少個15分鐘可以提供我們省思與成長呢?
我們是否也經常放棄了這些可貴的學習機會呢?人際之間的自私冷漠固然讓人憂心,但生活中隨處可見的人際真情互助與互諒,卻 可能要比這些憂心多得多,只是我們經常忽略了它的存在。


如果你我願意在忙碌的生活中偶爾停下腳步、靜下心來、細心觀察,認真體 會身旁不斷發生的人事情境?一定會有意想不到的驚喜與收穫!同時,相信你也會感受 到:我們的社會還是有很多說不盡的好,我們的社會還是充滿良善與希望的。


不妨就從下一分鐘開始,好好體會周遭的 一切。

星期一, 7月 23, 2012

給年輕人的信 作者: 戴勝益

作者: 戴勝益 | 給年輕人的信 –  2012年5月28日 下午5:55

這樣的體會來自我的成長背景。我出生在家族企業,從小我的model就是我的父親和大哥,一直以為自己就是要成為像他們那樣的生意人,後來上了大 學,我才找到我真正的仿冒目標:奇美集團創辦人許文龍先生。

我從大學就關注他的新聞,因為他獨特的管理風格與處世態度一直很令我佩服。他一星期只進公司兩個早上,其他時間拿來拉小提琴、釣魚,但依然成就了 如此成功的企業。

早在十幾年前,奇美員工的平均月薪資就高達新台幣八萬元,是一個幾乎零異動的公司。許文龍還跟員工說:「你們工作不是為了公司成長,是為了你們未 來的幸福人生。」

看到這麼令人感動的一句話,我就立志自己也要跟他一樣。如今我做的每件事,都是跟著他的腳步,例如一個月有十五天絕對不上班、登百岳、到處旅行。 另外,我 也學許文龍,把財產捐了出去,一言一行都是受他啟發。最近許文龍還把博物館建物捐出去,讓社會大眾共享博物館資源,很令人尊敬。

半年前,許文龍請我去他家作客,更讓我體會到身教重於言教的道理。那天傍晚五點多,我去拜訪他,他仍住在一個四十幾年的老房子裡,一點也不華麗, 沒有固定的傭人、保鏢,只有一個司機,還請了鄰居太太來幫忙料理他早上釣的魚、煮了一些菜、買了一些碗粿,請我和妻子吃晚餐。

過程中,他興致一來,就把旁邊的小提琴拿出來拉,他的司機還跑去彈鋼琴伴奏。看到這幅畫面,我們嚇了一跳,也很感動。我問他:「沒有保鏢,安全 嗎?」他直 覺說:「我又沒有做壞事,錢捐給政府,孩子也沒進公司,沒傷害到公司同仁權益,我有什麼好害怕和擔心的?」這句話立刻反應出他的非凡價值觀,同時 也更讓我 認定:我以他為師,一點也沒錯。

所以,我認為年輕人要抓一個仿冒的對象。想從事藝術,比如可以抓林懷民;想從事公益,比如抓嚴長壽;想從事科技,比如抓林百里。每個人都抓一個對 象,把他的人生歷程和價值觀都搜集起來,然後去學習、去仿冒,以後縱使你的事業和成就沒有像他們那麼大,但至少你比較不會搖擺。

這樣仿冒的好處是,你不會像海底撈針一樣亂摸索。有了model,就像在海底抱著一個浮板,它會有動力拉著你往前走,可以減少你摸索錯誤的時間。 況且,這些人到現在都還蠻成功的,或許可以讓你大方向沒錯。

但也要提醒年輕人,要學習這些成功人士的努力、扎實、做事方法及對人好的態度,而不是學成功人士的表徵,例如趕快買一部高級房車、找個司機、打高 爾夫球、穿高級西裝。這些是成功人士的結果,不是他們成功的原因。如果你只學習結果,卻不學習原因,學習也是徒勞無功。

星期三, 7月 04, 2012

放下,讓靈魂跟得上的智慧

今天看到一個女記者結束生命的事,感慨良多。******

去年,我的一個朋友也選擇了結束生命,他是清華大學的博士,
年輕,而且一畢業就進入了非常好的公司工作, 妻子在讀心理學博士。

從我的角度看,實在不知道能有什麼想不開,
但他的病歷明確地告訴大家,他有很嚴重的憂鬱症。

但像我這樣的庸人,往往會看還有比我更不如意的,
然後就心滿意足地洗洗睡了,而對自己的理想很堅持的人,
要不就繼續與現實衝撞下去,要不就選擇結束生命。

其實,不時地有朋友發信過來,
叫我注意,生活與事業的平衡,也就是BALANCED LIFE。

如果每天工作14小時、回家跟親人說不上幾句話, 你覺得生活平衡嗎?

好在我不是這樣。

我一直覺得業餘時間在家陪親人散步、看電視、給親人做飯等
是最大的享受,因此覺得自己的生活還是平衡的。

但前天我讀MBA時候的同學發來的信還是叫我感慨不已:

一個著名的寺院裡住著一位非常有道行的道長。
他每天都要在傍晚6時去餵他的狗。
狗的名字很奇怪,叫做"放下"。

每到日落時分, 靜修道長就為"放下"送飯了,嘴一邊呼喚著 : "放下!放下!"

小弟子覺得很奇怪,就問道長:"為什麼要給狗起這個奇怪的名字,
人家的狗都叫阿黃、來福什麼的,為什麼您的狗叫'放下'?

"靜修道長不語,讓他們自己去悟。

小弟子就觀察老道長,終於發現:
每天當道長餵完狗後,就不再讀經書,到院中打打太極拳,散散步。
小弟子到道長面前,訴說了他們觀察的收穫,
老道長微笑地點點頭說:"你們終於明白了。

其實我在叫狗的時候,其實也是叫自己'放下', 讓自己放下許多事情。

因為人們不可能在一天內做完所有的事情,
你只要將一天中最很重要的事情做完就已足夠了。

在人們越來越習慣動輒高呼殘酷競爭時,其實學會"放下"的意義就越大。

正仿佛當你自覺遭遇滅頂挫折時,不妨手搭涼棚,
你一定會發現:天並不會塌下來。

這並不是不求上進,恰恰在於懂得放下的,才最終會贏;
而整日忙碌不休的人,收穫的往往只是焦慮和疲憊。

就在今天在我看到這位女記者的事情之前,我又看到了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支西方的考察隊深入非洲腹地考察,
請了當地部落的土著人做背伕和嚮導,由於時間緊,需趕路,
而這些土著人很吃苦耐勞,背著幾十公斤的裝備物資依然健步如飛,
一連三天考察隊都很順利地按計劃行進,大家都很開心。

可是第四天早上,考察隊準備出發的時候,
土著人們都在休息不走了,好說歹說就是不願出發。
隊員們很奇怪,這幾天大家相處得很好啊,
是不小心觸犯了他們還是要坐地加錢?

這時,土著人的頭領解釋道:

按照他們的傳統,如果連續三天趕路,第四天必須停下來休息一天,
以免我們的靈魂趕不上我們的腳步。

這個現代人也許看來很難理解的解釋,讓我很受觸動。

我們的生活太忙碌了,工作和生活的壓力讓我們日復一日地在趕路,
以至於我們很少停下來思考一下,就不斷地被很多東西推著走,
或者追逐著眼前的東西而去,
而我們的靈魂早已落後在我們匆匆趕路的身影後面無影無蹤。

沒有了自己我們的生活就交給了外物去控制。
又到了一周,我們是不是也放緩腳步,等一等我們的靈魂?

星期日, 7月 01, 2012

被哈佛當成教材的中國火鍋店 撰文者:張瑀庭

這十多年來,因為工作,我不是在餐廳、就是在去餐廳的 路上。來到中國,我也是 去餐廳,而且,第一個想去的就是「海底撈」。

坦白說,我並不是垂涎「海底撈」的好料,而是想要體驗什麼是真正的服務。相信很多人都有類似的經驗,去中國的名店小吃,只要 生意一好,有時簡直不把客人當客人,大呼小叫不禮貌之外,客人就算受到委屈甚至被店家謾罵也照單全收。唉,誰叫這裡東西好吃嘛。

吃過不少米其林大餐和體驗過國外頂級的餐飲服務,當我 耳聞「海底撈」的豐功偉業,踏上中國這一刻,我只想立刻奔向這間餐廳,「海底撈,我來了!」

「海底撈」是誰?首先,它不是海鮮店,也不是水族館,而是一家在中國正迅速竄起的火鍋店,發跡於四川但有放眼天下的決心16年來,在北京、上海、杭州等13個城市開了61間直營店,目前有1萬多個員工,2010年營業額上看15億人民幣,而且連續三年得到「中國餐飲百強企業」的殊 榮。

中國火鍋店 變 成哈佛商學院教案

先不提海底撈的火鍋味美價廉(404元人民幣/4人),一間中國火鍋店的服務,竟然被哈佛商學院列為教材,才是讓 人最好奇的地方。

海底撈提供了許多餐飲界前所未見的創新服務。而且是從客人在排隊等餐時就開始服務你

比方說,你在等餐時,會有人幫你擦擦皮鞋,若是喜歡修 指甲的女性,也可以到美甲區,有專業美甲師幫妳把指甲弄得水噹噹。至於年輕族群,等餐時間也不會閒著,可以選擇聽音樂或上網;精力充沛的 小朋友可以到玩具區,讓父母不至於因為孩子等得不耐煩而鬧脾氣。

如果以上你通通沒興趣,就在等餐區玩撲克牌也行,或是 射射飛盤,吃喝無限供應的茶水點心。

海底撈將等餐的痛苦轉化成快樂不無聊的體驗。最誇張的是,以上服務,全部不用錢

沒有匠氣 誠 意十足的服務 融 化奧客的心

因為之前聽了太多人說海底撈的故事,我這回打定主意要 來當奧客,看能不能挑出毛病。沒想到

我人還沒坐定,服務就來了。茶水、水果迅速上桌,喜歡 的話,通通可以免費一直續點;你 脫下的外套,有專人幫你套起來,以免吃完火鍋後外衣都是味道;怕你吃火鍋不慎醬汁沾到衣服,每人發一條圍兜,讓你不會吃得心驚膽跳。

點 菜時,服務生會提醒你別點太多,「吃不夠再點很快的!」鍋底的辣度要幾分辣,他也會很精準地問過後才開始調製。鍋底煮開了,服務生會先到 醬料區弄點碎牛 肉、蔥花、芹菜讓你試喝一下湯頭。「要吃魚,讓我服務一下吧!」擔心你被滾燙的火鍋燙著,服務人員會不時地幫你下菜、撈料,還全程幫大家 分菜,並不時一直 提醒著小心別燙到。如果加點 麵條,師傅還會來到你身邊拉麵條給你看,除了展現新鮮技術,還兼具娛樂效果。

吃火鍋時,戴眼鏡的人會馬上拿到一條眼鏡布留長髮的女生則會拿到橡皮圈讓你紮好頭髮,有年紀很小的小小孩,不是給你嬰兒椅了事,而是直接放上很佔 空間的嬰兒床

整個用餐期間不斷奉上熱毛巾,不斷倒茶水,在這裡用 餐,客人幾乎不太需要開口或舉手聽到這裡你有嚇到嗎?這一切不是應該發生在高檔的酒 家?而且每次服務個茶水、遞個毛巾,你都得賞個小費才行,在這裡,嘿嘿,不收小費。免錢的服務居然可以做到這樣鞠躬盡瘁,不免讓我的心頭一震。

當天我確實是一個奧客,在西湖吹完風,來到海底撈時我 整個人頭痛欲裂,完全沒有食慾又頻頻想吐,儘管一位姓夏的服務生很有元氣又笑瞇瞇的幫我服務。

他一直幫我撈東西吃,又叮嚀我別燙著,我突然問他, 「那你不怕自己被燙到啊?」「我 的工作就是讓大家開心最重要啦!」聽他這麼一講我還是開心不起來。聽我說不舒服,這小 子問我要不要喝醋止吐,後來看我愈來愈難受,他很誠心的告訴我,「餐廳是不能提供藥物給客人的」,然後雙眼溫柔的看著我,「我能為你做什 麼?」,我大剌剌地說出:「可以幫我按摩頭嗎?」

剛開始他是有點嚇到,做了二年多,從沒人提出需要這種 服務。他說,「要按摩是可以,但我的技術不是很好,怕你嚇到了」就這樣,這位夏先生帶起手套為我按摩起來,這下子換 我有點不好意思,只好轉移話題。

「夏同志,你人這麼貼心,女朋友一定愛死你囉!」他不 好意思笑笑地說,「還好啦!」

「你服務二年多你覺得『海底撈』哪裡不夠好啊!」他 回,「讓我想想吧,再回答可以嗎?」沒有胡亂回答,反而仔細的思考起來。他後來告訴我,海底撈有個缺失,就是火鍋離開四川就沒那麼辣了。

除了幫我按摩過頭皮,他的同事,還曾經幫助一對夫妻和 好。「有一天一對夫妻來這裡為了買房的事情吵的特兇,同事因此特地為他倆唱了首『相親相愛』,用完餐後,他們倆就甜蜜蜜地手牽手離開沒有劇本,沒有匠氣的機械化服務,我再度感受到海底撈的用 心和溫情

請問廁所在哪?「我帶你去!小心這裡有台階」感覺上我是一個貴客,不是冷漠的指著往前走。過去我 們常笑人家廁所沒門,上洗手間還大聲聊天講話,現在人家廁所還豪華的很,門裡頭貼了一個提醒,要你記得隨身物品;還有一個小貼紙上面寫著,「特別時候,需要特別的服務,請 找阿姨。」

如廁後洗完手,熱呼呼的毛巾就遞上來,還要你別忘了擦護手霜。洗手檯上,從牙籤、髮膠、定型液、梳子應有盡有,讓 人隨時可以整妝。只不過是吃 個平價的火鍋,服務竟然讓人如此受寵若驚。

我把這些感想和朋友分享,他也分享一個發生在他身上的 故事。去年他帶媽媽來海底撈用餐,用完餐後媽媽身體不太舒服,他請女友先扶著媽媽,他去開車來接,結果餐廳不只拿輪椅給媽媽坐,還派兩名大漢幫忙把媽媽扶上 車,「自從想到這些服務,現在吃火鍋絕對只選擇它。」

那天用完餐後,水果盤一上桌,上面用果醬寫著「天天開心」,原來夏先生特地跟廚房交代,緊接著還拿出一個驚喜送給 我,那就是香包,儘管有些太人工的香水味,但那份用心我依舊很感動,送我到門口前又塞了一包爆米花和蝦餅給我,總之這頓餐真的是讓我大開眼界,服務做到如此,我自嘆台灣 不如。

很多人被它提供的服務嚇到,稱它是一種「變態的服 務」,我則認為它是一種全面 性的服務,當所有產業都到達一定的水平後,消費大眾比的就是服務,而好的服務就是比客人要求更多的服務。海底撈今天會得到這樣的稱 許,我認為沒有浪得虛名。

他山之石 台灣的餐飲 業可以學到什麼

台灣餐飲,有一些地方,是我覺得可以把海底撈當他山之 石的:

1、差異化的服務,態度勝過一切
真心的服務和差異 化的服務,一樣重要。海底撈 的服務生會主動自我介紹,服務的時候也會小跑步,給人很有活力的感覺。主動詢問你需要什麼服務,向你推薦飲料,也鼓勵你試喝,直到你喝到滿意為止,每種飲 料試喝都倒了將近二分之一杯。即使試喝半天,我們還是只點了西瓜汁,也不會遭白 眼,慷慨的服務讓人印象深刻。

2把服務生當家人看
讓員工 開心,客人才會開心。把服務生當家人看,服務生才會把客人當親人看。海底撈一個人服務三桌,運用小組的團隊來管理,所以大都找 同鄉來一起工作。 這樣一來好溝通,二來可以互相照料。福利是一個月休四天,一天工作九小時,四人一間套房,有衛 浴設備,還有阿姨幫忙打掃環境生活教育要員工堅持忠誠,務實求真,表裡如一,要求健康的 生活態度等。 因為這種優渥的待遇,加上透 明化的升遷管道,很多員工不但努力工作,就算外頭挖角也很難成功

3食材調製透明化
我們常常報導大陸 的黑心食品。這裡的採購可說是一條龍,由於規模夠大,從採買到製備完全不假他人之手,在餐廳門口就明白的張貼「配製飲料和食材製作的公 式」像檸檬汁怎麼調出來的,涼茶、烏梅汁、豆漿、湯底、醬料等,從原料到製作過程都寫的很清楚。最難能可貴的是「食品留樣專用櫃」裡面存放著當天的食品, 如果當天食物發現有汙染的問題,預留的檢體就可以送去化驗。

4結帳提醒
買單時,服務生會 提醒你看仔細項目和價格,沒有送來的菜色你審視後可以馬上 刪除,如果你發現消費計算錯 誤,24小時內都可以撥打電話,海底撈絕對會重新為您審定計算。看到這裡,針對這點我非常贊同,很多餐廳因為匆忙常 有計錯價的時候,但消費者常常必須跟店家大小聲,才會讓店家重新審價,在這裡不但名目寫的一清二楚,就算回家發現算錯帳也沒關係,這點確 實是做到童叟無欺。

海底撈倡導雙手改變命運的價值觀,並實踐貼心、溫心、舒心 的服務。那天 雖然我是奧客,他們還是努力hold住我了,我被他們的服務感動到無話可說,相信再也沒有 其他的服務可以超越它了,只 要我有記憶的一天,今天發生的事情我都不會忘記,我想很多人也會跟我一樣津津樂道這種難忘的回憶

不知台灣何時可以迎頭趕上,我期待那天快快來到

先相信自己,然後別人才會相信你


去做你害怕的事,害怕自然消 逝。一顆熱忱的心,能把事情做得更好,只要放手去做,一切皆有可能。
古希臘大哲學家蘇格拉底在風 燭殘年之際,知道自己時日不多,就想考驗一下他那位平時看來很不錯的助手。他把助手叫到床前,說:「我的時間不多了,必 須找下一根蠟燭繼續點下去,你明白我的意思嗎?」
「明白」助手連忙說:「當 然,老師您的理念必須好好傳承下去..。」
「可是...」蘇格啦底緩緩 地接著說:「我需要一位優秀的傳承者,他不但要有智慧,還必須具備信心與勇氣,你找的到這個人嗎?」
「我一定竭盡全力。」蘇格拉 底聽完後,笑了笑不再多說什麼。
於是那位忠誠而勤奮的助手, 不辭辛勞地四處尋找。當他花費了許多時間卻依舊無功而返,滿懷歉意地來到蘇格拉底病床前:「老師,真對不起讓您失望 了。」蘇格拉底硬撐著坐起來說:「失望得是我,對不起的卻是你自己」
蘇格拉底失意地閉上眼睛,停 頓了許久,才又說:「本來最優秀的人,就是你自己,只是你不敢相信自己。其實,不論是誰都有他的潛在能力,差別在於是否 了解自己以及如何發掘自己。」

做人的12個心計


一、聰明外露,不如智慧深藏:
做個糊塗的精明人,韜光養晦,大智若愚。
做個糊塗的精明人,示弱博同情巧妙地隱藏自己的實力。

得意不要忘形,喜怒不形於色,抓小放大,
難得小事糊塗,裝糊塗,問前途。

二、把握做人的尺度:
萬事都要留有餘地,任何時候都要留餘地。
做人不要太狂妄,得理也要饒人。
做人要給自己留條退路,不將賭注押在一個人身上,見好就要收。
不得罪小人,不暗箭傷人,不必「棒打落水狗」凡事都要留一手。

三、小心駛得萬年船:
做人要多留一個「心眼」,每次都是初交,別讓小人當槍使。
不可全拋一片心,防範主動幫你忙的人,謹防披著朋友外衣的「小人」。
向別人傾吐心事要慎重,不被表面現象迷惑,不要貪戀女色。「謹慎」二字刻在心頭。

四、樹活一張皮,人活一張臉:
給別人面子,就是給自己面子。識破別點破,面子上好過。
顧全面子,給人鋪臺階,關鍵時候替領導挽回面子。
在批評中加點糖,「背後鞠躬」更有效。善待別人的尷尬,適當滿足別人的虛榮心。
把功勞送給領導,死敵也要留面子,保住面子即是保住自尊,不能將錯就錯。

五、禍從口出福從口入:
能說會道籠人心,慎談他人忌諱的話題,說話要有所保留,避開無謂的爭論。
讓忠言不「逆耳」,開玩笑要注意分寸,說話要講究場合,用「是」替換「不」,
抓住推銷自己的機會,及時彌補失言,高雅的談吐是最好的禮儀。

六、做人要能方能圓:
學會隱藏情緒,「小節」不可小視,該放手時就放手。站在他人角度看問題,遇強則迂,以退為進。
虧要吃在明處,適時沉默是一種明智的行為,不放過萬分之一的機會。
保留上司的空間,學會隱藏情緒,不隨意表達自己的心聲。一次只專心做好一件事,珍惜生命中的每一秒。

七、禮多人不怪:
謙遜有「禮」好成功,少談你的得意事。為別人鼓掌,把優越感讓給別人。
三人行必有我師,鋒芒不可太露,多聽老人言,不獨享榮耀。
謙讓可以化解矛盾,不要太在意贊許,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l。
禮貌待人得人心,客套的作用不容忽視。用微笑面對每一個人,把「德」字刻在心頭。

八、要做「事前諸葛亮」:
做人需有超前意識,平時多燒香,急時有人幫,與暫時不得勢的人交往。
吃虧是福,換個角度思考問題,多算多勝,見微知著。
想上司所想,聽清弦外之音,學會掩蓋自己的光芒。
不跟熟人做生意,養成存錢的習慣,身體比錢更重要。

九、八面玲瓏路路通:
人脈就是成功的命脈,結交比自己優秀的人。把人情做足,牢記別人的名字。
「攀親拉故」贏人緣,建立自己的朋友檔案,把精力放在關鍵人物身上。
真誠地幫助他人,做人誠信者,可托大事。

十、能屈能伸,「忍」字當先:
做人一定要學會低頭,退一步海闊天空。臉皮有時也要厚一點,把丟臉看成是一種磨煉。
別為小事較真,當眾擁抱你的「敵人」,把氣發在小事上,「低頭」認錯不為低,好漢要吃「眼前虧」。
不被閒話所左右,把批評當鏡子,忍讓要有度。

十一、水流不腐,人「活」不輸:
有心計就不要太老實,搶先開口巧拒絕。關鍵時要掩藏起真實意圖,學會「兜圈子」。
理直氣壯地堅持自己的權利,不做別人意見的犧牲品,巧妙拒絕上司委託的某些事。
形勢不妙,走為上計,毛遂自薦又何妨。

十二、做情緒的主人:
善於調整心態是做人最大的心計,好馬也吃回頭草。徹底清除消極心態,丟掉不穩定的情緒,
改變腦海中的「電影」,永不言敗。別鑽「牛角尖」,快樂是自找的,撞了南牆要回頭。
手握心情遙控器,心態決定對事物的看法,有一點「阿Q精神」,擁有寬容之心。

在破產與失業中掙扎 美國人變得不一樣了 撰文/楊紹華

畫面就像是亞洲低收入國家的某條生產線上,只是,主角換成了黑人與白人,對於枯
燥單調的工作,他們甘之如飴。直到今天,美國仍在高失業率和債務破表的危機之中
掙扎,但,人民已經開始反省,美國人變得不一樣了。

蠟燭工廠遷回美國 大學生站上生產線
美國總統歐巴馬大聲喊出「美國要重返製造業」,為了一探虛實,記者從台灣出
發,經過十八小時的長途飛行,抵達美國馬里蘭州,造訪巴爾的摩新設的工業區,來
到這家受歐巴馬高度讚揚的小工廠。

走進千詩碧可蠟燭公司(Chesapeake Bay Candle)去年正式營運的新廠之後,首先進入
一間小小的展示廳,牆上掛著千詩碧可一九九四年成立以來的歷史照片,包括位於中
國及越南生產線的製造現場:幾名員工站在生產線輸送帶的兩邊,低著頭,專注執行
單調的勞動工作。
工廠勞工:為了生活,甘願站上生產線
打開工廠的大門,眼前畫面一如剛才看到的越南廠或中國廠照片,只不過,主角換人
了。一群美國勞工,站在嘈雜的生產線上埋頭工作著。

生產線的起點,一位中年婦女正從紙箱裡拿出幾個玻璃杯,整齊地放在輸送帶上。這
個動作,她每天要執行六個小時,約莫要放上四千五百個杯子;而在一九八七年至二
○○九年的二十二年時間,她是每天坐在辦公室裡的辦事員。

中年婦女穿著一件大概是從家裡拿來的圍裙充當工作服,上面難免有些髒汙,但她不
以為意:「我在這裡做了八個月,當然,和以往的工作性質差很多;但,我愛這份工
作,再怎麼說,它讓我重新找到了生活的感覺。」二○○九年,她原本服務的公司因不
敵景氣衰退決定縮編,她是眾多受害者之一。

生產線上大約有二十名員工,除了中年婦女,還有未滿三十歲的失業青年、放棄就讀
大學的年輕人,「甚至,還有一位大學畢業生,原本想去大聯盟打棒球,但在選秀會
中沒有被任何球隊選中。」在千詩碧可創辦人徐玫的眼中,這群涵蓋不同世代與不同
背景的美國勞工,工作態度並不算差。

刻板印象中,那群習慣借錢消費,不能吃苦耐勞的美國人,似乎已開始改變;而一場
「勞動救國運動」,也就在民氣可用的背景下,由政府發動,接著開始風起雲湧。
工廠老闆:搬回美國,成本是主要考量
去年聖誕節前夕,徐玫接到了一通意外的電話,電話那端來自白宮。
「聽說你在馬里蘭州蓋了一家新工廠……,想請教,為何要到美國設廠?」徐玫回
憶,對方大概一連問了四、五個問題,而她則是據實以答,「搬回美國的主要考
量,就是成本。」徐玫開始描述一支來自中國的蠟燭,身價是如何在這幾年快速上
漲……。

二 ○○八年,中國開始實施《勞動合同法》,是讓徐玫認真思考撤出中國的關鍵轉
折,「不管是臨時工或正職員工,企業主都要為他們投保醫療、社會、退休保險,光
是這三保,就讓勞工成本增加了三成以上。」另一方面,《勞動合同法》也規定,雇
用兩年以上的勞工,業主不得隨意解職,「忽然之間,勞工的糾紛變得很多,解雇一
名員工變得很困難,造成更多難以估算的無形成本。」

此外,石油價格上漲造成運輸成本攀升,「二○○八到一○年間,我們的運輸成本每年增
加二○%。」徐玫表示,種種因素加總起來,對於毛利率大約只有一五%左右的民生用
品業者來說,已經無法負荷,「把生產線搬回美國,成本並沒有增加多少,反而可以
縮短供貨的時間。」

就在徐玫接到意外電話的兩周之後,一月十二日,她 受邀到華府參加歐巴馬召開的論
壇,論壇邀集十四家過去一段時間在美國增加雇員的企業,包括了福特、杜邦、英特
爾、西門子、勞斯萊斯等,在論壇中,每人發言一分鐘,歐巴馬卻讓徐玫整整講了七
分鐘。論壇結束,歐巴馬宣布了「In-sourcing Jobs(工作回流國內)」計畫,而其核
心,就是要利用中國薪資調漲、美元匯率趨弱的大好機會,一舉復興美國的製造業。
市府官員:QE幫我們一個大忙
場景拉到美國中北部的威斯康辛州密爾瓦基市,中國勞動成本上升的效應,已充分反
映在這傳統製造重鎮。

在《富比世》雜誌的近期調查中,密爾瓦基被列為「全美最佳製造業城市」的第二
名,值得注意的是,過去一年,這座城市的製造業成長幅度達到七.九%,是報導中
十座製造業城市的成長之最。快速復甦的表現,甚至讓歐巴馬選擇在此造勢,二月
間,他來到總部位於密爾瓦基市的瑪斯特製鎖公司(Master Lock),過去兩年,這家公
司開始陸續把中國的產能移回這裡。

「三十幾年來,我第一次看到製造業在這座城市快速成長。」在密爾瓦基城市發展部
門工作超過三十年的瑪莎布朗說,密爾瓦基是美國的傳統製造業重鎮,但自從她在八○
年代初期來此工作之後,這裡的工廠首先是往美國南方移動,然後是墨西哥,接著遭
遇全球化,工廠移往中國,然後是越南……。

談到這個過程時,瑪莎布朗以她的祖母為例。「祖母是一九○五年出生,在三○至七○
年代後期,她在密爾瓦基的農業機具廠 Allis Charmer 工作,可以說是靠著這家公司
過了一生。」但在進入八○年代後,受到工資不斷調漲和全球化衝擊,Allis Charmer
在八○年代初期結束營業,「祖母很幸運,她是在這家公司付不出退休金之前過世
的。」

如同許多業者的意見,瑪莎布朗也認為,美國近期的製造業復甦,主要是拜中國薪資
調升與美元匯率貶值所賜,但正因如此,對於製造業復甦趨勢能否延續下去,瑪莎布
朗還不敢把話說死。

「畢竟是需要大環境的配合,除了中國薪資得要繼續上漲,也要美元繼續弱勢,美國
製造業的復甦才會形成長期趨勢。」在瑪莎布朗的觀察中,密爾瓦基的快速成長,與
美元弱勢帶動出口高度相關,「我甚至可以同意,QE(量化寬鬆貨幣政策)幫了密
爾瓦基一個大忙。」她認真地說。

此外,她也認為美國重建製造業仍有關鍵課題必須克服:「勞動力!」作為密爾瓦基
市政府城市發展部次長,瑪莎布朗經常和區域內的各家業者 溝通聯繫,「找不到足夠
的勞動力,是業者最感麻煩的問題之一。」她說,經常遇到的勞動力問題有兩種:第
一、具有專業技能的勞工不足;第二、美國人民投入製造業的意願不足。

關於第一個問題,需要美國透過長期教育改革及有系統的勞工訓練才能改善;至於第
二個問題,或許正在獲得解決。走在今天的美國,其實已能嗅到一種自省、自覺的氣
氛,他們正在重拾勞動精神。
藍領階級:年輕人必須以勞動為傲
清晨的速食店裡,準備上工的清潔隊員巴辛正在用餐,他利用上工前的最後時間,分
享了自己過去三年的生活感想:

「過去三年,我的生活變得更好,但這不是因為政府給了我什麼幫助,而是我有工
作,而且我認真工作。工作,好像是一條底線,不管外面的金融風暴有多劇烈,至少
我有一份工作。我每年大概能賺三萬美元,這樣的收入,並不能給我太舒服的日
子,但每天早上當我走在街頭,看到街上還是有很多失業遊民,我就會告訴自己,能
有一份工作已經非常幸運,今天,我要認真對待這份工作。

歐巴馬說,要把製造業帶回美國,要把工作機會帶回美國,這是正確的,美國人的確
需要更多的工作機會;但問題還不只於此,除了機會之外,我們真正需要的其實是一
種新的工作態度,那些身上布滿刺青的年輕人應該要被啟發,他們必須把低頭勞動視
為一種榮譽。如果歐巴馬好不容易把工作機會找回來了,卻沒有人願意去做這些工
作,那就是一種浪費。」

請注意,這番足以成為一篇演講稿的說法,出自於一位清潔隊員的隨口評論,若非他
才剛剛讀完一篇關於美國製造業的報紙社論,要不,就是「藍領精神」已經深入市
井,一種對於金融泡沫的反省與自覺,已經成為美國當前從上到下的重要課題了。
大學學生:這個國家總要有人製造東西
其實,充滿反省思惟的談話隨處可聞。走在威斯康辛大學密爾瓦基分校,今年夏天即
將畢業的麥克告訴記者,他現在甚至開始在當地的小型工廠當實習生了。

「當然,你現在是和一個讀大學的學生在談他的未來,我們讀了大學,對於未來一定
會有很美好的想像,但我們也很清楚什麼叫務實,不是每個人都能當上醫生或律
師。我所認識的同學們,的確會有夢想,但他們也不排除畢業後必須到求職中心報
到。至於我,甚至不排除到工廠上班,環境差了一點,但無所謂,那是工作的一部
分。」

我們坐在學校的交誼廳裡閒聊了將近二十分鐘,這才發現,交誼廳裡的每張桌子上都
放了一、兩張傳單,內容是關於三月一日舉行的一場集會活動,主題則是討論大學生
的助學貸款 高漲問題。傳單上的標題寫到,「美國學生助學貸款總額將破一兆美元大
關,比信用卡的債務更高。」

居高不下的失業率、快要破表的債務,似乎真的把美國人給嚇醒了。「再說,到工廠
上班有什麼不好?這個國家,總不能每個人都只當消費者,總要有人生產製造東西出
來賣,所以,歐巴馬的政策是對的啦!」臨走前,年輕的麥克半開玩笑地補了這麼一
句。

「在我的印象中,還沒聽到哪個人反對歐巴馬的重建製造業政策。」徐玫說,她不知
道歐巴馬能不能繼續連任美國總統,但至少,他所拋出的重建製造業政策,已經切中
當前民心,也獲得了高度認同。

事實上,就連最有可能成為歐巴馬競選對手的共和黨總統參選人羅姆尼(Mitt
Romney),近期的發言也站在同樣的基調:要把製造業工作機會從中國手中搶回來。

二月二十九日,羅姆尼在一場競選活動中表示,美國許多製造業都被中國擠出市
場。「因為中國操縱人民幣匯率,偷取我們的知識財產,雖然總統說會解決這些問
題,但我知道,中國人是在耍我們。」

不過,就在歐巴馬的重建美國製造大業獲得全民高度認同並且屢傳捷報之際,我們卻
也發現,這段時間被歐巴馬用來不斷宣揚政績的部分重要案例,有些言過其實。

「最近的許多報導都是不正確的。」美國大型工程機具設備廠 Caterpillar 發言人這
麼說。這家公司在過去半年以來,不斷被歐巴馬提及是「製造業重返美國」的典
範,也被媒體大篇幅報導,但發言人表示:「我們的確在美國本土有增加投
資,但,我們在日本的投資擴廠動作也沒停過。」他強調,公司並不認為自身的動作
符合歐巴馬所稱的「把製造業帶回美國。」

另一家動見觀瞻,同樣被歐巴馬視為政績指標的企業,是福特汽車。正當這家汽車大
廠的名字不斷被歐巴馬提及時,諷刺的是,就在二月,福特在中國四川重慶的新廠才
正式啟用,福特中國區主管 Dave Schoch對媒體表示,過去幾年,福特把重心放在北
美市場,「現在,我們要把更多的資源與焦點,放在中國市場的成長機會。」
製造大廠:抱歉,我們的重點還是中國
走入美國至此,我們對「製造業重返美國」的輪廓大致成形了。中國薪資調漲、美元
匯率走弱,彷彿像是美國重建製造業的天時與地利,從高失業與債務壓力中覺醒的人
民,則是人和。只不過,即使有了天時地利與人和,對於真正左右就業機會的大型製
造業者來說,市場考量重於成本考量,恐怕不會像中小型製造業一般地釀成返鄉潮。

「畢竟,這個國家的製造業已經流失了三十年,即使出現一些成本結構的改變,也很
難在短期之內獲得太大的成果。」瑪莎布朗說,她唯一能確定的,是政府已經看見製
造業的重要,而她相信,在政策支票尚未完全兌現以前,弱勢的美元、相關的獎勵與
懲罰政策,或許都會持續前進。

看來,製造業已經在美國冒出春芽,但距離可以完全取代中國,路途還很漫長;也因
此,這群剛剛走出失業困境的藍領大軍,還需要政府的政策庇蔭,在貿易保護的大傘
底下,他們的前途,其實正在和中國勞工的命運相互拉扯。

「勤奮」是普世價值,當美國人從虛無的泡沫經濟當中覺醒,我們應該為其高興;但
在需求減緩的年代,美國人的重回生產線,卻有可能造成地球彼端的中國勞工被迫下
崗,這樣的衝突,大概只能以「經濟調整的必要之惡」一句為解。

臺灣年輕人,你還有多少機會? 值得深思&省思

  花蓮天祥的晶華, 花蓮市的中信(已改為翰品酒店)、                          
  統帥、王子(整修中)等飯店已都被大陸買走了。                                
  大榮.新竹貨運已被中國人買走....                                          
                                                                           
      臺灣年輕人你還有多少機會?                                            
      大陸老闆評臺灣上班族:空有人情味,卻無競爭力.                        
                                                                           
  一股大陸勢力正快速崛起,短短5年,「大陸人管臺灣人」正在增加,這些高階經理
  人的共同點是兇悍、聰明、主動出擊,不撂倒對方不罷休,就如同犬中之王—— 藏獒
  一般。                                                                    
                                                                           
  三月中旬,臺灣區照明燈具輸出業同業公會召開每季一度的理監事會議,         
  現場將近二十位臺灣照明燈具業的領導者,前臺灣飛利浦(Philips)照明事業部門
  總經理張沁,在會場與大家談笑風生。外商經理人自信俐落的穿著打扮、一口標準  
  的國語,與同業熟絡的關係……,從旁觀察,左看右看,張沁都是個臺灣人,只有少  
  數人才知道,張沁竟是出身上海的大陸人。                                    
                                                                           
  張沁在大陸受過完整大學教育,留學美國,如今雖然手持美國護照,其實仍是不折  
  不扣的大陸人。他去年高升為中國飛利浦策略總監,卻仍保有臺灣區照明燈具輸出  
  同業公會理事頭銜,每季固定來臺參與理監事會議。這位在臺灣飛利浦任職時向總  
  部提出「不必給我年度目標,我會自訂目標,而且標準會更高」的大陸人,如今不  
  僅隔海管理臺灣人,還為臺灣照明行業積極扮演向政府提出建言的角色。         
                                                                           
  像張沁這樣身在臺灣,位居企業高階,卻鮮少被注意到的大陸經理人還有多少?   
                                                                           
  五年前,《商業周刊》曾經以前臺灣通用(GM)總裁劉小稚做為封面故事,製作了  
  「第一位大陸總經理搶灘臺灣」的專題報導,當時,本刊曾點出一個趨勢,大陸菁  
  英的高階管理能力,已經被國際大公司認可,而且開始活躍於亞洲舞臺。         
                                                                           
  五年後,本刊發現,在這段期間內,臺灣法令已於二○○三年開放跨國企業申請大陸  
  人士來臺工作。根據入出境管理局的統計,三年下來,已有將近三千位大陸人士獲  
  准來臺,雖然該法尚未能適用於臺資企業,但很顯然,大陸高階經理人的確已開始  
  在臺灣工作職場上粉墨登場;無論在臺灣本地或者前進整個大中華地區,甚至亞太  
  地區,臺灣人都避免不了要面對大陸老闆或主管。                              
                                                                           
  現象一:在臺國際企業大量拔擢大陸經理人                                    
                                                                           
  五年前,劉小稚只是大陸總經理搶灘臺灣的單一個案;如今,臺灣飛利浦照明事業  
  部門總經理張沁、美商UT斯達康電信(UTStarcom)臺灣區總經理葉舟、奇異(GE  
  )企業金融事業部臺灣區總裁陳劍鋒、泰商卜蜂臺灣研發副總王寧、肯德基(KFC  
  )臺灣開發部副總監虞國偉、紐約人壽業務長黃曉東等大陸高階經理人,都相繼在  
  臺灣職場上嶄露頭角。                                                      
  現象二:越來越多中國企業在臺設立分公司                                    
  近五年來,包括中國最大電腦公司聯想電腦、中國最大家電公司海爾電器、中國最  
  大通訊公司華為科技,以及北大方正與中興通訊等中國企業,陸續來臺成立分公   
  司。形成人在臺灣,卻是領大陸老闆薪水的情況屢見不鮮,當中如聯想電腦,甚至  
  直接任命大陸經理人親自坐鎮臺灣,統籌聯想在臺灣每年達二十億美元的採購。   
                                                                           
  現象三:大陸人躍為國際企業亞太區負責人                                    
                                                                           
  英特爾(Intel)去年首度拔擢大陸人楊旭為亞太區最高主管,英特爾內部稱這項新
  人事案為「撞破英特爾的天花板」;英特爾的最大對手超微(AMD),更早在前年即
  指派郭可尊為超微大中華區最高負責人,掌管範圍涵蓋臺灣,往後郭可尊並成為超  
  微第一位來自大陸的全球副總裁。英特爾或超微並非特例,包括知名美國軟體公司  
  Autodesk、高盛證券與IBM等,都已做出相同的人事命令。                     
  現象四:臺資企業也開始出現大陸經理人                                      
                                                                           
  國內IC設計公司晨星半導體總經理楊偉毅出身廈門,去年創造出每股稅後盈餘高達  
  三十元的驚人紀錄;第一次吃便當經驗在臺灣的溫州人林峰,以不到六年的時      
  間,成為國內最大便當連鎖店悟饕池上飯包執行長。                           
                                                                           
  德州儀器亞太區總裁程天縱在二○○三年接受《商業周刊》訪問時曾說:「臺灣經理  
  人在中國的價值會越來越低,因為大陸經理人遲早會跟上來,」當時,程天縱斷   
  言,「臺灣的優勢還有,但大概也只剩五年吧!」當時這個說法被認為是否有點誇  
  張?如今看來,大陸經理人甚至花不到五年的時間,就已彌平和臺籍經理人之間的  
  差距。                                                                    
                                                                           
  「臺灣人管大陸人」早已是舊印象了,而且,就算你不去大陸,並不代表他們不會  
  過來,不論是在高科技業、金融業或臺灣人最熟悉不過的在地餐飲服務業,甚至是  
  你不會想到的養豬業,一股大陸勢力正快速崛起。                              
                                                                           
  這群在大陸出生,至少在大陸完成大學教育的經理人,有別於臺灣「島國文化」經  
  理人,他們帶來什麼樣的異質文化?他們的經驗為何被認為能夠打造臺灣市場?為  
  何有臺灣企業願意付錢雇用大陸高階經理人來管理臺灣人?                     
  比臺灣人渴望勝利                                                         
  苦過、熬過,千萬人中拚了命要出頭                                          
                                                                           
  專為國際企業提供中高階主管人才仲介的經緯智庫公司(MGR)總經理許書揚指   
  出,相對於臺灣,大陸人長期處於物資缺乏、機會難得,窮慣了的環境當中,再加  
  上經歷過文化大革命的環境動盪,大陸人相當珍惜且把握任何機會。              
                                                                           
  尤其,「大陸人是每百萬人才有一個能冒出頭,極度競爭下的生長背景,讓他們願  
  意不計任何代價去爭取任何機會,那怕只有一點。」                           
                                                                           
  麥肯錫大中華區金融機構諮詢主管計葵生(Greg Gibb)說,「在麥肯錫要成為董  
  事,必須通過長達七年、陣亡率高達八三%的菁英淘汰賽,臺灣人大多熬不住      
  苦,通常到第四年即放棄,大陸人卻行。」所以麥肯錫進入大陸的時間雖然比臺灣  
  晚,目前卻有四位大陸董事,臺灣只有一位。                                 
                                                                           
  來自青康藏高原,經歷過文革,擁有德國博士學位的劉小稚就曾指出,「我沒有一  
  個成果是白給的,因為我是困境下的survivor(生存者)」,因此「一年三百六十  
  五天,我天天工作,往死裡幹。」                                            
                                                                           
  卜蜂種豬經營管理事業處副總經理王寧,高中畢業後,也是在青海鄉下勞動,負責  
  在半山腰上種西瓜。半山腰的太陽較大,要利用石頭保住土壤的日曬溫度,他一整  
  天做的事情,就是到河床邊撿拾鵝卵石、搬到車上,再把滿車的鵝卵石推到半山卸  
  下、鋪在土上,然後繼續撿鵝卵石,再推車上山。                              
                                                                           
  冬季嚴寒,這群勞動者被要求在三個月內繳交兩百公斤的水肥。每天,王寧尾隨在  
  藏胞的後面,只要看到藏胞撩起長袍往地上一蹲,準備如廁,王寧就趕緊湊上前   
  去,忍著臭,用容器承接最新鮮的糞便。                                      
  整整有一年,他吃不到肉,三餐都以麵食及葉菜度日……「上山下鄉那麼苦都熬得過  
  來,還有什麼好怕的?」王寧八年在臺灣衝刺事業,返鄉探親的次數不到五次,建  
  立了臺灣最大的養豬事業。                                                  
                                                                           
  苦過、熬得過、拚了命要出頭,對勝利的定義跟臺灣人不一樣,這是大陸高階經理  
  人將越來越被重用的主因。                                                  
                                                                           
  比臺灣人樂在競爭                                                        
  九犬出一獒,重重淘汰激發鬥志                                             
                                                                           
  去年甫上市,就創造銷售十萬本熱潮的大陸小說《藏獒》(楊志軍著)書中對於藏  
  獒這種傳奇巨犬的描述,用在這群大陸經理人的身上,似乎恰如其分。            
                                                                           
  藏獒產於西藏和青海,皮毛長而厚重,耐寒冷,能在冰雪中安然入睡。牠性格剛   
  毅,力大兇猛。「真正的藏獒像黑熊一樣強壯,像豹子一樣敏捷,像獵人一樣聰   
  明。」這是西元一二七五年馬可‧波羅遊記對藏獒的描述。                     
                                                                           
  「九犬出一獒,一獒抵三狼」。《藏獒》書中提到,幾千年來,藏獒能夠成為「犬  
  中之王」,是因其長期處於惡劣環境下的「物競天擇」:留強不留弱、留大不留   
  小、留美不留醜。藏獒被形容像是一頭「雪山上的獅子」,充滿了傲氣與競爭性。  
  牠們不屑與比自己矮小的狗打鬥,終極目標就是打敗獒王。而藏獒與藏獒之間的相  
  搏,不只是打鬥,更像是生死存亡的戰鬥,直打到當中一隻的半個脖子,嵌進了另  
  一隻張開的大嘴中,鮮血從牙縫裡流了下來,無法動彈才會罷休。               
                                                                           
  這群大陸高階經理人,就像生活在西藏青康藏高原上的獒犬一般,也是大陸眾多菁  
  英競爭下脫穎而出的產物。吃苦,對他們來說如家常便飯,而且因為曾經熬過無數  
  競爭才終能出頭,這群大陸高階經理人的共同特色是樂在競爭、遇見挑戰更興奮。  
                                                                           
  美商UT斯達康臺灣區總經理葉舟就是典型的例子。                              
                                                                           
  五年前,來自溫州、三十三歲的葉舟主動向UT斯達康總部提出到臺灣打天下的申   
  請,當時的他,已是UT斯達康中國區無線產品事業部總經理,在中國掀起一股浪潮  
  的「小靈通」手機就是由葉舟發明並取名的,不過,葉舟卻只為了讓「小靈通」手  
  機跨出中國市場,即隻身來到臺灣。                                          
  比臺灣人手段強悍                                                        
  有三成把握就進攻,把對手逼到絕路                                          
                                                                           
  對於潛在市場量不到中國十分之一,競爭程度卻是十倍的臺灣,他的反應竟然      
  是,「我簡直是樂壞了,滿腦子只想著要是能拿下,我就是神。」               
                                                                           
  甚至,雖然他只是UT斯達康臺灣區總經理,過去五年卻在總部未下達任何指示之   
  下,不顧身分,把手腳伸進韓國、菲律賓與土耳其等市場,最遠還曾到過巴布亞新  
  幾內亞,葉舟積極的攻城略地,也讓他在去年順理成章成為UT斯達康的亞太區副總  
  裁。                                                                     
                                                                           
  因為樂在競爭,他們都很「敢」,也充滿了把對手「逼到絕路」的狠勁。就如中國  
  首富國美電器集團主席黃光裕,在攻進頭號對手蘇寧電器大本營——南京的戰役中,  
  黃光裕將工作人員分散到所有賣場,全天候觀察對手動態,當人員回報蘇寧打八   
  折,他就打七折;蘇寧再降到五折,他二話不說以三折因應。                    
                                                                           
  最常掛在黃光裕口中的是,「我敢將利潤全部送出去,送幾年我都不怕,我敢白   
  賣,看你能不能活下來!」黃光裕接受本刊專訪時即指出,「我不願意花上三個   
  月,將計畫書字斟句酌的修改到完美再去執行,只要事情有三成把握,我們就馬上  
  幹,在幹的過程中不斷去調整。」                                            
                                                                           
  比臺灣人願意吃苦                                                        
  正面迎擊危機,把壞帳變成賺錢生意                                          
                                                                           
  多數的臺灣人寧可安於現狀,沒有十足把握的更好機會,多半會選擇按兵不動,這  
  群大陸的經理人卻如生存在難得放晴的青康藏高原上藏獒一般,總是在將肚子填飽  
  後立刻出發尋找下一個棲息地,藏獒相當清楚,沒有捷足先登的後果將是餓死在冰  
  天雪地當中,相對的,「只要能拿下,整個天下就是我的。」奇異(GE)企業金融  
  事業部臺灣區總裁陳劍鋒如此說道。                                          
                                                                           
  這種不安現狀、要搶先機、要打江山的性格,正是現在臺灣企業安於多年順風之   
  後,遇見經濟逆風時需要的人才。                                            
                                                                           
  二○○○年底,《經濟學人》一篇臺灣即將發生金融風暴的報導,吸引住當時任職奇異
  企業金融事業部日本區經理陳劍鋒的目光,半個月後,已被奇異總部拔擢為金融事  
  業部捷克區總裁的陳劍鋒來到臺灣考察,原本只是一個星期的行程,卻因為奇異總  
  部一通電話響起,留在臺北。                                                
                                                                           
  面對大環境被看壞的危機,這位大陸人展現了當時臺灣金融圈從未出現過的性      
  格,就是不怕。他不像銀行家對壞帳避之不及,他迎向壞帳;他不像創投家花錢買  
  夢想,他自稱是買夢魘。                                                   
                                                                           
  不到兩年的時間,陳劍鋒以現金低價收購銀行不良債權,包裝、重整、再出售賺取  
  利潤,當時才三十一歲的陳劍鋒大膽走在潮流前端,讓奇異成為二○○四年取得最多  
  銀行不良債權的資產管理公司。                                             
                                                                           
  相對於大陸高階經理人的藏獒性格,被稱作一碰就爛的臺灣「草莓族」,卻是截然  
  不同。悟饕池上飯包執行長林峰今年三十三歲,是臺灣俗稱的六年級生。在他眼   
  中,臺灣年輕人真的「像草莓一樣,那麼難栽種,還要養在溫室,太熱不行、太冷  
  會死、太濕活不成。」                                                      
                                                                           
  林峰是個臺灣女婿,他還記得第一次在加拿大見到岳父時,岳父對他的妻子        
  說:「爸媽再辛苦,也要讓你們吃得好、穿得暖。」他感到不可思議,卻不知道這  
  是臺灣普遍的現象。                                                        
  林峰還發現,每個來悟饕池上應徵的年輕人,最在意的不只是薪水,而是一個月能  
  休多少天假,當他告訴應徵者,「我每天工作超過十四個小時,因為待在悶熱廚   
  房,每天要帶三套換洗衣服後,超過一半的人都打退堂鼓。」                    
                                                                           
  臺灣肯德基開發部副總監虞國偉來臺灣半年時間,最不能接受的是臺灣員工告訴   
  他:「能做最好,不做也沒損失。」                                          
                                                                           
  而在臺灣已生活五年的葉舟,最納悶臺灣的一點是,「臺灣的冬天最低溫度至少有  
  十度,卻連隻小狗都得穿衣服。」                                            
                                                                           
  葉舟發現,臺灣員工和大陸人的最大不同處是,「臺灣員工能夠follow the rule  
  ,卻從來不會question the rule。」他說,「以和為貴」是臺灣人的特質,或許正
  因為如此,臺灣人被認為是最有人情味的國家,結果卻是:爭得到的,是大家都有  
  能力拿下的;沒爭到的,是根本沒花心力去拿的。                              
                                                                           
  這群大陸領導者眼中的臺灣「草莓」現象,其實也正是他們今天在臺灣能大展拳腳  
  的原因,因為今日臺灣企業正缺少能用藏獒精神打仗的人。                     
                                                                           
  藏獒精神,是受得住惡劣環境,鬥爭也絕不退縮;在這群大陸在臺灣的高階經理人  
  身上,許多人會看到,他們對於勝利的定義,絕不是小贏,而且為贏得勝利,更是  
  不惜付出代價。                                                            
                                                                           
  當有那麼一天,你的上頭來了一位藏獒老闆時,你也要有心理準備:在他們旗下做  
  事,必然要面臨重新定義勝利的震撼教育 ! 

領導人的一課

文章來源:EMBA雜誌第270期(2009年2月出版)

二十年前,當美國最大的網 路DVD出租公司耐飛力(Netflix) 創辦人哈斯汀(Reed Hastings),還是年輕小夥子的時候,曾經在一家三十人左右的新創軟體公司上班。他當時非常賣力工作,常常徹夜加班寫程式。對他來說,夜深人靜特別 有生產力,而且沒有人打擾。往往第二天早上,其他同事來上班時,會發現他已經把某個軟體功能搞定了。

當時,他幾乎靠咖啡提神度日,常常喝過的咖啡杯隨手一放,一段時間後,咖啡杯就堆滿了整張電腦桌。堆得越滿,他就越懶得清洗。幸好,每隔 一段時間,他早上踏進辦公室時,就會發現所有的杯子洗得乾乾淨淨地,在他的桌上閃閃發亮。「清潔人員終於受不了了。」他想。

一年後的某天早上,他提早來上班,在開車進入停車場時,發現CEO的車子也在。這位CEO是從一家大型公司出來的高階主管。顯然,天還沒 亮他就來了。

走進辦公室的走廊,哈斯汀經過茶水間,一眼瞥見水槽旁站著一個人。他沒穿外套、袖子捲得高高的,正在刷洗一大堆充滿污漬的咖啡杯。那是他 的CEO。這時,哈斯汀忽然閃過一個念頭:那該不會是我的杯子吧?

然後他才知道,很可能過去這一年來,都是他的CEO,而不是清潔人員,偷偷地為他洗了這些杯子。一陣尷尬、愧疚、羞恥的感覺浮上來。


「你為什麼要幫我洗杯子?」他結結巴巴地說。

「喔,你工作這麼賣力,為我們做了這麼多事情,」CEO回答,「這是我所能想到我唯一能為你做的事。」

哈斯汀太震撼了。他學到了一課:一位領導人令人出乎意外的謙卑,可以為員工創造非常大的尊敬。接下來的一年,哈斯汀比之前更賣力工作。 「如果可能,我可以為他穿越任何一道牆。」他說。

哈斯汀最近在財星雜誌網站上,分享了領導的這一課。

落入坑洞的獵人

有一群人到山上去打獵,其中一個獵人不小心掉進很深的坑洞裡,

他的右手和雙腳都摔斷了,只剩一隻健全的左手。

坑洞非常深,又很陡峭,地面上的人束手無策,只能在地面喊叫。

幸好,坑洞的壁上長了一些草,那個獵人就用左手撐住洞壁,

以嘴巴咬草,慢慢慢慢的往上攀爬。

地面上的人就著微光,看不清洞裡,只能大聲為他加油。

等到看清他身處險境,嘴巴咬著小草攀爬,忍不住議論起來!

「哎呀!像他這樣一定爬不上來了!」

「情況真糟,他的手腳都斷了呢!」

「對呀! 那些小草根本不可能撐住他的身體。」

「真可惜!他如果摔下去死了,留下龐大的家產就無緣享用了。」

「他的老母親和妻子可怎麼辦才好!」

落入坑洞的獵人實在忍無可忍了,他張開嘴大叫:

「你們都給我閉嘴!」  

就在他張口的剎那,他再度落入坑洞,當他摔到洞底即將死去之前,

他聽到洞口的人異口同聲的說:

「我就說嘛! 用嘴爬坑洞,是絕對不可能成功的!」

在我們的人生裡,落入漆黑陡峭的坑洞,是非常不幸的事,

更不幸的是,當我們在坑洞裡的時候,別人不但沒有伸手,

反而事不關己的議論,卻得不到慈愛與關懷。

因此,在自己面對困境和難關時,不要在意別人的議論,要意志堅強,往上攀爬。

在別人受到挫折和危厄時,不要急著議論,要將心比心, 學習別人在逆境中的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