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8月 29, 2007

巴菲特的建言

巴菲特的建言
 
There was a one-hour interview on CNBC with Warren Buffet, the second richest man who has donated $31 billion to charity. Here are some very interesting aspects of his life:
 
(以下摘錄自CNBC電視台對世界排名第二的富豪華倫巴菲特所做的一小時專訪,巴菲特目前已經捐310億美元給慈善機構,他對於人生的一些見解非常有趣)
 
1.He bought his first share at age 11 and he now regrets that he  started too late!
 
(他11歲開始買了第一張股票,但現在還是很後悔說他太晚買了!)
 
2.He bought a small farm at age 14 with savings from delivering  newspapers.
 
(他14歲時,就用他從小時候送報紙所賺的錢,買了一個小農場.)
 
3.He still lives in the same small 3-bedroom house in mid-town Omaha, that he bought after he got married 50 years ago. He says that he has everything he needs in that house. His house does not have a wall or a fence.
 
(他雖然富甲一方,卻仍然住在奧瑪哈小鎮的一棟三房小屋內,那是他結婚50週年後所買的房子他說他們家什麼都有了啊! 他家甚至連圍牆或籬笆都沒有!)
   
4.He drives his own car everywhere and does not have a driver or security people around him.
 
(他都自己開車出門,也沒有請司機或保全人員跟著他.)
 
5.He never travels by private jet, although he owns the world's largest private jet company.
 
(他雖然是世界最大的私人噴射客機公司的老闆,但卻從來沒有搭私人飛機旅行過.)
 
6.His company, Berkshire Hathaway, owns 63 companies. He writes only one letter each year to the CEOs of these companies, giving them goals for the year. He never holds meetings or calls them on a regular basis. He has given his CEO's only two rules.
 
(他公司 Berkshire Hathaway,旗下擁有63家企業.他每年只寫一封信給這些企業的總裁,把今
年的營運目標告訴他們.他從來不曾定期主持或召開會議,他給這些總裁們的守則只有以下兩條 
Rule number 1: do not lose any of your share holder's money.
 
(守則一:不要讓公司的投資人虧錢)
Rule number 2: Do not forget rule  number 1.
 
(守則二: 不要忘記守則一)
 
7.He does not socialize with the high society crowd. His past time after he gets home is to make himself some pop corn and watch Television.
 
(他不太跟群眾交際應酬.下班後主要活動就是弄一點爆米花來吃吃,跟看看電視.)
 
8.Bill Gates, the world's richest man met him for the first time only 5 years ago. Bill Gates did not think he had anything in common with Warren Buffet. So he had scheduled his meeting only for half hour. But when Gates met him, the
meeting lasted for ten hours and Bill Gates became a devotee of Warren Buffet.
 
(五年前世界首富比爾蓋茲第一次跟巴菲特見面,他覺得他跟巴菲特根本沒有什麼共同點,所以他只排了半個小時跟巴菲特會談.但當他們見面後,一共談了10個小時,從此之後,比爾蓋茲開始變成巴菲特的忠實信徒,獻身慈善事業.)
 
9.Warren Buffet does not carry a cell phone,nor has a computer on his desk.
 
(巴菲特不帶手機,桌上有沒電腦.)
 
His advice to young people:"Stay away from credit cards and invest in yourself and Remember:
他給時下年輕人的建議是「遠離信用卡的物慾, 多投資自己並且牢記」
 
A.Money doesn't create man but it is the man who created money.
 
(錢是人創造出來的,但是錢不會創造人.)
 
B.Live your life as simple as you are.
 
(過你自己想過的簡單生活吧!)
 
C.Don't do what others say, just listen them, but do what you feel good
 
(別人說的話聽聽可以,但不一定要照做,做你自己覺得很棒的事.)
 
D.Don't go on brand name; just wear those things in which u feel comfortable.
 
(別走入名牌的迷思,穿你覺得舒服的服飾即可.)
 
E.Don't waste your money on unnecessary things; just spend on them who really in need rather.
 
(與其把錢花在不必要的事情上,倒不如把錢花在真正需要的地方.)
 
F.After all it's your life then why give chance to others to rule our life.
 
(總而言之,這是你的人生,幹嘛讓其他人來指揮你的人生呢?)

將會看到

將會看到
 
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日前於台大演講時表示,「新經濟」已時美國社會價值觀劇烈改變,他預言這些改變五年內在台灣都會逐漸見到。
 張忠謀說,過去幾年新經濟為美國帶來很多財富,但有兩個現象很多人沒有預測到,一是網際網路蓬勃發展,一是股市持續上漲,很多網路及相關公司快速膨脹,但是舊經濟的股票卻「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
 他認為,新經濟以技術為動,因創新與進取精神而蓬勃發展, 新經濟並非科技經濟,如同「美國線上」(AOL)網站總裁所言,網際網路並非科技,而是行銷,而新經濟的成功 50﹪是水到渠成,30﹪是葛林斯班的功勞,20﹪是柯林頓政府的功勞。
新經濟的發展引起很多經濟學家憂慮,連管財經葛林斯班也感到迷惑,因為以前沒有碰過這種情形,數兆美元財富的分配引起很多問題,HP創辦人辛苦工作五十年,累積了十億財富,YAHOO的楊致遠幾年就累積了那麼多財富,這種典範對價值觀沒有震撼嗎?
 他說,有些主流價值觀沒有變:如「誠信」,對同事朋友要誠信,幾百年來至今並沒有變;但也有幾個有重大改變;其中最大贏家可能是「創新」。在美國科技界中,「創新」已成為主流價值,IBM以前的口號是一個字「THINK」(想),但近幾年己經不太用了,他建議IBM未來把它改成「INNOVATE」(創新)。創新失敗己不認為是恥辱,不創新才是恥辱。
 另一個價值觀的改變是:由「從眾」到「不從眾」,幾十年前在美國大家穿灰西裝上班,標新立異絕非主流,今天大家卻穿牛仔衣,甚至穿睡衣上班,「不從眾」成為主流。
 此外,對公司的「忠誠」蕩然無存,對職業的忠誠度卻增加;以前在PARTY問陌生人在作什麼,他們會告訴你在某某公司,現在會告訴你他們在作什麼事。換公司成為主流價值,就算是微軟、英代爾等好公司也是如此,人員流動性很高。
  另外包括「儲蓄」已不是美德,致富之道絕非儲蓄。「經驗」被貶值為「包袱」,「繼續學習的能力」卻很重要。
 底薪為主的待遇不被重視,有股票才重要;穩定工作不被追求,快速獲利的工作才受歡迎;「快速反應」勝於「深思熟慮」;「人才」的價值向上走,「資本」的價值向下跌財富的追求比舊經濟時代激烈,財富的捐出也比過去慷慨;對人文,如音樂、文學等與本業無關東西的興趣則在上升(指一些不傳統從眾的)。
  這些價值觀慢慢在改變,而新經濟使他們加快改變的腳步。台灣的民主差距、教育、科技的和美國相差不只五年,但社會價值觀大概差五年;五年內,這些價值觀慢慢會發生在台灣。
  張忠謀說,他個人或任何人贊不贊成不重要,有些價值觀他並不認同,但他建議每個人都該追求自己的快樂,以此自處。

星期四, 8月 23, 2007

螞蟻的哲學

螞蟻的哲學
 

螞蟻是世界上分布最廣、數量最多的生物之一。
 
它們的足跡幾乎遍布世界任何一個角落。
 
我曾仔細觀察過這種神奇的小生物,
 
發現它有一套簡單、實用的生存哲學。
 
正是這一套哲學讓螞蟻家族永遠繁榮昌盛、生生不息。
 
我管這套哲學叫做螞蟻四重奏。
   
第一重:永不放棄。
 
如果我們試圖擋住一只螞蟻的去路,
 
它會立刻尋找另一條路:要麼翻過或鉆過障礙物,要麼繞道而行。
 
總之,不達目的不罷休。
   
第二重:未雨綢繆。
 
整個夏天螞蟻都在為遙遠的冬天做準備。
 
剛一入夏,螞蟻就開始儲備冬天的食物。
 
這樣在萬物雕敝的冬季,螞蟻同樣可以豐衣足食。
   
第三重:滿懷期待。
 
整個冬天螞蟻都憧憬著夏天。
 
在嚴冬中,螞蟻們時刻提醒自己嚴寒就要過去了,
 
溫暖舒適的日子很快就會到來。
 
即便是少有的冬日暖陽也會吸引螞蟻們傾巢而出,
 
在陽光下活動活動筋骨。
 
一旦寒流襲來,它們立刻躲回溫暖的巢穴,等待下一個艷陽天的召喚。
   
第四重:竭盡所能。
 
一只螞蟻能在夏天為冬天做多少準備?
 
答案是:全力以赴地工作。
 

   
小小的螞蟻給我們上了一堂多麼生動的哲學課啊。
 
它用實際行動告訴我們:
 
永不放棄、未雨綢繆、滿懷期待、竭盡所能才是成功的秘訣。

儲備四十歲的能力

儲備四十歲的能力
 
「各位先生,我不幹了!」。四十歲以後,如果你沒有資格說這句話,你將會憎恨自己。
 
一般人以為四十歲以後的工作比較難做。當然,有些事情做起來會難一點,比方早上起床而不腰酸背痛之類就是。但大多數機構裡,四十歲以後的工作輕鬆很多。責任可能會比較重大,不過四十歲以後,你的價值應該在於你的經驗、技能和判斷力,而不應在於每天工作八小時的能力。
 
如果你在四十歲生日之前做了一些適當的事,那麼,成功的大部份報酬便會在四十歲以後相繼而來。什麼是適當的事呢?
 
首先,做好準備工作,在四十歲前學會有關本行本業所需要知道的一切。例如,我在三十多歲學會怎樣編輯文稿,以及學得有關出版的基本知識。總而言之,我在適當的年齡精通了我的業務,嗣後只是繼續取得更多經驗而已。
 
已故的零件大王布魯丹(CharlesG.Bluhdorn)在四十歲時,已把他的「海灣與西部工業公司」發展成一個每年營業額千百萬美元的商業王國。伯恩斯坦(LeonardBernstein)四十歲時,已寫成「夢斷城西」(WestSideStory)而建立起出色美國作曲家兼指揮家的美譽。深宵不懈孜孜工作,在二十歲甚或三十歲時沒有問題,但到了四十多歲,都不應該為了學新事物而喪失睡眠。
 
第二、養成個人風格。在四十歲以前,找出你所喜歡的愜意的是什麼,不論是衣著方面也好,或是使你與眾不同的小地方也好。二三十歲時你還可以進行試驗,但是到了四十歲,你便要確定地建起個人風格。一位男士或女士在事業中途試圖改變自己的形象,就會讓人覺得他(或她)很不可靠。你喜歡用弔褲帶嗎?好!就把弔褲帶當作你的商標吧!辦公桌上擺些鮮花會令你工作更有效率嗎?那就每天都擺些鮮花吧!
 
第三、在可能範圍內,在感情生活方面,要求安定。在爬向事業階梯較高的梯級時,如果生活愉快而不陷入感情危機,對你會有很大幫助。本來,就算沒有消耗體力和分散精神的私人問題,成功也夠困難的了,何況,苦惱像疾病一樣,會逐漸令人對別的事物失去興趣。當然,並非所有的困難都能夠避免,而且還得將他們一一克服;但是,那些到了四十歲時私人生活已經安定的人,一般都比在這方面不安定的人有更大的成功機會。因此,如果你想結束一段沒有機會的戀情,或者想和女朋友結婚,那就趕快去做吧!免得把問題拖到生命的第五個十年,因為在五十歲以後這段時間,你應該享受人生,看著你對事業的投資開始獲利。
 
第四、明白自己的短處。承認有些事你會做得不好,受不來,或者不願做。如果你討厭數字而喜歡創作,那就不要因為待遇高或順從別人的期望而強迫自己做數字工作。在四十歲之前,一定要投入你所喜愛的那種工作。否則,四十歲之後的一、二十年,必然會是一段鬱鬱不樂的日子。而且,你真正成功的機會也可能因而被破壞。
 
第五、知道自己的長處。你最好斷定自己擅長些什麼,並且認清楚你所喜歡做而又做得比別人好的事情。我較為年輕的時候,常被人批評老是考慮問題的正反兩面。有些人因此說我顯得沒有決斷能力。現在我五十四歲,但我早就認識到這是一項寶貴資產。不錯,它使我當顧問優於當行政人員,但那不要緊。任何一個機構需要這兩類人才。不管你所擔任的角色是什麼,總之,知道自己的長處對成功都很重要。
 
第六、開始儲備辭職不幹的錢。我年輕時,超級代理人艾溫拉沙爾有一次向我提出長輩式的勸誡:「把你賺到的第一個一百萬元存起來。」他說,「那是你留做『辭職不幹』而用的錢。」可惜我儲不到一百萬這麼多,但那個主意畢竟不錯。最使人頹喪的事莫過於要完全依賴別人。如果沒有能力辭職或冒險改行,那就非捱下去不可。
 
儲蓄了足夠的錢之後,你便有了一個安全網。你也許永遠不會動用那筆錢,但有時為勢所迫,唯一的適當解決辦法就是「各位先生,我不幹了!」。如果你沒有資格說這句話,你將會憎恨自己。
 
第七、建立人際關係網。如果到了四十歲你仍未建立起一個人際關係網,裡面包括你的朋友或最低限度包括一些可以互相幫助的人,那你就有麻煩了。這些人有的是你的同事,受過你的恩惠,你支持過他們的計畫,你傾聽過他們的問題。他們也會同樣對你。
 
人際關係網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建立起來的。它需要幾十年的栽培。在商業上亦正如在政治上一樣,你要有許多人散佈在適當的地方,你可以倚賴他們,他們也可以倚賴你。
 
第八、學會授權他人。許多人不肯--或不能--這樣做。因此始終被訂在從屬的職位上面。授權他人是成功的一半;一個不能將工作授權別人去做的人,注定會到極大的障礙。你到了四十歲時,最好已成為這方面的專家,換言之,你懂得挑選合適的人並信任他們。
 
第九、學會在什麼時三緘其口。人們因說話而不小心自毀前程的,比任何其他原因都多。要學會保持沈默而看起來機智。別人自然以為你知的比實際還多。別講別人閒話,別談論你的大計。守口如瓶所贏得的聲譽,遠較講人閒話所帶來的一時受人歡迎更加重要。你在事業上越有進展,這一點越為真確。在高級管理層中,保密是非常重要的。
 
第十、要對人忠誠。如果你到了四十歲仍未能建立起堅如鐵石的忠誠信譽,這缺點便會困擾你一生。不忠誠的惡名必然會使你在事業上到處不受歡迎。你不能靠暗裡傷人爬到事業頂峰,而要靠在事業早期樹立起來的真誠剛直和不可動搖的聲譽。四十歲以前,忠誠只是投資;四十歲以後,它就開始有所收穫。
 
最後要保持幽默感。世上沒有永恆不變的事,即使成功也不會永恆。

KISS 原則 讓溝通變簡單

KISS 原則 讓溝通變簡單
 

我發現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常發生誤解,
大部份的問題出在很多人把事情複雜化了!
其實,若能愈簡化、愈淺顯,就愈能將觀念表達清楚,
這就好像宇宙間不變的真理一樣,
它的道理其實很簡單,但卻很重要。
 

在與人溝通上,我奉行KISS原則。
所謂的KISS就是Keep It Simple and Stupid的縮寫,
也就是將想法、觀念轉化為任何人都能聽懂的語言。
以前,我成功研究出一種移植的顯微手術,在當時是創舉,
但我的老師對我說,一個好的手術創新、發明
是要簡單到讓任何骨科醫生都可以上手,
同時更要簡化步驟,將過程中出錯的機率降到最低,這樣手術的效果最好。
這句話影響我很深,往後不管是教學分享或領導管理上,
我都儘量達到KISS原則。
 

管理愈簡單愈好
 
在當省立台北醫院院長時,
我每星期二中午都會找不同的員工共進午餐,
除了可以知道醫院伙食是否維持一定水準之外,
還可以了解不同層級的意見。
 
有一次,我與停車場的守衛吃飯,他愁眉苦臉地跟我反應,
很多長官、民意代表都沒帶通行證,
也不知道該不該開出停車收費單,這讓他非常為難。
我聽完之後,跟他說,從今以後,
只要沒有通行證,一律開單收費,
除非有院長室的章,才能免繳停車費。
這樣的指令明確而簡單,符合KISS原則。
幾個月後我再看到他,他臉上神采奕奕,
因為解決了長期困擾的問題。
 

衛生署的目標是要許給全民一個健康安全的人生,
我給同仁的衛生署的使命也是遵循KISS原則,
很簡單,只有四個,
就是衛生署要做
「全民健康的提升者、健康人生的教育者、
健康產業的推動者以及國際衛生的參與者」。
 
因此,每當同仁跟我報告他的計畫時,
我們就會評估這個計畫或方案是否能至少符合四大使命的其中之一,
或是能否產生更多的綜效。
也因為基本精神訂出來了,並且簡單易懂,
衛生署上下在規劃政策時有了依據,
整體當然就會朝同一方向前進,亦更事半功倍。
 
KISS原則其實是一種大智若愚的境界,
也能幫助大家在待人處事上更能游刃有餘!

證嚴法師說:一輩子的大事『好好說話』

證嚴法師說:一輩子的大事『好好說話』
 
 
 
廚房流理台上爬滿螞蟻,老婆正懊惱著剛才切完水果沒有擦洗乾淨時,
 
我笑著說:「誰叫我們家這麼甜蜜呢!」
 
一句話輕鬆消除老婆的眉間皺紋,還換來盛綻的笑容。
 
哎,說好話真好!
 
 
 
聽聽看,「誰叫你不擦乾淨!」跟「誰叫我們家這麼甜蜜!」差別多大呀。
 
前者像刀、像石頭、像拒絕的閉門羹,丟出來肯定有人懊悔;
 
後者像花、像和風、像接納的微笑,說出口必然滿室祥和、皆大歡喜。
 
 
 
說話,不只要表達出心中的意思,也要得到別人的理解,
 
若不能心平氣和,能被聽進去的話不多,衍生出的誤會敵對倒是不少。
 
若能相談甚歡,氣氛融洽,被接納的空間就大,得到的結果也較滿意。
 
 
 
我們都知道說話要「留口德」「不造口業」,但是「說好話」更重要,
 
它讓聽與說的人都處在和諧愉悅的情境中,
 
所形成的磁場能量是正面積極而且強大的,利人又利己,何樂而不為?
 
 
 
任何一句好話,都會是一根點燃熊熊火把的小小火柴,
 
而那燃著的火把,也許將照亮千古人心呢!我因此喜歡說好話,
 
也用心留意聽到的每一句好話,感恩其中的鼓勵,並積極學習說好話。
 
 
 
證嚴法師說:「心地再好,嘴巴不好,也不能算是好人。」
 
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若是一顆豆腐心卻帶著
 
一張刀子口,
 
任誰都不敢多交談,想幫人反而會害人呢!

『成熟的人是要改變自己來面對自己的問題...』

『成熟的人是要改變自己來面對自己的問題...』
 

一次在美國哈佛大學聽了一場演講,題目是如何做一個成熟的人,聽完以後感慨良多啊!
 
原本以為自己很成熟,後來才知道原來自己還是不成熟的。
 
他的第一句話說:「成熟的人是要改變自己來面對自己的問題」,
 
你想想看在你週遭的家人朋友愛人中誰會去改變自己,不管改多改少,
 
如果有在改,你將會發現他遇到了困難越來越少,
 
處理事情來越來越得心應手,自然就會散發出成熟的魅力。
 
回想一下小孩子的行為模式,今天他要到一顆糖,他用的方法是吵鬧哭,
 
他絕對不會想到把自己變的乖一點就有糖吃,各位想想看,
 
你是否有一些觀念是錯誤的,違背了社會風俗而你卻不願去改變,
 
只用一些藉口說,那是根深蒂固的思想,所以沒辦法改,那你跟小孩子的行為有什麼不同呢,
 
你自己根本沒資格去衡量別人成不成熟。
 
因為別人至少有在改,只是慢了一點,你不能因為別人的學歷和生活的環境不同,
 
就認為他不成熟,或許他做錯了事,觀念錯了都肯去修改,而你呢??
 
曾經有位學生在上課中問我說,她和她的男友已交往一兩年了,
 
不過,她發現她男朋友好像進步很慢,好像都是她在拉拔他,
 
所以,她要和她分手,不過,他男朋友這時才振作起來決定要努力,
 
那位同學問我說,那我是不是要繼續和他在一起,因為,我覺得他好不成熟喔!
 
我只對他說,如果,妳這時候離開他是最不成熟的表現,
 
因為,你們都遇到了困難,而妳卻把難題留下來給他一個人,
 
自己就像鴕鳥一樣的躲開,所以,我建議妳在這時候要幫他成長,
 
在現在這種情況下,妳的一句獎勵的話,妳的陪伴,妳的愛,
 
都勝過其他人的一百倍一千倍,一個人,好不容易有想改想變的念頭,
 
那只是剛開始燃燒的火,如果妳這時候離他而去,那就像拿一桶水把火澆熄了。
 
如果,妳要離開他應該是他有成就時才離開,這樣才是成熟的表現,
 
不過,我想妳這時候也不會想離開他吧?!
 
五年後那個學生回來謝謝我,當初要不是聽了我的話,
 
他現在也不會是某年輕企業家的老婆了,
 
又有一次我在路上遇到一位搭便車了的少女,看她上車後紅著雙眼,
 
我問她:「小姐妳沒事吧。」她卻哭了出來,她說他剛和她老公辦完了離婚手續,
 
原因是太多觀念不一樣,我就跟她說,
 
在美國做過一項調查,婚姻生活到六十歲還維持美滿的夫妻中,
 
有99%他們的另一半,不是合乎當初他們心目中的人選,
 
理念多半不相同,而且幾乎都是其中一個愛另一個多,
 
我問他們,那為什麼婚姻還能美滿的維持呢?
 

他們說,如果,遇到理念不同時,就是要提出來互相討論,而不是爭論,
 
而且,要在適當的時機,例如約會時,洗澡時,做愛時都是很好的時機,
 
而雙方都要去改,不能堅持己見,明明是錯誤的觀念不去改,
 
說什麼已經根深蒂固之類的話,哪只是逃避,是很不成熟的行為。
所以,我跟她說天下沒有完全相和的人,
 
牙齒都會咬到舌頭了,何況是兩個成長在不同環境的人的人呢?
 

所以,妳要努力改變自己來適應他,他也要努力的改變自己來適應妳,
 
不管是誰只要有錯的觀念就要改知道嗎?
 

三年後我在一場言講會的後台,再次遇到那位女子,她來謝謝我,
 
說她那天回家後,馬上打電話給老公,把我的話說給他聽,
 
現在,他們已經又結婚了三年有兩個小寶寶,生活上都沒有衝突,
 
沒想到當初那麼不合的兩個人,現在生活卻很美滿。
 
各位朋友想想看你是不是有這些缺點呢,妳夠不夠成熟ㄋ?!
 
要罵別人不成熟時,要先想想自己喔!
 
阿拉伯諺語:
 
『你若不想做,會找到一個藉口;你若想做,會找到一個方法』
一些事沒人做 一些人沒事做
沒事的人盯著做事的人 議論做事的人做的事
使做事的人做不成事 做不好事
於是,老闆誇獎沒事的人,因為他看到事做不成
於是,老闆訓誡做事的人,因為他做不成事
一些沒事的人總是沒事做 一些做事的人總有做不完的事
一些沒事的人滋事鬧事 使做事的人不得不做更多的事
結果好事變壞事 小事變大事 簡單的事變複雜的事
 

星期一, 8月 20, 2007

我的靈魂 @ 李家同

在柏克萊念博士的時候,交到了一位美國好朋友,他叫約翰,我當時是單身漢,他已婚,太太非常和善,常找我到他家吃飯,我有請必到,變成他們家經常的座上客。
 
約翰夫婦都是學生,當然收入不多,可是家裡卻佈置得舒適極了,他們會買便宜貨,收集了不少的瓷娃娃,有吹喇叭的小男孩,有打傘的小女孩,也有小男孩在摸狗等等的娃娃,滿屋子都是這種擺設,窗臺上更是放了一大排。我每次到他們家,都會把玩這些瓷娃娃。
約翰告訴我他們的瓷娃娃都是從舊貨店和舊貨攤買來的,有一天,我發現一家舊貨店,也去買了一個瓷娃娃,是一個高高瘦瘦的少女,低著頭,一臉憂鬱的表情, 等約翰夫婦再請我去的時候,我將他帶去,他們大為高興,告訴我這是西班牙Lladro娃娃,這家名牌公司的娃娃個個又高又瘦,也都帶著憂鬱的表情。他們一直想要有這麼一個娃娃,可是始終沒有看到,沒有想到我買到了。
我們先後拿到博士以後就各奔前程,約翰的研究是有關感測器,畢業後不久就自己開了一家公司,用感測器作一些防盜器材,他很快地大量使用電腦,生意也越來越大,成為美國最大的保全系統公司的老闆。
由於中東問題,美國飛機好幾次被恐怖分子所劫持,約翰的公司得了大的合約,替美國大的機場設計安全系統,大概畢業二十年以後,他的身價已是快四億美金。
有一年,我決定去找他,他欣然答應接待我,那時已近耶誕節,我先去他的辦公室,他親自帶我去看他的系統展覽室,我才知道現在的汽車防盜系統幾乎都是他們的產品,體積極小,孩子帶了,父母永遠可以知道他在那裡,我也發現美國很多監獄都由他們設計安全系統,以防止犯人逃脫。
看完展覽以後,約翰開車和我一起到他家去。那一天天氣變壞了,天空飄雪,約翰的家在紐約州的鄉下,全是有錢人住的地方,當他指給我看他的住家時,我簡直以為我自己在看電影,如此大的莊園,沒有一點圍牆,可是誰都看得出這是私人土地,告示牌也寫得一清二楚,有保全系統,閒人莫入,約翰告訴我他的家有三層紅外線的保護,除非開飛機,否則決不可能闖入的,如果硬闖的話,不僅附近的警衛會知道,家裡的挪威納犬也會大舉出動,我這才知道約翰的公司會代人訓練這些長相兇猛的狗。
 
約翰的太太在門口迎接我,我們一見如故,他們的家當然是優雅之至,一進門,迎面而來的就是一個明朝的青花瓷花瓶,花瓶裡插滿了長莖的鮮花,後來才發現約翰夫婦愛上了明朝的青花瓷,滿屋子都是,他們的壁紙也一概用淡色的小花為主,好像是配這些青花瓷。我住的客房,附設了一個浴室,這間浴室的洗澡盆和洗臉盆都是仿製青花瓷,約翰告訴我這是他從日本訂作來的,他還訂作了一個青花瓷器,一按,肥皂水就出來了,浴室的瓷磚來自伊朗,也是青色的,聽說伊朗某一皇宮外牆就用這種瓷磚,我不敢問他們是否這也是訂作的。
 
這座豪宅當然有極為複雜的安全系統,我發現,入夜以後,最好不要四處走動,恐怕連到廚房裡拿杯水喝都不可能,必須打電話給主人,由他解除了系統,才可以去。
約翰家裡靜得不得了? 聽不到任何聲音,可是每隔一小時,他們的落地鐘就會敲出悅耳聲音,這個鐘聲和倫敦國會大廈的大鵬鐘一模一樣。
約翰唯一的女兒在哈佛念書,那一天要開車回來,到了六點,還沒有回來,他們夫婦都有點不安,原來這個女孩子厭惡有錢人的生活方式,開一部老爺車,也不肯帶行動電話,他們擔心她老爺車會中途拋錨。
我們一直等到八點,才接到女孩子的電話,果真她的車子壞了,可是她現在安然無恙,在人家家裡,要約翰去接她。
 
約翰弄清楚地址以後,就要我一起去接他女兒,雪已經下得很大了,他女兒落腳的地方是一幢小房子,屋主是個年輕的男孩,一臉年輕人的稚氣表情。
他女兒告訴我們,她車子壞了以後,就去呼救,沒有想到家家戶戶都裝了爸爸公司設計的安全系統,使她完全無法可施。總算有一家門口有一個電話,可是屋主坦白地告訴她,屋主本人是一個弱女子,在等她丈夫回來,不敢放她進去,因為她不知道會不會受騙。
她女兒說當她被拒的時候,她相信家家戶戶都在放聖誕音樂,平安夜,聖善夜,聖誕節應該是充滿了愛與關懷的日子,可是她卻被大家拒於千里之外,虧得她最後找到了,這一座又破又舊的小房子,她知道這座小房子是不會用安全系統的,果然也找到了這位和氣而友善的屋主。
這位年輕的男孩子一面給我們熱茶喝,一面發表他一個奇特的看法,他說家家戶戶都裝了安全系統,耶穌會到那裡去降生呢?可憐的聖母瑪利亞,可能連馬槽都找不到。
約翰聽了這些話,當然很不是滋味,於是他一再謝謝這位好心的年青人,也邀他一起去吃晚飯,年青人一聽到有人請他吃晚飯,立刻答應了,我想起我年青的時候,也是如此,從未拒絕過任何一頓晚飯的邀約。
晚餐在一張長桌上吃的,夫妻兩人分坐長桌的兩端,一位臉上沒有表情穿制服的僕人來回送菜,每一道菜都是精點,每一種餐具更是講究無比,可是我想起當年我們在約翰家廚房吃晚飯情形,我覺得當年的飯好吃多了。約翰的女兒顯得有點不自然,那位年青人卻是最快樂的人,有多少吃多少,一副不吃白不吃的表情,吃完飯,已經十點了約翰的女兒將年青人送走了。
我卻有一個疑問,那些可愛的瓷娃娃到那裡去了?我不敢問,因為答案一定是很尷尬的。
第二天約翰送我到機場,他似乎稍微沉默了一點,下了汽車,他碰到另一部汽車,立刻警鈴大作,這又是他的傑作,自作自受地,我假裝沒有聽到,可是我看到他一臉不自然的表情。
他也無法送我去候機室,安全系統規定送客者早就該留步了。
一年以後,我忽然在《華爾街日報》上看到一則消息,約翰將他的公司賣掉了,他一夜間得到了四億多美金,他的豪華住宅賣了五百萬美金,約翰在記者會上宣布,他留下一個零頭,用四億多美金成立一個慈善基金會,基金會的董事們全是社會上有頭有臉的人,他不是董事,他也不會過問這個基金會如何行善,他完全信任這些董事們。幾天以後,約翰夫婦不見了,他的親人替他們保密,他的女兒已和那位年青結了婚,到非洲去幫助窮人了,這位科技名人就此失蹤了。
可是我有把握約翰會找我的,因為我們的友誼比較特別,果真我收到他的信了,他告訴我他現在住在英國一個偏遠的鄉下,這裡沒有一家人用安全系統,他給我他的電話和地址,可是他故意不給我他的門牌號碼,他叫我去找他們夫婦二人,而且他說我一定會找到他家的。
 
我找了一個機會去英國開會,也和約翰約好了去看他的時間,下了火車,我找到了那條街,那條街的一邊面對一大片山谷,沒有一幢房子,所以我只要看街的另一邊就可以了。
 
我在街上閒逛,忽然看到一幢房子的落地大玻璃窗與眾不同,因為這個窗臺上放滿了瓷娃娃,好可愛的瓷娃娃,我想這一定是一家舊貨店,我想起約翰夫婦喜歡瓷娃娃,決定進去買一個送他們,沒有想到當我抬起頭來的時候,我看到約翰在裡面,這不是舊貨店,這是他們的家,只是他們的家完全對外開放,又放滿了瓷娃娃,才使我誤解。
 
約翰夫婦熱情地招待我,他們的家比以前的豪宅小太多了,據他們說,這座小房子比他們當年佣人住的房子還小,也比他們當年的花房小,我記起他們家在冬天也有如此多的花,原來是有花房的緣故。他們的明朝青花瓷器完全不見了,約翰夫婦將那些瓷器捐給了紐約的一家博物館,他們夫婦二人認為人類文明的結晶,應該由人類全體所共享。他們的園子也小得很,可是約翰夫婦仍然在園子裡種了花草,他們的後園對一大片森林,約翰說據說當年羅賓漢就出沒在這一片森林裡,而他們所面對的山谷由英國詩人協會所擁有,他們不會開發這片荒原的,英國人喜歡荒原,約翰夫婦也養成了荒原中散步的習慣。
約翰告訴我為什麼他最後決定放棄一切。
 
他的公司得到了一個大合同,改善整個加州監獄的安全系統,他發現了加州花在監獄上的錢比花在教育上的還多,而他呢?他越來越有錢,卻越來越像住在一座監獄裡面。
美國人一向標榜「自由而且開放社會,其實美國人卻越來越將自己封閉起來,越來越使自己失去自由。」
 
約翰決心不再拼命賺錢,只為了找回失去了好久的自由。
約翰夫婦在附近的一家高中教書,這所學校其時有點像專科學校,約翰教線路設計,學生所設計出來的線路經常得獎,他捐了很多錢給這所學校,使這所學校有很好的圖書館和實驗室,他太太在那裡教英文。約翰告訴我他們兩人的薪水就足足應付他們的生活了,因為他們生活得很簡單,平時騎自行車上班,連汽油都用得很少。
 
當我們坐下來吃晚飯的時候,我才發現我的那座女孩子瓷娃娃放在桌子中間,他們當時念舊,捨不得丟掉那些瓷娃娃,可是替他們設計內部裝潢的設計師不讓他擺設這些不值錢的東西,現在那些值錢的東西都不見了,不值錢的瓷娃娃又出現了。
 
我總算吃到了我當年常吃到的晚飯,也重新享受到約翰夫婦家中的溫暖。我離開的時候? 約翰送我去火車站,他告訴我他還有一些錢,他的女兒不會要他的這些錢,等他和太太都去世了,他的錢就全部捐出去了。我說我好佩服他,因為他已經捐出他的全部所有,他忽然一笑,告訴我他仍然有一樣寶物,沒有捐掉。我對此大為好奇,問他是什麼,他說他要賣一個關子,他用一張小紙寫了下來,交給我,但叫我現在不要看,等火車開了以後再看,上面寫的是他不會捐出去的寶物。
 
火車開了,我和站在月台上的約翰揮手再見,等我看不見他以後,打開了那張紙,紙上寫的是「我的靈魂」 。
我坐在火車裡,不禁一直想著,有些人什麼都有,卻失落了自己的靈魂。

星期六, 8月 18, 2007

冷靜也是一種管理能力 @ 黑幼龍

[黑幼龍] 冷靜也是一種管理能力
 
冷靜也是一種管理能力   (摘錄自黑幼龍系列書籍、天下文化出版)
 
沈默寡言的性格在面臨緊張的狀況時,
若能儘量發揮所長、冷靜地分析,
反而成就出一種卓越、
獨特的領導風格。
 
有人問我,「一個內向,不喜歡與他人打交道的人,是否注定了無法出人頭地?因為現今工商社會中,人脈、人際關係似乎是當領導人的必備條件,而天生就不擅與陌生人談話的人,該怎麼辦呢?」
 
其實領導人的風格不見得只有一種。一般都以為卓越的領導人一定長袖善舞,能言善道。我打心裡佩服的幾位領導人倒不是這型的。VISA的創辦人哈克(Dee W. Hock)甚至認為,世界上有多少位領導人,就有多少種領導風格。
 
有時候沈默寡言的性格予人印象深刻,也更能結交到知心的朋友。好比說,面臨緊張的狀況時,他不會高聲吶喊,會冷靜地分析,尋找解決方法,這就是一種管理能力。很多人期望他們也具備這種能力。
 
有些人雖然個性安靜,卻顯得很有自信,沒有不安全的感覺。有時候這樣的性格會贏得更多的友誼。當然,人一定可以變得更好。以下是我的建議:
 
● 專注聆聽:
這種性格最適合發揮聆聽的功效。人都喜歡說話,喜歡說與他們自己有關的事。也因而最喜歡與願意聽他們說話、會聽他們說話的人在一起。無論是工作、生活、遊玩或談生意都是如此。只要觀察一下週遭,就會發現要想培養這種聆聽的習慣有多難。但對內向的人而言,就比較容易做到,不是嗎?
 
●關心他人,對他人感興趣:
這也是可以發揮所長之處。一般人很自然會先關心自己,對自己最感興趣。較能關心他人的人,的確會很窩心,顯得與眾不同。幾年前,我每週要上李建復主持的一個廣播節目。有一次,我看到他用茶水濕潤臉頰(大概是臉部太乾燥了),我就將航空公司送的臉部噴霧器找出來,下週上節目時就送給他。後來在飛長途時,又獲贈這種噴霧器,我又記得送給他。李建復覺得很高興,我也很高興。他說,在我認識的朋友中,像你這樣的人最能真誠地關心別人。
 
●記住他人的姓名:
卡內基曾說過,一個人的姓名是他所能聽到的最美的聲音。今日接觸頻繁的工商社會,大部分的人的姓名我們都不記得。很多人以為是自己的記憶力不好,其實,記住姓名是有方法的。我想說的是,能具體說出別人的名字,別人會覺得你很友善,想與你做朋友。
 
就像現在,能夠提供這些建議讓我覺得很有成就感,也讓我覺得自己成長了不少。 
 
--------------------------------------
  並非所有的 "沈默寡言" 都算是 "冷靜" , 而是事情發生後, 能謹慎思想, 從容應對的人才是.
   (有冷靜的特質和很強記憶力, 又能聆聽他言, 就一定有所作為的)
 
 

孩子,我應該留什麼給你? @ 大穎文化 總編輯 / Carol 謝

孩子,我應該留什麼給你?
 
大穎文化 總編輯 / Carol 謝
 
讓我來說幾個故事──
 
第一個故事……
 
幾年前,我看過一本書 "A Day No Pigs Would Die",那本書令我想了很久很久。書上的故事是這樣說的……
 
一個小男孩有一個好朋友,小男孩從小就跟這個好朋友每天形影不離,這個好朋友是一隻小豬,而這個小男孩的爸爸是個以殺豬為生的屠夫,小豬養大了,有一天會是爸爸屠宰的對象。小男孩很怕小豬長大,怕失去最要好的朋友。小男孩不知道的是──爸爸也快死了,因為爸爸得了癌症,醫生告訴爸爸只剩半年的時間可活了。
 
爸爸還是每天靜靜的工作,他想只剩半年了,更要好好工作,多賺點錢留給兒子過日子。除了錢之外呢?孩子,我還應該留什麼給你呢?爸爸這樣想著。
 
爸爸告訴小男孩,再過一陣子,我要殺你的那隻小豬了,到時候,請你當我的助手,在一旁幫我。
 
小男孩很悲傷、很生氣。爸爸真過分!真殘忍!爸爸依然每天工作、殺豬;小男孩對小豬很不捨,全心全意珍惜跟小豬相處的每一天,也因為對爸爸的不諒解,小男孩要求自己要更堅強的面對這一切,他不願在爸爸面前示弱。
 
到了該殺小豬的那一天了,爸爸沒有殺小豬,因為爸爸在那一天死了。
 
小男孩靜靜的流眼淚,他終於了解爸爸的心意了。小男孩沒有號啕大哭,因為他對「失去」一直有準備,原來他一直以為自己要失去的是小豬好朋友,現在他才明白,他要失去的是更親近的人。小男孩更知道──爸爸要他一直有這種準備。
 
勇敢的面對失去爸爸的哀痛、自己繼續好好過日子。爸爸留了面對生活的能力給小男孩。
 
第二個故事……
 
我有一個從小一起長大的朋友,她的個性樂觀、開朗,我總覺得就算把她丟到火星上,她也可以很快的適應火星生活。幾年前,她小產,我第一次看她哭得肝腸寸斷。在病床畔陪伴她時,我問她:「很想要小孩嗎?沒關係,還可以再生。」
 
我一說。她立刻號啕大哭。邊哭邊喊:「我可能一輩子都生不出小孩了。」後來,我才知道她為什麼這麼難過。
 
在我們小時候那個年代,爸爸有外遇、一天到晚打媽媽的家庭是很特殊、罕見的。我的朋友,很不幸的生在這樣的家庭。為了不想見到家裡的紛紛擾擾,她選擇到外地唸中學。在學校,她經歷了一件可怕的事,在宿舍,被男同學潛入房間,用被子蒙住她的臉、強暴她。她不知道是哪個人,但清楚是她同學中的一個,恐懼終日如影隨形。
 
在一個炎熱的午後,她獨自去一家髒亂、猥瑣的小診所墮胎。恐懼隨著胎兒走了,因為,她已經學會面對自己不是很幸運的人生。那年,她才十六歲。這些事她一個人都沒說,也沒人可以聽她說。
 
現在,我這個朋友過得很幸福。她有小孩、先生對她很好,她的父母還在一起,不吵了。她對父母孝順、體貼。我還是覺得就算把她丟到火星上,她也照樣可以過得很好。她的父母恐怕這一輩子都不會知道他們的女兒是怎麼掙扎著成長過來的。這樣的父母留給孩子的是孤單。孤單的孩子比較容易的是隨波逐流,隨命運載浮載沉。我的朋友是勇敢的孤單孩子,她奮力求生,為自己開創一條跟她的父母不一樣的路。她說她不會留孤單給她的孩子。
 
第三個故事……
 
有一個男孩,爸爸是一個工廠的守衛,家境不是太好。爸爸總是跟他說:「要是我們像大伯那麼有錢就好了。」爸爸的哥哥、就是男孩的大伯,事業有成,家產萬貫。大伯沒有孩子,爸爸於是提議將男孩過繼給大伯,大伯接受了。男孩想以後我會是有錢人。這個「以後」很快就到了,大伯搭機失事,所有家產一夜間全是男孩的了。男孩本來要考大學,這下變得這麼有錢,想想也就算了,不必讀書讀得那麼辛苦。爸爸媽媽都同意了。反正,我們有錢了。誰還稀罕讀書呀!
 
男孩一路隨性的過日子,花錢如流水。一直到他變成男人,又變沒錢了,躺在公園的椅子上當遊民,他始終還是搞不懂為什麼大伯留下那麼多錢就這麼幾年就沒了。這樣的父母留給孩子的是──有錢最好這樣的觀念。其他,沒有了。
 
看了這三個故事,我們不禁要想:做父母的到底應該留什麼給孩子,才能讓孩子從容的面對自己長長的、未知禍福的一生呢?
 
大部分的爸爸媽媽急著想給孩子的,都是錢財、家產、名利這些見得到的東西。殊不知別人給的、總也有人可以再拿走。唯有內化為自己性格、價值觀的東西,才會長久,誰也拿不走。
 
人生,即使走到盡頭,也未見得一定有答案。給孩子答案,倒不如幫助他學會自己去找答案。
 
而,幫助孩子學會自己找人生答案的路很長,千錢也買不到,唯有爸爸媽媽真心的愛與陪伴可以到達。孩子還小的時候,留時間給孩子吧!
 
你給了時間,孩子自然會讓你知道他最希望你將來留什麼給他。

擺脫消極情緒的六條途徑

擺脫消極情緒的六條途徑
成功者控制自己的情緒,失敗者被自己的情緒所控制。所謂成功的人,就是心理障礙突破最多的人。情緒是指人們對環境中某個客觀事物的特種感觸所持的身心體驗。是一種對人生成功活動具有顯著影響的非智力潛能素質。美國密歇根大學心理學家南迪•內森的一項研究發現,一般人的一生平均有十分之三的時間處於情緒不佳的狀態,因此,人們常常需要與那些消極的情緒作鬥爭。
 
擺脫消極情緒的六條途徑
情緒變化往往會在我們的一些神經生理活動中表現出來。比如:當你聽到自己失去了一次本該到手的晉升機會時,你的大腦神經就會立刻刺激身體?生大量起興奮作用的"正腎上腺素",其結果是使你怒氣沖沖,坐臥不安,隨時準備找人評評理,或者"討個說法"。情緒控制,對人生有非常大的幫助和改變。一個人真的想有成就的話,就要有情緒調控的能力。要想有?峰的成就,就要有?峰的情緒。?峰的情緒就是情緒的最佳狀態,是一種積極向上的心態。
  
成功者控制自己的情緒,失敗者被自己的情緒所控制。所謂成功的人,就是心理障礙突破最多的人,因?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有各式各樣、大大小小的心理障礙。
  
1.把注意力放在美好的方面
世界上從來沒有過完美的公司,也沒有過完美的個人。關鍵是把人的注意力放在哪�,是去注意優點,還是注意缺點。調控注意力和控制攝像機的鏡頭是一樣的,完全可以選取你應該選取的內容。把注意力放在問題的不同方面,常常得出不同的結果,給人?生不同的情緒。看問題的積極方面,可以得到?生樂觀的情緒;看問題的消極方面,就會?生悲觀的情緒。但相當多的人不由自主會選擇悲觀,所以必須學會控制自己的注意力以調控自己的情緒。
在人生的整個航程中,消極思維者一路上都暈船,無論眼前的境況如何,他們總是對將來感到失望。在消極思維者眼中,玻璃杯永遠不是半滿的,而是半空的。他們預期會得到人生中最糟糕的結果而且事實也確實如此。一個年輕的登山者,他有一個經驗豐富的向導伴隨著他在白雪覆蓋的高山上攀登。一天清晨,這位年輕的登山者突然被巨大的爆裂聲驚醒,他以?是世界末日到了。這時,老練的向導告訴他:「你聽到的不過是冰塊在陽光下碎裂的聲音。這不是世界末日,而是新的一天的開始。」
 
2.學會積極地思考,轉換思維方式
  我們到電腦上去搜索,敲進「成功」兩個字。會發現所有跟成功有關的話題、網站、網頁,全部地被搜索出來,可以看到全部與成功相關的內容。如果敲入"失敗"兩個字,電腦就會搜索出全部的與失敗有關的網頁、網站、網址。人腦跟電腦是一樣的,就是可以搜索哪些是積極的,哪些是消極的。人的發問的方式跟敲鍵盤是一樣的,問了很好的問題,就會得到很好的答案。問很壞的問題,當然得到很壞的答案。
過去的思考品質,決定了現在的生活品質,未來的生活品質由現在的思考品質所決定,所以要提高思考品質,就要提高你發問的品質,讓自己的發問變得好起來,你就在鍵盤上敲出很好的內容。你就會搜索到所有積極的東西,對你有幫助的東西。
著名歌唱家帕瓦羅蒂30歲那年的初夏,他應邀來到法國的�昂參加一個演唱會。他提前一天趕到�昂,晚上就在歌劇院附近的一個小旅館住了下來。由於旅途勞累,?了不影響第二天的演出,帕瓦羅蒂便提早睡了。沒過多久,他就被隔壁房間傳來的嬰兒啼哭聲吵醒了。他原以?孩子哭幾聲就停止了,可沒想到,那孩子好像專和他作對似的,竟一直啼哭不止。帕瓦羅蒂用被子蒙住頭,可那哭聲仿佛是具有魔法的歌聲,頗具穿透力,不停地在他耳畔?繞,這怎能不讓帕瓦羅蒂既著急又苦惱呢?就這樣大概足足折騰了半個多小時,他全無睡意,只好披著被子在地上踱步,心中一次次祈禱孩子的哭聲盡快停止。
可那孩子的哭聲根本沒有停止的意思,而且每一聲都跟第一聲一樣洪亮,無奈之下,帕瓦羅蒂索性把孩子的哭聲當作歌聲來欣賞了,漸漸地竟佩服起那孩子來,因?想到自己唱歌唱到一個小時,嗓子就沙啞了,而這孩子的聲音卻依然洪亮。
如此一想,帕瓦羅蒂立刻興奮起來,急忙回到床上,讓耳朵緊貼牆壁,細心地傾聽起來。他很快就有了不同尋常的發現:孩子的哭聲哭到快破的臨界點時,會把聲音拉回來,這聲音就不會破裂,這是孩子在用丹田發音而不是用喉嚨。帕瓦羅蒂也開始學著用丹田發音,試著唱到最高點,保持第一聲那樣洪亮,就這樣帕瓦羅蒂練了一個晚上。在第二天的演唱會上,他以飽滿洪亮的聲音征服了所有觀?。
試想,如果當時帕瓦羅蒂一怒之下離開旅館,或去找孩子的父母抱怨一頓,那?結果會是什?樣子的呢?要是那樣的話,也許世界不會出現一位那樣優秀的"男高音",帕瓦羅蒂也許就不會有今天的輝煌,而他憑著對歌唱事業的執著和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在處於?尬而又苦惱的境地時,沒有抱怨,而是轉換思維方式,積極地思考,從而讓他從孩子的啼哭聲中梳理出了演唱的真?,把不利的困境變成了成功的機遇。
  
3.使情緒獲得適當表現或發泄的機會
情緒既然是人的生活的一個方面,就應當使之有適當的表現機會,喜、怒、哀、樂,各種情緒正常人都會有,所以不必也不能一概予以抑制,而應選擇適當的方式。比如你某個階段,遇到的挑戰,應付的壓力比較多。那你就可以稍微放鬆一下,叫做一張一馳,文武之道,可以稍微放鬆一下心情,舒展一下情緒,可以去看一看電影,可以去找個地方去喝一喝咖啡,也可以找一個非常快樂的人,跟他聊聊天,你就會得到松馳。或者通過運動、旅遊、傾訴等表現出來。
 
4.學會同自己進行良好的溝通
還有一個溝通叫自己同自己的溝通,這非常重要。一個人不管有多忙,每天一定要留出一點時間給自己獨處。這就是自己和自己溝通的一個時間。比如說讀書,它會激發、促成自己的溝通,那個時候,頭腦的狀態會變得更好。也可以去看一些好電影,當中也有很多滋養心靈的東西。也可以去花時間去靜靜地思考,這都是和自己進行很好自我溝通的一些方法。
當你的心靈豐富起來的時候,心靈也會?生極大的力量,你會感染到非常多的人。如果你處於心靈枯萎的時候,有再多的技巧,再多能力也是發揮不出來的,所以每個人?滋養心靈要同自己進行很好的溝通。
 
5.給自己重新定義
改變對事情的定義,把所有不想要的感覺放在過去,把所有想要的,對你成功有幫助的感覺放在現在。任何事情沒有定義,除非你給它下一個定義。每一個人對事情下的定義是不一樣的。如何掌控自己的情緒,幫助你的生活變得更好呢?那就要?事情下很好的定義。
有一個人老是埋怨自己:我這個人非常沒有耐心。別人就問了一個問題:你今天早晨刷牙了嗎?這個人嚇了一跳,他說當然我刷牙了,可是能有不刷牙就出來的人嗎?別人又問:你昨天刷牙了嗎?你前天呢?這個人就說,我都堅持10多年了。人家就說了,你可以把刷牙這?瑣碎的事情,堅持這?久,說明很有耐心。實際生活中,大多數人對自己下錯了定義,我這�不好,我那�不好,我什?什?地方有問題。
我們應該描述自己的優點是什?,不要對事情下錯定義,要把你就不想要的感覺完全放在過去。比如說,我過去不會溝通,那我現在正在學習溝通,那我將來就非常會溝通;你說我不會領導,我過去是不會領導,現在我在學習領導,我未來可以領導千軍萬馬;我不會演講,是過去不會演講,現在在學習演講,未來要成?演說家。
 
6.不要做鑽進瓶子�的章魚
  一條章魚的體重可以達70磅。但是,如此大的家夥,身體卻非常柔軟,柔軟到幾乎可以將自己塞進任何想去的地方。章魚沒有脊椎,它們最喜歡做的事情,就是將自己的身體塞進海螺殼�躲起來,等到魚蝦遊近,就咬斷它們的頭部,注入毒液,使其麻痹而死,然後美餐一頓。對於海洋中的其他生物來說,它可以稱得上是最可怕的動物之一。
但是,人類卻有辦法制服它。漁民掌握了章魚的天性,他們將小瓶子用繩子串在一起沈入海底。章魚一看見小瓶子,都爭先恐後地往�鑽,不論瓶子有多?小、多?窄。結果,這些在海洋�無往不勝的章魚,成了瓶子�的囚徒,變成了漁民的獵物,變成人類餐桌上的美餐。是什?囚禁了章魚?是瓶子嗎?不,瓶子放在海�,瓶子不會走路,更不會去主動捕捉。囚禁了章魚的是它們自己。
許多人的思想也如同章魚,遇到苦惱、失意或誘惑的瓶子,就禁不住往�鑽。其實在廣闊的人生海洋�,有更多值得爭取得東西。一味向瓶子�擠,我們的思想也會越來越狹窄,越來越失去光亮。

星期二, 8月 14, 2007

怕癢的權利 (by 王文華)

 怕癢的權利    By 王文華

 上個月到紐約看iPod的旗艦店,回國時在機場買了一本《巴菲特之道》("The Tao of  Warren Buffet")。
 這本書收錄了大師的智慧語錄,其中最打動我的一句是:

 「人生要成功,只需要做對幾件大事就好。」

 巴菲特的意思是:人生和投資一樣,不需要整天疲於奔命,每小時喊進殺出。
 你只需要做足功課,選中幾個好的標的,專心去做。
 長期下來,就能成功。

 巴菲特身價約一兆四千億台幣,一輩子也只不過投資了可口可樂、迪士尼、美國運通、華盛頓郵報等20家
 公司。他投資過的公司數目,恐怕不及台灣隨便一個菜籃族。

 不過「做對幾件大事」啟發我最深的,倒還不在投資,而在『人生』上。

 台灣的教育制度充滿考試和比賽,養成我們「無役不與、每一次都要贏」的人生觀。
 小到整潔比賽,大到大學指考,每一件事我們都要競爭,每一件事我們都力求完美。

 這樣長大的我們有兩個問題:第一是『很累』,第二是『不懂優先順序』。

 『累』容易理解。

 那些大考小考抽考聯考都第一名的,最後固然上了第一志願,但也第一個得到肝炎。
 固然都考上醫學系,但都缺乏人際關係。 

 『累』只影響到個人,『不懂優先順序』就影響到公司。

 大小事都要做對的員工有一個特色:就是履歷表特別長、加班加得特別晚。
 履歷表長,是因為他實在捨不得把某些成就刪掉,殊不知他認為嘔心瀝血的功績,老闆只覺得雞毛蒜皮。
 加班加得晚,是因為他事必躬親,而且不分輕重緩急。
 他不願錯過e-mail inbox中任何一條,卻因此忘了老闆催了幾次的報告。

 所有的人,包括老闆,都知道:公司的事是做不完的。
 那些能準時下班,而且還把老闆客戶伺候地服服貼貼的員工,並沒有天縱英明,只是清楚priority。

 我曾看過一位傑出總經理的inbox,裡面看過的e-mail,大約是沒看過的,十分之一。
 
 他說:「我只挑重要的主題看。」我問:「那些隔夜沒看的message,會不會讓你心癢癢的?」
 他說:「我一天收 200封e-mail,我沒有怕癢的權利。」

 那些從小第一志願,為公司鞠躬盡瘁的員工都怕癢。
 他們要把大小事都做得完美,所有人都面面顧到。
 可惜的是,老闆不會看到小事做得好,只會感覺大事做得慢。
 朋友不會感謝他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只覺得這位老兄怎麼總是遲到。

 老闆年終做績效評估,只看幾個大案子。
 陪我們走到最後的,只有一兩個好朋友。
 如果我們要完全比賽,那人生真的很難。
 如果我們只求打贏,那人生變得很簡單。
 選對了工作和婚姻,已經成功了一半。
 搞清楚工作和婚姻中的priority,你還可以準時下班。
 至於那些沒看的e-mail,就等幾天吧。

 畢竟巴菲特大師,是連電腦都不用的啊。

多采多姿VS 種族歧視

多采多姿VS 種族歧視
 

【多采多姿】
在美國,有位白人婦女帶著6歲大的兒子出遠門,找來了計程車,司機是位黑人。
 
這6歲的兒子從未見過黑人,心中非常的害怕,就問媽媽:「這人是不是壞人,為什麼會長得黑嚕嚕?」
 
黑人司機聽了很難過。
 
此時白人婦女告訴兒子:「這位司機叔叔,不是壞人,他是一個很好的人。」
 
兒子沈默半晌再問道:「既然他不是壞人,那他是不是做了什麼壞事,所以天母在懲罰他?」
 
黑人聽了淚水在眼眶中打轉,他很想知道這白人婦女怎樣回答?
 
媽媽說:「他是個很好的人,也沒有做壞事。
 
咱們家花園�的花,有紅、有白、有黃...是不是?」
 
「是啊!是啊!」
 
「那花的種子是不是都黑色的?」
 
孩子想了一下,「對啊!都是黑的。」
 
「黑色的種子,開出色彩鮮美的花朵,讓這世界多采多姿,是不是?」
 
「是啊!」孩子恍然大悟地說:「那司機叔叔不是壞人嘍!
 
感謝司機叔叔,您讓這世界多采多姿,我要為您祈禱。」
 
天真的孩子在一旁禱告著,黑人司機的淚水奪眶而下心�想:「身為黑人被世人瞧不起,今日,這位白人婦女如此溫婉地教導孩子,解除孩子心中對我的恐懼,為我祈禱與祝福。
 
真得好好的謝謝她。」
 
此時,目的地到了,黑人司機趕緊下車,為白人母子開車門,感激的說:「夫人,謝謝您,您的一席話,讓我的人生,充滿光明希望,不再晦暗。夫人,謝謝您!」
 
很美麗的女子,是不是?
 
這是發生在美國的真實故事。
 
第一次聽到時,深深憾醒沈睡的心。
 
更溫暖了傷痕纍纍的心。
 
--------------------------------------------------------------------------------
 
【種族歧視】
英國皇家航空的一架由約翰尼斯堡到倫敦的飛機上曾發生過一件事。
 
有一位年約50的白種女人被劃位坐在一位非洲裔男人的旁邊。
 
她非常的不自在,於是她叫來了一位女空服員。
 
空服員善意的詢問她有何貴事?
 
她說;「你難道看不出來嗎?你把我安排在一個黑人旁邊了,我不願意坐在一個這樣令人反感的人種旁邊,我要求換位子。」
 
空服員回答到:「請稍安勿躁,今天的客艙幾乎全滿,但我這就去找找看是否有空位。」
 
空服隨即離開,數分鐘後又回來了。
 
空服員說:「這位女士 ,今天的客艙如我所料,所有的經濟艙都已客滿,我問了機長,他告訴我商務艙也全滿,但頭等艙還有一個空位。」
 
在這位白女人尚未做出反應之前,空服員說:「我們公司很少會幫客人從經濟倉升等到頭等艙,但基於目前的狀況考量,我們機長認為強迫一位乘客坐在另一位令人噁心的乘客旁是敝公司的奇恥大辱。」
 
空服員轉向那位黑人乘客說到:「所以…這位先生,如果您願意的話,請您拿著您的隨身行李,頭等艙的機位已為您準備好了。」
 
霎時間,周圍其他的旅客都愣住了,但隨即都起立鼓起掌來。
 

當我們尊敬別人時,別人亦會尊敬我們,我們笑臉迎人時,他人也會用笑臉面對著我們,世上沒有誰比誰行,沒有誰比誰差,人的存在都是一種平等,當自持比別人高人一等時只是顯示自己的無知,亦惹來他人的嫌惡。

五十五招做好人際關係

五十五招做好人際關係
 

第1招 認清人生的意義以及畢生所全力以赴的目標
為什麼要這麼拚命?因為你必須對得起自己的良知。想要成為一個人際關係高手,第一步就必須先確認你的價值觀;若是你連這個都摸不清楚,就很難去看透人生的意義,更不用說什麼成就感了。
 
第2招 列舉出截至目前為止的五件重大成就
知彼者,智也;知己者,大智也。
 
第3招 明白自己有哪些專長和資源正是他人所迫切需要
天生我才必有用。無論你的專長是得自專業訓練或是業餘摸索,都可轉化成一股強勁的"人際關係動能",千萬不要妄自菲薄。
 
第4招 揮別獨行俠的日子
還想像小學生那樣科科爭第一?別傻了,這個世界只有團隊成績,沒有個人成績,因此也沒有所謂的"第一名"。告別獨行俠的生涯,你的人生將從黑白轉為彩色,全新出發。
 
第5招 為自己建立自信,自助助人
人人都有改造世界的能力,你自然也不例外。多參加一些活動,幫助別人,也是幫助自己。
 
第6招 擬定短期與長期奮鬥目標,定期予以審視與修改
工作計劃簿有用嗎?有,至少可以讓一個人培養出三分鐘的熱度。擬定目標不僅可以督促自己,也能讓別人得知你有哪些需要。只要你勤於跟別人溝通,那你的朋友自然就知道你有什麼困難,進而藉著人際關係這張大網來幫你早日實現自己的夢。
 
第7招 繪出一張人際關係"網絡圖",顯現出自己在這項資源上的多樣化與觸角縱深
人際關係網的特色是:每個成員都是老大。如果你能保有最新版本的人際關係圖,就不難得知在眼前這一刻該如何以自己為主角,來善用你的人際關係資源。
 
第8招 以一種相當專業化的方式來做自我介紹
在很多場合下,你所表現出的外在形像要遠比你真正的本事來得重要。
 
第9招 以簡潔得體又別出心裁的方式來做自我介紹
無論是在何種社交場合,想擴展人際關係的第一課就是要學會自我介紹。要設法出奇制勝。讓對方牢牢地記得你,而且是記得正面的形象。
 

第10招 技巧性地打開話匣子
為什麼我們經常錯過了許多廣結人緣的機會?就是因為我們常把那些黃金時段用來絞盡腦汁,卻還是擠不出一句合適的開場白。無論是主動或被動去打開話匣子都能得心應手。一旦你能達到這個境界,那無論把你丟在任何一個場合中,必都能迅速進入狀況,隨心所欲地去擴展人緣,為自己在生活與事業中,營造一個又一個絕佳的發展機會。
 
第11招 有必要時,就主動再做一次自我介紹
如果有人主動走過來跟你打招呼,那這一定是個大人物。多練習一下"紆尊降貴",經常不厭其煩地做自我介紹,你的人際關係通道將會愈走愈寬,也愈走愈順。
 
第12招 看清他們的面目,牢記他們的大名
人們其實不在乎你對他們的底細瞭解多少,但很在乎你有沒有仔細在聽。第13招 善於在社交場合做稱職的主人只要地球上還有人類,就不愁沒有機會去表達你的善意。
 
第14招 樂於站出來為自己打知名度
想為自己打知名度並不需要不擇手段;相反地,這有助於早日實現你的理念。適度地推薦自己,才能讓人得知在什麼時候能夠向你求助或請教,不致讓你英雄無用武之地。
 
第15招 無論與任何一個人打交道,總是待之以禮
即使人生苦短,用來學禮數也是綽綽有餘了。想出奇制勝,翻身做主人,不必捨近求遠,先把你的台詞練好再說吧。
 
第16招 名片必須是經過精心設計的作品
名片的功用是要讓別人能想起世上還有你這號人物。當別人想動用人際關係去搬救兵時,你這張名片就是一份很重要的線索,因此在設計上千萬不要草率。
 
第17招 隨時隨地攜帶數量充足的名片
要上陣前,先檢查自己是否已"全副武裝"。
 
第18招 在情況適宜時,才遞上名片
當你確信和對方有話可說之後,時機成熟時就應恭謹地奉上名片,相互約定日後聯繫與合作的方式,在這種穩固基礎上所建立起的人際關係才能經得起考驗。
 
第19招 在每張所收到的名片上記載日期以及相關事項,以便於日後整理與查核
當別人還不知道你在不在乎他們的時候,自然就不可能去在乎你。
 
 
 
第20招 不要吝於表達感激之意
成功人士有個特性,就是常懷感恩之心。以感恩的心來對待所有曾扶持過你的朋友們,主動表達你的由衷感激之意,慢慢地,你會發現不但自己的人際關係愈加牢固,別人也將以你為倣傚的對象。
 
第21招 無論認識或不認識,只要是能給予你激勵或啟發,就應誠摯地向他們言謝
要以稱讚來取代嫉妒之心,確實需要很大的勇氣。當你因為提出一項絕妙點子而獲得他人嘉獎時,內心是什麼滋味,將心比心,無論是認識或不認識的朋友,只要是能提供淨言或是言行足資借鏡者,都不要忘了面露微笑地跟他們說聲謝謝。把這養成習慣後,不僅是你的事業前途,連你的人生觀都將改寫了。
 
第22招 適時以打電話、送小卡片,以及送小禮物的方式來向對方表達感激之意
只要肯開口讚美別人,你將會是最大的贏家。要灌溉一株樹木需要充足的陽光、水分與養,而栽培你這棵人際關係長青樹則有賴你持續性的關懷,藉著打電話與送卡片、禮物等小環節來呵護這株樹。可千萬別讓它因為營養不良而枯死。
 
第23招 要有自己專用的信、卡片與便條紙
用手寫的信函比較有親切感,給人的感受也不一樣。想建立自己的金字招牌嗎?想樹立良好的專業形像嗎?做點小投資吧,去印一些專用的各式文具紙,當你要寄發給客戶、同行或朋友時,會覺得更體面。
 
第24招 欣然接受他人的道謝與援助
從一個人是否願意接受他人的道謝,就可窺見其在人際關係上的功力。
 
第25招 建立起一套有系統又管用的人際關係網
將能更有效地提高你在人際關係上的運作效率。為什麼有人是事半功倍,有人卻 是事倍功半?就是因為做起事來有無章法。
 
第26招 名片上絕無過時的資料
假使你沒有時間去每天記載新資料,至少每週要登錄一次,這樣才能確保資料的正確性與完整性。
 
第27招 設立一套有效的時間管理系統
歲月不饒人。我們不能要求時間暫緩來配合我們的腳步,只能盡量迎頭趕上……如果你能控制時間,你就能控制一切。提醒你一點,只要你肯尊重自己所制定的工作表,別人就不敢隨便抓你去出公差。一旦時間資源能完全掌握在你的手裡,那治國平天下都綽綽有餘了。
 

第28招 每天都詳細檢視當天的工作進度表
要如何得知你是離成功之路愈來愈近,還是在原地打轉?……最好的方法就是每天都"結"一次,看看工作進度表的落實程度究竟如何。每天結帳一次,你的心理負擔就不會這麼重,哪怕這是一項工程浩大的計劃,你也可以感受到穩健的前進腳步。
 
第29招 今日事今日畢
其實時間沒什麼好管理的,因為每天都是24小時,你該擔心的是要如何去擺平爭食這塊大餅的千百項計劃。絕對不要傚法慢郎中那樣去"以債養債",否則到最後你加班到三更半夜也還不清。不要濫用你的記事本,可以當場解決的就不要拖,無形之中,你的工作效率自然就會升高。
 
第30招 必須在24小時回復所有的來電
如果你的經營哲學是"能拖到明天,就不必急著今天做",那你這一輩子恐怕是很難熬出頭了。把24小時內回復所有來電養成一種習慣,就能確保你那條人際關係網絡上的資訊暢通程度。
 
第31招 在拿起話筒之前,先思索一下待會兒要講些什麼
通往成功之路有四道階梯:慎謀行動、有備而來、勇往直前和貫徹始終。
 
第32招 拒絕無謂的交際應酬
如果你現在糟蹋時間,將來時間就來糟蹋你。
 
第33招 在參加社交活動之前,應妥為規劃
只要事事都能有備而來,即使祖宗沒有積德,照樣能飛黃騰達。
 
第34招 主動尋求他人的支援
你所處的是個萬物共存的和諧社會,因此單打獨鬥是行不通的。大多數人都是樂於助人的,因此只要你認定他們不至於幫倒忙,就給他們一次表現的機會吧。
 
第35招 在開口時,應簡單明了地陳述要求,而且不宜展現出一副咄咄逼人的姿態
人際關係網是怎麼牽起來的?很簡單,當一個願打。另一個願挨的時候,這段姻緣就形成了。
 
第36招 只要逮到機會,就不忘冒出這句:"對了,你所認識的人當中,有哪個人……
你們祈求,就給你們。下次當你碰壁時,不妨檢討一下自己的說話技巧是否有改進的餘地。其實大多數人們都是樂於助人的,不要輕率地關閉那扇機會之門。
 
第37招 對於別人所提出的建議,應當即知即行
否則等三分鐘的熱度過後,一切都將回到原點。光說不練,無濟於事。
 
第38招 每次和朋友交蝨睙,都能有受益非淺之感
懂得順水推舟的人,想不出頭恐怕也難。
 
第39招 積極參與各種民間社團
藉著融入這個大家庭中,你不僅造就了自己的事業,也成全了許多同伴的美夢,功德無量。當一群人本著相同目的而物以類聚時,人際關係就萌芽了。
 
第40招 設法在社團內擔任有實權的職位
一旦你被提升為淦部,就像征著你是個德高望重的前輩,而不是一個只想過來瓜分資源的庸碌之輩。
 
第41招 勤於利用人際關係網來處理別人的請托事務
圈子內最為人稱頌的就是,個個都是贏家,因為勝利的果實是屬於每個人的。如果你希望自己在落魄時能有朋友為你伸出援手,最好的因應之道就是平時多做些投資。
 
第42招 舉頭三尺有神明,抬頭三尺有人際
要怎麼培養自信?很簡單,專挑那些你不在行的事情下手……只要能突破一己的心防,大膽出擊,再苦撐一下,那你必然會有倒吃甘蔗之感,漸入佳境。
 
第43招 經常評估你的人際關係網,不斷予以擴展
人際關係網的建立需持之以恆,而不是可以一勞永逸之事。
 
第44招 相信你的直覺
聆聽你心靈的吶喊聲,就能得到所有的答案。除非你自認已經麻木不仁了,否則沒有理由忽視來自心靈深處的這股聲音;讓它去帶領你,你就能盡早掌握狀況,瞭解週遭的一切風吹草動。
 
第45招 對於在人際關係網上的每個盟友,都會傾全力助他們步步高陞
人際關係網的維繫需要誠意與耐心。應該藉著提攜盟友來培植你的實力,在這種穩固的基礎上蓋大樓,屆時要締造一種"雙贏"的局面,也只是遲早的問題而已。
 
第46招 提供朋友們一流的服務
即使你不是投身於服務業,照樣有許多服務他人的機會。你必須先豎立自己的金字招牌,讓人際關係圈內的人都知道你這個人很可靠,這麼一來,他們會很樂意做這種投資,因為他們知道你將來會回饋得更多。
 
第47招 喜歡聆聽朋友的心聲
有正常的聽力,並不代表知道要怎麼去聽。聆聽的藝術就是:耐心聽別人講話,而且不要聽錯!
 
第48招 要有高尚節操與專業涵養
口不擇言,後患無窮。人際關係的確很好用,但千萬不要濫用。只要待人處事都能表現出一股高尚節操與專業涵養,那即使是你的死對頭也會對你心服口服,推崇備至。
 
第49招 以敞開的胸襟去面對每個"結緣"的機會
偉人與凡人的差別,在於前者能敬重每一個人,包括三餐不濟的流浪漢。
 
第50招 佈下滴水不漏的龐大"情報網"
能造就他人功名的仁者,必然會永垂青史。當你變成了叮噹響的人物後,這意味著你有更多的資源去邀他人前來分享,如此"良性循環"下去。這不是很好嗎!
 
第51招 利用人際關係網去造就自己,嘉惠別人,成就事業,改變人生
如果你的公私兩種生活領域之間,需要一座橋樑來互通有無,那就是你的人際關係網。
 
第52招 時時刻刻都以人際關係網為念
寶劍不用就會生�變鈍,倘若每個人都能將人際關係的運用當成生活習慣,那這個世界的面貌就會完全改觀。
 
第53招 矢志成為強勢人際關係的模範生
一個人際關係高手絕不會以屯積資源為能事,反而是不時地主動邀他人分享,並鼓勵他們也如法炮製。
 
第54招 用一片人際關係網來將世界一網打盡
這個世界的人際關係網多得驚人,幾乎每個人之間都有一條臍帶相連接。
 
第55招 將人際關係融為生活中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你所處的是個萬物共存的和諧社會,因此單打獨鬥是行不通的。

星期一, 8月 13, 2007

生命的主人

生命的主人
 

我們若不透過佛法來認識生命,那麼,生命的事實,只是無可奈何的一種現象,永遠在生死中流轉,周而復始。曾有人問我:「為什麼父母要把我生出來,讓我在這世界上受苦、受難?」其實,不是父母要將我們生出來,而是自己要被生出來,若無業感果報,是不會被生出來的。這雖不是出於自由意志,確是出於自作自受,因為由於無明煩惱,使得自己作不了主,若不修學佛法,也沒有辦法使自己得到自由與自在。
 
我曾遇到一個人,他的家境富裕,從小就受到很好的家庭及學校教育。可是對一般人的生活,他都沒有經歷過,因此他反而羨慕一般的人。有一次,他對我說:「師父,我不知道我究竟是幸福、不幸福。我的父母對我實在太好,也因此許多事情我都不會做,也不懂。我沒有辦法像一般人那樣過一般人的生活,有時,我覺得這是生命中的無奈,我無法如一般人那樣的自由自在。」在常人想像 之中,有錢人家的孩子,一定是非常滿足的,想不到還有不滿足的人,似乎比窮人家的孩子更不滿足。
 
由此可見,人在世上,對自己生命現象的處境,很少能感到是非常完美的。換言之,即使一生一帆風順的人,在他們的心裡,仍有苦惱,仍感懷疑:「為什麼好像孤零零地被生在這個世界上?」因此,我們在聽到佛法之後,就應該瞭解到生在世界上來,是因自己的往昔因緣所造成,不是受制於他人,也沒有被誰作弄。而能不能有辦法來改善自己、提昇生命,才是重要的課題。
 
提昇生命
 
生命的提昇,首先是不造惡業,要造善業。若能夠不造惡業,多造善業,對我們的生命,不能說立竿見影,馬上就能改善,至少將會改善,如若這一生不能改善,未來生也能改善。將希望與信心寄託於未來,對佛法有信心,便對自己能夠去惡向善有信心。 佛教所說的「業」,可分為兩大類:一為有漏業,另一為無漏業。有漏業是你做多少行為便會得到多少果報,果報完了之後,業便沒有了;也等於說,賺了多少錢便花掉多少錢,花完就沒有了。有漏業又可分為黑業及白業兩類:黑業是造 作惡業,而白業是造作善業,黑業有惡報是墮落三惡道,白業有善報是轉生三善道。惡有惡報,善有善報,受報的同時,又造新業,或白或黑,因果相循,永無盡期,故稱有漏的業海是茫茫的苦海。
 
無漏業乃是行善不求報,只為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無漏業亦可分為兩類:第一類是修得解脫道以後,就不再到這個世界來,故稱之為光為自利的小乘,造的是無漏業,修的是無漏學,但在進入涅槃道的解脫境之後,也不再到世界上來了。另一類的無漏業是以利他為優先的大乘菩薩行,凡對眾生有益的事,永遠盡力去做而不求果報,他們雖已不需在這人間受種種苦難,但由於眾生還在苦難之中,所以永遠還在娑婆世界救度眾生。
 
三無漏學
 
至於無漏業的修行,是以戒定慧的三無漏學為基礎。以「戒」而言,有消極和積極的兩個層面:消極方面,是一切惡事不可做;積極方面,是一切好事不得不做。
 
以「定」而言,打坐,當然也可以稱為習定,也可以得定,可是若在平常生活裡面,能夠心平氣和與他人和睦相處,反省自己,不鬧情緒,這些也都是定的工夫。經典裡教我們許多糾正情緒波動,平息心情混亂的修養方法,無非都是定的工夫。
 
定的工夫,在一般的情況下,幾乎人人都能做到。未受刺激時,當然可以不動情緒,一旦遇到環境中的人事物,和自己的利害衝突、意見相左之時,仍能不會生氣,就很難了。人們往往在信佛學佛之後,仍免不了夫妻吵架,那就得用修行的方法來對治。曾有一對夫婦,在大吵一頓之後,跑來找我,雙雙向我請示:「師父,我們已經學佛多年了,仍不能不吵架,該如何是好?」我說:「很簡單,知道吵架不對,以後就不要再吵,萬一又吵起來,則要相互懺悔、相互道歉,然後每天要定時做功課,無論是拜佛、念佛或者是打坐。如此修行之後,遇到外境與自己衝突的時候,便不會那麼容易動情緒,當然也不易跟人吵架了。」在修定的過程中,修行的方法很多,可能包括誦經、念佛、持咒、拜佛、懺悔以及打坐等等。
 
以「慧」而言,也有不同的層次。基礎的層次是信解因果和因緣的道理;最高的層次是大自在、大解脫,也就是佛的境界。普通人,欲達佛的層次是很不容易的,但是享受一點佛法的智慧,則是很容易的。若能深信因果,則不會怨天尤人;若能明白因緣,則會促成好因緣的成熟,改善壞因緣的變遷,如此,對未來將抱著無限的希望,對自己、對他人,用因果、用因緣,也都能夠得心應手了。
 
自覺聖智
 
生命本身就是時間和空間的總和,如果能從生命得到解脫,便是超越了時間與空間的範疇。人們對生命的無奈與困擾,無法自救,便要用佛法的智慧來處理,有了智慧的人,自我中心,自然淡化,而至消融消失,那便是證入無我的實相,亦即是佛的境界──禪宗所謂的「明心見性」。由於自我中心徹底消失,而生命的現象依然存在,既是存在於時間和空間之中,也是存在於時間和空間之外,無以為名,名為「解脫自在」。

機會藏在困中(轉貼)

機會藏在困中(轉貼)
 

最近很多人面臨轉變;要不要換工作?要不要去大陸,甚至要為被裁撤做準備。有的人一定在想,為什麼剛好給我遇上了,為什麼我這麼倒楣。
要是你能想一下活在這個年代的人的機會,一定會有不同的想法,一定覺得很興奮。
萊特兄弟試飛成功到現在還不到一百年,那個時代的人,怎麼想也想像不出後來的波音 747、空中巴士能載著幾百人,橫越大海,只要一天的時間就能飛到另一洲。這一代的人運氣相當好,航空帶來了很多機會,也改變了人類的生活。
我們不需要等一百年。十年、二十年以後就不得了了。
 
你我剛好活在其中
 
十年前,很難預料網路、通訊、資訊科技會造成這麼大的改變,讓我們可以人手一機,上網處理財務。
再過十年,人們的生活、工作狀況會是什麼樣子?我們雖然無法準確預測,但可想而知的是,一定很精采,會帶來更多機會。
更重要的是,你我剛好活在其中。
我覺得最重要的是態度。我們要很興奮、很積極、將危機視為轉機。但顯然不是每個人都這麼正向。一八九九年,美國的專利局局長就提議將專利局裁撤掉,原因是他認為該發明的東西己經都發明出來了,人的智慧己發揮到極致,專利局的工作量將逐漸萎縮。對這些人而言,新的改變一定不代表機會。
積極的人就不一樣了,他們會在困難中找機會,而消極的人是在機會來臨的時候還要找困難,找他們無法利用這機會的理由。
態度不同,一切就不同。
有的人在接受一個重大任務,或必須找一個新工作時,第一個反應是:很難,但能做到。因此他們很想試一試。
有些人的反應卻是:能做到,但很困難。於是他們就放棄了。
有個很有意思的故事,許多人應該都?過:有兩個賣鞋的業務員被派到同一個小鎮去工作。他們到了鎮上後,發現滿街的行人都不穿鞋,其中一人立即打電話回公司,要求換一個工作地點,因為那裡沒有銷售機會也沒有顧客。另一位業務員也打了電話回公司,感謝老闆派他到這小鎮來,他很興奮,因為滿街都是他的銷售對象,到處都是機會,自己運氣真好。
 
必須改進的態度
 
我們處在這新年代、新氣象中,要改進哪些態度呢?
首先我們要有自信,發掘自己的優點,找到自己的長處。好多人在機會來臨時沒有抓住,或甚至退縮,因為他們常找自己的毛病,注意自己的軟弱。其實,即使有了很好的工作,你還是需要加強自信,因為這樣你才能不卑不亢的與同事相處,合作得更好,發展的機會也因而大增。
 
其次是學會減輕壓力,控制憂慮。失業、沒有工作的人很痛苦,但有錢、有工作的人也不快樂,因為這些人常覺得擔憂。現在的人壓力愈來愈重,未來更會有增無減。壓力可能無法消除,但我們可以學習如何減輕、如何控制。不只是困境或大難到來時有能力處理,我們更要學會享受自己所擁有的。生命很短暫,要從中尋找快樂。
 
人的一生都在做選擇。今年,今天,你要選擇的是什麼?

星期日, 8月 12, 2007

老闆想的跟你不一樣 @ 採訪.撰文╱陳芳毓

老闆想的跟你不一樣
 

採訪.撰文╱陳芳毓
 
格局不同、角色互異,因此造成了老闆與員工在視野與心態的根本差別。身為員工的你,不妨用「老闆心態」,工作挑難的做、不滿於現狀、用最少資源尋求最大產出……,學習如何當老闆。
 
如果你是個工程師,生產線機台突然出了問題,你會花5個小時找出問題根源,還是用1個小時找出暫時解決方案?
 
如果你是個專案經理,對手下個月要推出類似產品,但你的產品研發卻遇上瓶頸,你會延後上市,還是先推出可用版本,日後再改進?
 
如果你是個業務主管,老闆把你放到一個冷門的新市場,你會認為那裡毫無機會而自動放棄,還是把它視為藍海,先努力耕耘再說?
 
如果你是位行銷主管,新產品上市,你只有三成勝算,你會砸下千萬做行銷,還是先保守觀望?
 
今天當你成為這些員工的老闆,要為公司盈虧負完全責任,你覺得你的思考邏輯會和之前一樣,還是會有所不同呢?
 
換了位置,也換了腦袋
 
或許,你還沒感受到員工和老闆在思考邏輯上的差異,那你不妨聽聽Mike的故事。
 
Mike(化名)曾是某家跨國企業的業務主管,後來創辦了自己的生技事業,從員工變成了老闆,現在正經營自己創立的第二家公司。最近,Mike跟供應商簽了一張合約,言明對方只要出貨,就可得到130萬貨款。但眼看已經付了100萬,貨還是有瑕庛。
 
「你再交不出能用的貨,我就不會支付剩下的30萬。要不然,就去告我!」Mike衡量公司的現金流量,儘管平日關係良好,還是決定向對方撂下狠話。
 
「如果還待在以前那家企業,我可能會看在長久合作的關係上,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把30萬付清,」Mike坦承,自行創業後,他對資源的使用態度有了極大轉變,對挫折的忍受力也驟然增強。
 
Mike也遇過員工被罵了幾句,就挫折地想遞辭呈。他跟對方說:「我每天要面對銀行、投資人的直接挑戰。我能對銀行賭氣說『你不貸款給我?那公司關掉好了』嗎?」雖是玩笑話,但Mike的語氣中卻帶著老闆的韌性。
 
「公司就像自己的孩子,我必須不顧一切保護它。」Mike說,就是這種個人和公司是「共同體」的心理,造成了老闆與員工視野與心態的根本差別。
 
Mike角色轉變的經驗,讓我們恍然大悟:「員工出錯,有公司和老闆扛,但老闆卻必須與公司共存亡。員工把所有的事,都連結到自己個人績效,所以看不到大格局;老闆把所有的事,都連結到公司整體績效,所以必須看大格局。」
 
更上一層來看,接獲任務或遇到困難時,員工若是能從老闆的角度,思考宏觀的解決方案,不但能避免上下之間許多不必要的誤解,減少效率延宕,還能強化公司整體執行力。
 
比如說,機台出問題,找出暫時解決方案把貨趕給顧客,可能就比徹底修好機器重要;領先對手推出新產品,可能就比研發出完美產品獲利更多;開拓無人發現的全新市場,更可能比投資舊市場機會更大。
 
天天學習如何當老闆
 
或許,你認為當領薪水的員工,卻用當頭家的態度工作,最後只是老闆賺到。但104人力銀行董事長楊基寬認為,工作挑難的做、不滿足於現狀、隨時學習新技能、用最少的資源尋求最大的產出等,都是員工需謹守的「工作基本原則」。
 
「員工不是為老闆上班,而是為『原則』上班,」楊基寬把這種工作態度,稱為「員工身,老闆心」。就算你只是個基層員工,但如果你天天都在練習如何「當老闆」,學得一身好本領,哪怕無人賞識?
 
進一步來看,在景氣好、機會多的年代,一個好老闆就可以撐起一家公司。然而,經濟成長率動輒破10%的榮景已經不再,海外競爭者紛紛湧入國內市場,科技創新更加速了外部環境的改變,在在都考驗著企業的應變能力。
 
「一家成功的企業,要不必須快速反映環境變化,要不就是持續創新以造成改變。創業家精神(entrepreneurship),正是能帶來這些優勢的管理方法。」哈佛商學院(Harvard Business School)副院長、創業管理學者史帝文生(Howard. H. Stevenson)直言。
 
近代美國與台灣兩位最佳經理人,奇異(GE)前總裁傑克•威爾許(Jack Welch)與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他們也曾是企業內的員工。當威爾許執行多項經營策略上的創新,與張忠謀提出「晶圓代工」的商業模式時,都曾面臨其他人的質疑。但他們都勇於追尋機會,不局限於目前擁有的資源,才能做出沒人做過的事,也達成了無人能及的成就。
 
從這兩位專業經理人身上,我們可以發現,在他們當上企業最高負責人前,就已經開始用老闆的方式來思考了,這與史帝文生對「創業家精神」的定義可說不謀而合。因此放眼未來,工作者想要更上一層樓,成為替企業開疆拓土的中堅份子,能像老闆一樣思考,具有更高層的決策邏輯、視野格局,將是必備的工作態度與能力。
 
像老闆一樣思考
 
此外,企業組織要成功,不能再靠創業者獨撐大局,而是要打團體戰。華頓商學院創業中心(Wharton's Sol C. Snider Entrepreneurial Center)負責人麥克米蘭(Ian C. MacMillan)把創業家精神加以延伸,提出「創業家經理人」(Entrepreneurial Manager)的概念。他指出,即使是穩定、成熟的企業,也需要能像老闆一樣思考的經理人,他們能一肩承擔商機的不確定性、盡力幫組織獲得外部資源,彷彿公司就是自己的一樣。
 
威爾許就是麥克米蘭心目中「創業家經理人」的典範。在奇異1996年報中曾提到,奇異向來致力於塑造一種氣氛,讓每個員工都堅信「做每件事都有更好的方法,一定要把知道這種方法的人找出來,並親自學會這種方法。」在威爾許擔任奇異總裁的20年間,他為公司訓練出千百位具「老闆眼光格局」的經理人,分掌奇異在全球250個事業體,也一起把奇異帶上前所未有的高峰。
 
郭台銘領軍的鴻海集團,則是另一個培養創業家經理人的搖籃。郭台銘的管理風格令許多人望之卻步,鴻海關係企業、群創光電總經理段行建卻認為,如果被郭台銘「操」完,只看到他的嚴厲、而忽略他的做事態度,其實是損失。他對《商業周刊》形容:「跟郭台銘創新事業,你們這些小朋友看到的是『操』,我看到的是機會,不到那個高點根本看不到。在下面看到的是黑,我看到的是亮一片。這是最大的差異。」
 
這陣子在進行採訪工作的時候,我也會問那些成功的創業家和企業經理人一個問題:「什麼是你已擁有、但你的員工仍在學習的know-how?」我發現,「創意思考」「貫徹執行」「眼光格局」「尋求資源」「工作態度」,是老闆們最常給我的答案。
 
或許,身為員工,你還需要多年的經驗與歷練,才能爬到那個高點。但現在就開始向老闆學習站在高點做決策所需要的know-how、能力。你的未來,將會是亮一片!

星期四, 8月 09, 2007

六八 @ 李家同

 老楊是我們銀行裡的首席分析師。在總經理要做重大決定以前,老楊一定要給總經理作一

 個相當徹底的分析。分析永遠在於這個決定的得和失。所謂得,當然是可能的得,所謂失

 ,也當然是可能的失。老楊在分析的時候,會用很多數學,可是他在做報告的時候,卻不

 會強調數學,而用非常直觀的方法來解釋他的分析。

 為什麼他的分析一直受到重視,主要的原因在於他的資料非常正確而完整。如果我們要在

 某個地點設立分行,老楊一定會知道這個地區居民的收入、職業等等。我們有時會奇怪老

 楊如何能在如此短的時間裡得到資料,據他說,他其實是用抽樣調查的方法,據我所知,

 

 他的統計學學得非常好,這使得他的資料得以非常完整。

 

 因為老楊常常要收集資料,他養成了隨時隨地觀察的習慣。有一次,我們在一家百貨公司

 一樓的咖啡館喝咖啡,一個小時下來,他告訴了我這百貨公司情況不妙,因為提袋率太低

 了。果真不久,這家百貨公司傳出了財務危機的消息。更有一次,我們一齊到國外出公差

 ,他又表演了一手,他猜那個城市的收入是多少,事後查證,他的確猜得很準。據他說,

 

 他是看街上汽車的牌子以後估算出來的。

 

 老楊一直是一個很快樂的人,這也很自然。他的工作得心應手,薪水非常高,他從來沒有

 感到什麼壓力,因為他僅僅負責分析而已。最後決策的決定總是別人做的。何況他的分析

 向來非常有用。

 

 前一陣子,老楊忽然顯得有點心情不好。他過去很喜歡講笑話,現在比較少講了。有人和

 他聊天,他也會發呆,好像沒有聽到你在講什麼。有一天我到他的辦公室去找他,談完公

 事以後,忽然發現他的牆上掛了一個鏡框,框內只有一張白紙,紙上寫了阿拉伯字的六十

 八,這個數字代表什麼呢?我當時百思不得其解。

 

 老楊看出了我的困惑,他立刻叫我不要離開,他要解釋給我聽是怎麼一回事。他說前些日

 子,他到印度去出差。住在一家旅館裡,他住的房間有落地玻璃窗,可以看到街景,他注

 意到對街有一個小乞丐,來來回回地向行人求乞。他的老毛病又犯了,他開始計算平均這

 個小乞丐在經過多少次求乞以後,可以得到一次反應,因為絕大多數的路人是不理會他的

 ,一個小時以後,他得到了答案,這個小乞丐平均要乞討六十八次以後,才有一次成功。

 

 

 

 老楊得到了這個答案,心中難過至極。因為他這一下可以完完全全地瞭解做小乞丐的滋味

 了。他想,如果我每次求職,要寫六十八封求職信,才會有一封回應,已經非常沮喪了,

 

 這位小乞丐卻終其一生,都要在街上向人乞討。老楊想,這種生活,他一天都受不了,如

 

 果要過幾十年如此沒有尊嚴的生活,他是無法想像的。

 

 老楊當天晚上睡不著覺,他想起有人用數羊來使自己入眠,因此他就數起羊來,可是他每

 次數到六十七,就數不下去了。六十八忽然變成了一個永遠不能到達的境界。他從頭再來

 ,依然到不了六十八。所以老楊在床上醒了好久,才能入睡。老楊的經驗使他覺得人人都

 應當在平時就假設自己是一個小乞丐,因為唯有這樣才能體會到乞丐沒有尊嚴的痛苦。他

 

 的兒子才參加飢餓三十回來。老楊卻告訴他,他應該虛擬實境,假設自己是一個乞丐。他

 

 的兒子試了一次,發現做乞丐的痛苦並不在於感到飢餓,而是感到個人毫無尊嚴可言。

 

 

 老楊已經不能去豪華飯店吃飯了。對於任何奢侈的東西,他都失去了興趣。他常常去一家

 專門照顧窮苦老人的單位做義工,有人曾經看到過他做義工的情形。有一位同事說他從未

 看過這種態度的義工,我問他是怎麼一種態度,他想了半天,最後結結巴巴地說,老楊不

 是普通地在做服務而已,他是在侍奉。我懂得這是因為老楊知道窮人最需要的不是麵包而

 已,而是尊嚴。老楊當義工時的態度,無非是要使窮人感到尊嚴。自從老楊開始侍奉窮人

 以後,他自掏腰包改善了很多設備。老人吃飯的碗換成了比較好看的磁碗,是淡藍色的,

 

 茶具也換了。最使老人感到高興的是新的床單和被套。

 

 我們通常會說我們應該同情窮人,要對窮人有慈悲心。老楊顯然在告訴我們,我們該尊敬

 窮人,因為他們最缺乏的就是別人對他的尊敬。這種想法,來自一個數字:六十八。老楊

 常常強調數據的重要性,他是對的,因為這個數字改變了他的一生。

 

 2007/08/09 聯合報

 

~~你不是要讓主管喜歡你,而是要讓 他需要你 ~~

~~你不是要讓主管喜歡你,而是要讓 他需要你 ~~
 
        除了才華,張小燕很要求員工要有自我反省的能力:「我很不喜歡員工來和我說:『主管或是製作人不喜歡我……。』」
        張小燕認為,要成為一個及格的員工、成功的藝人,不應該想別人喜不喜歡這件事,而是要做到讓別人需要的地步。
        我常和公司的小朋友說:『你不是要讓主管喜歡你,而是要讓他需要你。』
 
        在張小燕的觀念裡,做好自己絕對比讓人喜歡更重要 。
 
小 燕兵法5招
 
       1、 帶人時,自己要懂,要讓人服氣。
       2、 給員工空間,讓他自由發揮,不要一直盯在屁股後面。
       3、 不能要求別人對你很好,應該做到讓別人覺得你很好。
       4、 捨了才能得,要先對別人笑,別人才會對你笑。
       5、 威嚴不在聲音,而是在能力。

星期一, 8月 06, 2007

智慧源自於怎麼做人-「什麼是好的領導」

智慧源自於怎麼做人-「什麼是好的領導」

開學第一天,教室裡擠滿來選修「領導」課程的學生,這一群兩年後就會變成企業競相爭取的名校MBA,心中難免興奮地等待教授的出現。教室門被推開後,走進三個人,教授後面跟著一個年輕的陌生人,還有一位則是大家都認識的企業名人,年紀與教授相當,大約都在六十歲左右。
 
教授先介紹這位年輕的陌生人,說他是去年以第一名畢業的MBA學生;另外這位企業名人則是教授的高中同學,學歷只有高中畢業。教授說明他今天會請這兩位來賓分別用二十分鐘來說明什麼是「好的領導」,然後要同學寫出這兩人的差異何在。
 
第一名的畢業生在短短二十分鐘內引用了五位名人的領導經驗,這五人包括奇異的傑克威爾許,英代爾的安迪葛洛夫,管理泰斗彼得杜拉克,與台灣的郭台銘和張忠謀。聽來似乎這五人的領導方式便代表著好的領導。
 
年輕人講完後,很有信心地將麥克風交到這位企業名人手中,企業家微笑說,他本來可以用六個字就說明完「什麼是好的領導」,他語氣停頓了一下,「但是怕教授和同學說我在混水摸魚,因此必須把六個字講成二十分鐘,希望大家未來不要學我把領導複雜化了」。
 
「在我四十年的職場歲月中,只是不斷地想做到一個境界:那就是如何讓別人在我的公司上班是出於『心』甘情願,而非出於『薪』甘情願。雖然只差一個字,我卻練習了四十年。」
 
「要做到『薪』甘情願比較簡單,有一套健全的管理制度就辦得到,但要做到讓別人『心』甘情願,就必須要讓員工從心底接受你,所以我才認為, 領導沒有什麼大道理,就是『領導等於做人』這六個字而已」。
 
「我把職場分成從什麼都不懂、初階主管、中階主管、高階主管、老闆五個階段,為了把人做好,我不斷在每一階段練習一件事,因此總共要練習五件事,雖然只有五件事,但它們共花了我四十年的時間」。
 
「在我自己剛畢業,什麼都不會的時候 ,我練習的第一件事是:『少不多是』,也就是我從不會去問公司給的任務有多困難,我只問自己要如何去達成而已,練習久了,就會感覺到自己正快速地成長」。
 
「後來自己變成了初階主管,我練習的第二件事是:『少說多聽』,也就是可以聽的時候我絕對不開口,讓自己 不斷學習如何掌握重點與分析邏輯。練習久了,自然學會以後講話只需
講重點的智慧」。
 
「當自己成為中階主管後,我練習的第三件事是:『少我多你』,也就是多想到別人,少想到自己,凡是以別人的角度來想,練習久了,自然培養出更大的雅量。」
 
「 成為高階主管時,我練習的第四件事是:『少舊多新』,也就是我不再重覆做已經成功做過的事,否則不可能有新的突破,練習久了,就會不斷產生新的創意。」
 
「最後當自己變成了老闆,我練習的第五件事是:『少會多讀』,也就是要求自己重新從什麼都不會的階段再開始要求自己,放空自己多閱讀,書讀多了,自然會看到自己還有很多本該謙虛的地方。」
 
老教授最後向學生解說道,他今天之所以安排一位沒經驗的管理者,與一位有豐富經驗的管理者來對比,主要目的是想讓學生親身感受一個簡單的事實,若想將自己變成一位成功的領導者,那就請先要把人做好。「自己都無法把人做好的人,要如何來領導別人?因為智慧都源自於怎麼做人!」

星期日, 8月 05, 2007

低頭看的破

低頭看的破
 

有一位高僧,是一座大寺廟的方丈,因年事已高,心中思考著找接班人。
 
一日,他將兩個得意弟子叫到面前,這兩個弟子一個叫慧明,一個叫塵元。
高僧對他們說:「你們倆誰能憑自己的力量,從寺院後面懸崖的下面攀爬上來,誰將是我的接班人。」
 
慧明和塵元一同來到懸崖下,那真是一面令人望之生畏的懸崖,崖壁極其險峻陡峭。
 
身體健壯的慧明,信心百倍地開始攀爬。但是不一會兒他就從上面滑了下來。
 
慧明爬起來重新開始,儘管這一次他小心翼翼,但還是從山坡上面滾落到原地。
 
慧明稍事休息了後又開始攀爬,儘管摔得鼻青臉腫,他也絕不放棄……
 
讓人感到遺憾的是,慧明屢爬屢摔,最後一次他拼盡全身之力,爬到半山腰時,因氣力已盡,又無處歇息,重重地摔到一塊大石頭上,當場昏了過去。高僧不得不讓幾個僧人用繩索,將他救了回去。
 
接著輪到塵元了,他一開始也是和慧明一樣,竭盡全力地向崖頂攀爬,結果也屢爬屢摔。
 
塵元緊握繩索站在一塊山石上面,他打算再試一次,但是當他不經意地向下看了一眼以後,突然放下了用來攀上崖頂的繩索。然後他整了整衣衫,拍了拍身上的泥土,扭頭向著山下走去。
 
旁觀的眾僧都十分不解,難道塵元就這麼輕易的放棄了?大家對此議論紛紛。只有高僧默然無語地看著塵元的去向。
 
塵元到了山下,沿著一條小溪流順水而上,穿過樹林,越過山谷……
 
最後沒費什麼力氣就到達了崖頂。
 
當塵元重新站到高僧面前時,眾人還以為高僧會痛罵他貪生怕死,膽小怯弱,甚至會將他逐出寺門。
 
誰知高僧卻微笑著宣佈將塵元定為新一任住持。眾僧皆面面相覷,不知所以。
 
塵元向同修們解釋:「寺後懸崖乃是人力不能攀登上去的。但是只要於山腰處低頭下看,便可見一條上山之路。師父經常對我們說"明者因境而變,智者隨情而行",就是教導我們要知伸縮退變的啊。」
 
高僧滿意地點了點頭說:「若為名利所誘,心中則只有面前的懸崖絕壁。天不設牢,而人自在心中建牢。在名利牢籠之內,徒勞苦爭,輕者苦惱傷心,重者傷身損肢,極重者粉身碎骨。」
 
然後高僧將衣缽錫杖傳交給了塵元,並語重心長地對大家說:「攀爬懸崖,意在堪驗你們心境,能不入名利牢籠,心中無礙,順天而行者,便是我中意之人。」
 
世間痴情之人,執著於勇氣和頑強者不在少數,但是往往卻如故事中的慧明一樣,並不能達到心中嚮往的那個地方,只是摔得鼻青臉腫,最終一無所獲。在己之所欲面前,我們缺少的是一份低頭看的淡泊和從容。低頭看,並不意味著信念的不堅定和放棄,只是讓我們擁有更多的選擇和迴旋的餘地。

善用「水桶理論」搞定人際關係

善用「水桶理論」搞定人際關係
我們每個人都有副無形的水桶與水杓,當我們舀水到別人桶裡,就能為別人增添正面情緒,能讓自己水桶裡的活水高漲,裝滿活水的水桶,則讓人生如同滿溢的「福杯」。
 
關於情緒有個「水桶理論」,你如果能越早了解,你的人生越能產生許多美好的事。
 
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個無形的水桶,桶裡的水不斷增減,端視別人如何對待我們;裝滿水時令人心情愉快,乾涸見底則令人陷入沮喪。
 
每個人也都有一只無形的杓子,當我們舀水到別人的水桶裡,以言行為別人增添正面情緒,也會讓自己的水位高一些;如果用杓子去舀別人的水,以言行損害別人的正面情緒,自己桶裡的水也會減少。
 
裝滿水的水桶就如同滿溢的福杯,讓人思想正向、充滿活力。水桶裡的每一滴水都會讓人更堅強、更樂觀;空空的水桶則會讓人思想悲觀、精神委靡、意志頹廢。
 
這也是為什麼被別人舀水是一種痛苦的經驗。所以說,我們每一刻都面臨一個抉擇:我們可以為彼此加水,也可以互相舀水。我們的人際關係、生產力、健康狀況、快樂與否都深受這個選擇影響。
 
要為自己與別人的生活增添正向情緒,須培養為別人加水的習慣。
 
但光是知道還不夠。就像很多生活目標一樣,你必須擬定具體實際的計畫將美意變成美事。以下提供五種最能奏效的策略與秘訣。
 
秘訣1》
避免從別人的水桶舀水
 
就好像儲蓄必須從減輕債務開始,你必須先減少舀水,才能開始把水桶裝滿。
 
有一位朋友聽了水桶理論後,決定實際測試看看。首先他須努力減少從別人的水桶舀水,他想到養成一個簡單的習慣,就是每次與人互動時,都自問是在為對方加水或從他的水桶舀水。
他告訴我們,剛開始確實不太習慣,但一段時間後他發現真的很有用。他警覺自己將要說出負面的話,立刻停住或改口說出較正面的話,漸漸讓自己和周遭的人都感覺較愉快。
 
請回想你最近與別人的互動,你是否拿別人當取笑的對象?或是觸碰別人的傷口?或是直接指出別人做錯了什麼?如果是的話,下次試著在腦中按下「暫停鍵」。
 
當你成功地減少舀水的習慣後,不妨鼓勵周遭的人也這樣做。
 
你的同事或同學是否經常喜歡批評或嘲笑別人?你是否注意到他們會聯合起來,集體舀別人的水?下一次當你看到這種現象時,不要做沉默的旁觀者。告訴對方,不必要的負面言行只會讓問題更惡化。
 
不過,有些習慣性負面表現的人就是無法改變,不論你如何努力都沒有用。這種人用的是長柄杓子,而且堅持要不停地舀水。
 
如果你的身體力行無法打動他們,只好盡可能與之保持距離,以保自身身心安康。
 
當你開始刻意地減少舀水,接下來可以為你的人際互動打分數,藉此追蹤自己的進步情形。
想想看你的整體表現是正面或負面的,然後在你的腦中記下「+」或「-」,必要的話也可以寫下來(www.bucketbook.com有樣本可供讀者參考),並牢記與人互動的 「黃金比例」——維持五比一的正負比例。
 
秘訣2》
盡量凸顯事物的光明面
 
每一次互動你都有機會凸顯事物的光明面,從而為別人的水桶加水。
 
一個朋友最近便發現了專注光明面的力量。她原本對自己的婚姻很不滿意,幾個星期來一直想辦法要改變丈夫。她抱怨丈夫很少陪她,丈夫立刻為自己辯護。於是她又提起其他讓她不滿意的地方,希望他能改善,導致兩人之間的問題越來越嚴重。
 
顯然妻子說出對丈夫的失望根本無濟於事,她警悟到這一點,決定嘗試一個實驗:開始注意他的優點和讓她喜歡的地方。這樣做有效嗎?她自己也有點懷疑,但反正試試看也沒什麼損失。幾天後她先生回到家時心情明顯變好,兩人的互動也增加了。然後丈夫的關注與體貼漸漸裝滿她的水桶,正如她採取較正面的態度後也讓丈夫的水桶得到挹注。
但最出乎意料的是她發現自己變得比較快樂了,因為現在她的眼光專注的是正面而不是負面的東西。這也使她在與人互動時表現出正面的態度。幾個星期後,她與丈夫開始將這新發現的能量散播給朋友與同事。
 
絕不要低估為別人加水的長期影響。正向情緒會創造「人際互動的連鎖效應」,深遠的影響可能是你看不見的,但真真確確在發生。
 
每當你為一個水桶加水時,都會讓某種能量動起來。所以,當有人為你的水桶加水時,儘管欣然接受,絕不要不加理會,輕忽這個人的好意。你只要說一聲「謝謝」,讓對方知道你很高興獲得稱許或認可,就能反過來為對方的水桶加水,然後你才能與更多人分享這個新得到的能量。
 
秘訣3》
多結交「最好的朋友」
 
很多小學生對所屬的運動、啦啦隊、合唱團或其他課外社團非常死忠,雖然那些活動可能不是很符合自己的興趣。既然沒有來自父母的壓力,在社團裡的表現又不是很出色,為什麼還能維持死忠?原因可能與有些人對公司不太滿意卻仍一直待下去一樣——因為裡面有他最好的朋友。
 
仔細想想,多數人會加入並繼續待在一個團體或組織,都是因為最好的朋友的關係。根據我們對優良職場的研究發現,工作上擁有「朋友」、「不錯的朋友」、「親近的朋友」還不是那麼重要,影響最大的是「最好的朋友」。工作上擁有最好的朋友的人比較少受傷害,顧客滿意度與生產力也都比較高。
 
「最好的朋友」一詞確實有排他的意味,但並不表示你一定只能有一個非常親近的朋友,我們甚至建議你在職場、家庭、社交圈裡同時結交多位最好的朋友。
 
良好的人際關係可以大幅提高生命的滿意度。心理學家迪納發現「快樂的人通常都有高品質的社交關係。」反之,孤獨的人較容易有心理上的問題。
 
想想看你有哪些最好的朋友?你們的關係很可能是在一連串正面互動之下建立起來的。兩個人剛開始的相處若是負面多於正面,當然不太可能變成好朋友。下次當你與新認識的朋友互
動時,千萬要記住這一點。
 
首先,你應該弄清楚經常見面的人叫什麼名字——而且要知道每個人喜歡如何被稱呼。這似乎只是小事,卻能留下深刻的印象。知道名字是建立關係的第一步,你會發現點頭之交沒多久就變成朋友了。
 
不論你是要廣泛交友或只要結交幾個深入的朋友,最好的方法是在初期的互動中為對方的水桶加水,這對新關係的建立與友誼的維繫非常有幫助。事實上,除此之外友誼是很難滋長的,甚至無從開始。
 
你不妨今天就嘗試實踐上述概念,從生活中最重要的人開始,讓對方知道他對你有多重要。不要假定他已經知道了——即使他已經知道,他還是會很喜歡聽你說的。要不斷了解他需要什麼樣的鼓勵,藉此培養更持久、正面、充滿信賴的關係。
 
你要以無條件的關懷傾聽朋友的心聲,表達你的支持與鼓勵。做一個良師益友,或至少讓他知道他永遠可以從你這裡得到安慰。
 
不要僅止於對家人或朋友好。在工作上,多注意別人的優點;與人接觸或共事時不妨多了解以前不曾了解的地方,同時嘗試與不熟識或甚至完全陌生的人建立正面的互動。你可能會發現,周遭越來越多人喜歡和你在一起。
 
秘訣4》
製造令人窩心的驚喜
 
根據最近一項調查,絕大多數人比較喜歡意料之外的禮物。當然,意料之中的禮物也能為我們的水桶加水,但基於某種原因,意料之外的禮物挹注的水更多一些。重點在於意外,禮物輕重反而不重要。
高檔精品店薩克斯第五街百貨(Saks Fifth Avenue)做過一項實驗,銷售員專門挑選極少購物的顧客突然致贈小禮物,雖然只是表達一點點心意,卻讓顧客非常窩心,銷售員自己也很高興。這項做法將偶爾光臨的顧客變成了常客,為公司增加不少業績。
 
意料之外的禮物也可以是無形的,例如信賴或責任,當你與朋友分享秘密時,表示你很信賴他,自然也可以為他的水桶加水。
 
讀者不妨找機會突如其來地送點小禮物給別人,也許是可愛的小飾品、一個擁抱或是幫對方端咖啡,即使是一個微笑也可以是讓人驚喜珍惜的禮物。另外也可以多與人分享美好的事物,你是否有什麼書籍、文章、故事可能對別人產生正面的影響?
 
秘訣5》
以對方希望的方式相待
 
如果你是一位主管,請注意聽了:職場上的讚美是稀有資源。一項調查發現,高達六五%的美國人表示,過去一年裡不曾因工作表現優異獲得認可。這也難怪工作不投入的員工那麼多。每個人都希望被認可、被稱讚,得到的卻遠遠不夠,到頭來受害的終究是企業。
 
多數企業都是採取正式的認可方式,因為高層認為每月或每季一次的獎勵儀式有助提高士氣。聽起來似乎頗有道理,事實上,結果往往淪為一般常看到的「當月優良員工 」獎勵儀式。
這種做法在剛開始幾個月可能還頗有效果,因為一個組織通常會有幾個長期表現優異的員工確實值得嘉獎,而公司也不吝公開表揚。
 
但一段時間之後,管理階層便面臨一個無可避免的問題:下一個月應該輪到獎勵誰?結果是大家折衷選出一個人選,主管站在前面對那個人說一堆不太真誠的好話。整件事變成一種儀式,表揚和被表揚的人都覺得像在演戲。
 
於是,不論表現優劣,每個人都可輪流當本月之星,然後將一張張笑嘻嘻的照片貼在接待區的牆上。
 
但大家心知肚明那只是表面文章。感覺最糟糕的當然是最後一個被表揚的人,辛辛苦苦工作了幾個月甚至一年才得到稱讚,就好比上體育課選球隊時最後一個被選上一樣,有什麼好興奮的?
 
聖經黃金律說:「你希望別人怎麼對待你,你要先那樣對待別人。」但談到為別人加水這個觀念時並不適用,我們建議做一點修正:「別人希望你怎麼對待他,你就那樣對待他。」要真正讓一個人的水桶盈滿,個別化是關鍵。下次當你要為別人加水時,儘管顛覆或至少修正上述傳統觀念。
 
同一件事不太可能對不同的人具有相同的意義;有些人偏好具體的獎賞或禮物,有些人容易受語言文字的認可感動。有些人喜歡別人公開對他表達認可,有些人需要的是自己喜歡、欣賞或尊敬的人私下一對一表達鼓勵或稱讚。
 
關於個別化還有一點不能忽略:我們對別人的認可將影響他的人格形塑與未來的成就,因此為別人加水時要針對每個人的特質。
 
除了個別化,稱讚別人時內容具體一些會讓對方感到更窩心。將稱讚寫成文字或電子郵件是
很不錯的方法,寫成文字的一大好處是可以做為永久的紀念——對方可以一再拿出來回味。
 
「任何人都可送讚美給任何人,不一定是上對下或下對上,讚美可以來自任何方向。這不同於主管拍拍下屬的肩膀說,『你做得很好,希望你再接再厲!』」
 
「讚美可以表達謝意,也可以表示你看到而且很欣賞某人的表現。等於是告訴對方,『我注意到你了,希望你知道我很關心你。』」
 
「你應該試試看,也鼓勵別人嘗試,真的很好用。我相信知道的人都會迫不及待想要使用,你不妨從組織裡的小範圍開始做起,看看效果如何。」
 
我們要提供諸位一個挑戰:每個月至少寫五份感謝信函或進行其他形式的讚美。讚美寫好後,你可以默默地拿給你要送的人,或用郵件寄送給他,甚至大張旗鼓在他面前宣讀。總之要選擇最能為對方加滿水桶的方式,這就是水桶理論的精髓!
 
如果你每天實踐水桶理論,你能想像一年後你的世界會變得如何嗎?
 
我們推測會發生下列的改變:
 
你工作的地方會變得更有趣也
更有生產力。
你會有更多朋友。
你的同事與顧客會更滿意、更
忠誠。
你的婚姻會更幸福。
你與家人、朋友的關係會更緊
密。
你會更健康、更快樂、更長
壽。

星期五, 8月 03, 2007

切割心靈的鑽石

切割心靈的鑽石
人的讀書,就像匠人切磨鑽石,每一部書都是一具切割輪,磨除晦暗表層,讓智慧穿進內心,折射出美麗光芒。
 
我自小沒有受過正式教育,至今連張小學畢業證書都沒有,但是,我一生與書結下不解之緣。
 
十二歲那年,我在棲霞山剃度後進入佛學院,書,成為我生命中的重要資糧。因為對閱讀的渴望,十五、六歲時,我極力向常住爭取擔任圖書管理工作,藉著整理書籍剩餘的時間閱覽群書。餘暇閱讀意猶未盡,甚至在夜晚熄燈以後,躲入棉被裡點著線香偷偷看書。夜幕下四周寂寂,被窩裡煙氣嬝嬝,少年的我早已知道,閱讀實在盈滿了馨香。中國古典小說、西洋翻譯著作、高僧傳記、歷史典籍………大量的珠璣文章,讓我的成長一路帶著書香。
 
那樣的馨香我不曾或忘、不曾捨離。長久以來,乘車在路上馳騁、搭機在雲間飛航、下榻在睡臥的床頭,時時都有書為伴。我覺得,閱讀可以讓一個人的心跳感應世界的脈搏,中外同在眼前,古今一體悉聞。所以不論如何奔忙,展卷在手充填我所有行程中的小小空檔,冊頁散發的氣息,讓我像暢流在香海之中的一條水脈,動力霈然。
 
我讀書,也寫書讓人讀。佛光山的創建,其實與「閱讀」有著莫大的關聯。三十多年前初始開山,《玉琳國師》、《釋迦牟尼佛傳》、《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等書出版,因為有廣大群眾的購閱,稿酬所得才讓我能夠買下土地、築建殿堂。當時為了充實佛光山幾座圖書館的館藏,我寧願少吃一頓飯、少做一件衣、少乘一趟車,也要省下錢來為徒眾買書;而原本是我的路上書、雲間書、床頭書、衣袋書,也都成了圖書館裡的藏書。我讀的書,弟子們接著讀,這種感情的綿延、師徒的連線,透過書冊來流轉,我覺得那真是最美的交會。
 
這樣的交會,就像映照的光。《金剛經》的「金剛」兩字,意即鑽石,象徵晶瑩剔透、純淨無比的內在自性。鑽石由於完美無瑕的原子結構,是自然物中最清澈透明的物質,然而,它剛被開採出來時卻包覆著灰色的外層,必須經由匠人的細密磨礪、精準切割,才能綻放內在的華光,璀璨閃耀。人的讀書,就像匠人切磨鑽石,每一部書都是一具切割輪,磨除晦暗表層,讓智慧穿進內心,折射出美麗光芒。
 
一本本書,為人生打磨出一個個亮面,古人說:「腹有詩書氣自華」,一個人肚子裡有了書,這個人就有了華光。我們必須讓自己成為發光體,才能與世界的燦亮接壤。
 
美國有一位老翁在九十八歲時還背起書包上小學,一償讀書宿願,這個令人無限感動的故事,讓我想起高希均教授的一句至理名言:「人生的終點,不是死亡,而是與好書絕緣的那一刻;人生的起點,不是誕生,而是與好書結緣的那一刻。」近年天下文化大力倡導「讀一流書,做一流人」,編輯群從我的著作中輯出有關讀書的篇章,彙編為這一本書,今書出版在即,我喜為之序。

「7/38/55」定律

「7/38/55」定律
外表吃虧就少了55%的專業。
 
根據西方學者的「7/38/55」定律,旁人對你的觀感,只有7%取決於你的談吐內容,卻有高達55%是決定於你看來夠不夠份量和專業,可見外表是讓內在與外界溝通的橋樑。
 
有位主管朋友告訴我他同事的故事:這位王姓女同事其實工作能力很強,與同事相處也都很融洽,唯一美中不足的一點是:她的外表實在有點邋遢。不喜歡化妝,也似乎對自己的不修邊幅毫不在意。她常常搞不懂為什麼自己工作認真努力,升遷卻都輪不到她?
 
這位主管說:其實,旁觀者都看得出來,這是因為她的外表實在很吃虧,而不是工作能力的問題,可是誰又能開口告訴她呢?每每遇上重要的case欲讓她接洽,卻總會擔心客戶以貌取人,認為這是一家不注意形象,不專業不敬業的公司,畢竟公司輸不起自身的形象。
 
您的外表,說出了您豐富的內在嗎?
 
外表有時比內在還重要,西方學者雅伯特.馬伯藍比(Albert Mebrabian)教授研究出的「7/38/55」定律,證明了這個看法:在整體表現上,旁人對你的觀感,只有7%取決於你真正談話的內容;而有38%在於輔助表達這些話的方法,也就是口氣、手勢等等;卻有高達55%的比重決定於:你看起來夠不夠份量、夠不夠有說服力,一言以蔽之,也就是你的「外表」。可見在專業形象上,外表的重要性還比內在更勝一籌。
 
如果外表不細心修飾,一個人的內在永遠只呈現了7%。一片蒙塵的玻璃怎能讓人看清風景的美麗呢?反之,當外表妥貼得宜,7%的內在可以延展出分的力道,換句話說,同樣的你,可以看起來像100分,也可以看起來只有7分,端看個人的智慧了。
 
所以說外表正是讓內在得以與外界溝通的橋樑,唯有恰如其分的外表方能正確無誤地將內裡的訊息傳遞出去;這座無形的橋樑雖然沒有嘴巴,聲音卻很大。往往一個人的內在很專業,而外在卻不夠專業或者毫不在意,都會直接地影響到別人對你能力的肯定;因為人會直覺地感受到一個穿著邋遢、搭配單調、對自己的體型有那些特點都不了解,甚至穿衣都不合場合的人,實在也很難讓人相信這是個有智慧、對自己的專業領域能掌握、平時對環境變化會有sense的人。
 
所以,聰明的你,何不藉由適當的穿著讓你的真材實料得以彰顯,同時也讓傑出亮麗的外表與內在獨一無二、充滿魅力的你相互輝映,甚至在第一眼就建立起別人對你的信賴與器重,達到表裡如一,內外兼美的目的。
 
在這個講求品質、更注重包裝的時代,「不以貌取」的觀念已經落伍了,如果能讓外觀為你的內涵輕鬆加分,何樂而不為呢!
 
以上這篇文章摘錄於工商時報,和大家一起分享和勉勵。

貴在共同感受

貴在共同感受
經營感情和婚姻的玄妙之處,就在於如何讓兩個獨立的個體,擁有各自的空間,卻能因為共同分享的經驗,將兩人相繫、讓兩人相惜。
 
咖啡廣告中一句「好東西要和好朋友分享」的標語,不但傳誦多年,成為廣告界的經典之作,同時也變成社會流行語。共同分享美好的滋味,是生命中難能可貴的經驗。甚至,可以說是一種幸福。分享的雙方,必須要有相同的慧心,才能體驗出內心感受,共鳴出意在言外的真情滋味。
 
當我年紀還很小的時候,由於家境不是很寬裕,除非逢年過節,不是每天都有機會吃大魚大肉。父母雖不是嚴格管教子女,我們手足間倒也懂得互愛互讓。有一個尋常日子的傍晚,餐桌上竟意外出現一條魚,還沒正式上桌吃飯,我們姊弟間就開始研究如何瓜分那條魚,才能教全家人吃得盡興。
 
不解世事的我,好奇地問大姊:「如果一家人每個人都愛吃魚,真是很麻煩,要分來分去,而且大家都吃得不多。最好是有人喜歡吃魚、不愛吃肉,有人不吃魚、只吃肉。」大姊年齡稍長,比較懂事,她立刻發表更高明的見解:「才不咧!喜歡吃魚的人聚在一起,共同品嚐一條魚的滋味,彼此分享美食的感受,人生才有意義。如果,只喜歡吃魚不吃肉的人,和只喜歡吃肉不吃魚的人,生活在同一屋簷下,一定會很痛苦。他們各吃各的,卻無法共同體驗對方內心的感受,十分寂寞。」那年,我大概只有小學三年級左右,大姊的年紀恐怕也只剛上國中,童言童語的我們,講了一段沒痛沒癢的對話,卻讓我在一、二十年以後的生命經驗中,一一印證了其中的道理。再三玩味,便覺得人生中「分享」的經驗,實在美好。無論青菜蘿蔔、或吃魚吃肉,最可貴的其實是共同的感受。
 
經歷共同的感動,婚姻才能經營長久。
 
一個微雨的清晨,有一個很要好的朋友突然打電話給我。電話彼端的他,情緒有點低沉:「我決定向我太太提出離婚的要求。」在離婚率偏高的現代,聽到這種消息,我的反應並不是很詫異。意外的倒是他告訴我的理由。「你知道嗎?結婚這十幾年來,我幾乎沒有和我太太有過什麼共同的感動了。我們不曾一起閱讀過一本書,談過其中任何一個有趣的章節。我們甚至很少一起看電影,更別提看完電影之後,曾經就其中某一個場景、某一個片段,交換過什麼感動的心得。」他感慨萬千地說。
 
聽到這裡,我能深刻體會他的悲哀。或許,這也是所有婚姻很典型的問題,從一開始的熱烈,不知不覺走到疲乏的地步。一朝醒來,當初最親密的枕邊人,因為日漸減少共鳴而變得面目可憎。最珍貴的歲月,因為逐漸缺乏了分享感動而變得乏善可陳。
 
經營感情和婚姻的玄妙之處,就在於如何讓兩個獨立的個體,擁有各自的空間,卻能因為共同分享的經驗,將兩人相繫、讓兩人相惜。在平凡中,體會趣味。在尋常間,流露真情。說穿了,這個道理和經營友誼並沒有太大不同。一對知己、一雙伴侶,在本質上其實是很相近的。除了深愛對方以外,還愛上其他共同的愛好。我曾經在報上看過一則消息,報導台灣一對夫婦,他們原本經營一家中小型企業,非常成功。他們因為同時愛上旅行,於是在業務穩定之後,把公司全部交給員工經營,夫妻倆從此千山萬水、夫唱婦隨。伴侶間能夠培養共同的興趣,以愛情擴展生命的版圖,不再把生活的焦點全部集中於對方,而一起將關注放在彼此都覺得有趣的事物上,真是莫大的幸福。
 
有一對情侶決定要結婚了,他們跋山涉水、不遠千里去拜訪一位先知,向他請教長相廝守的秘訣。先知以慈藹的眼光看看他們,卻說了一句表面上聽來無情、實際上卻富饒深意的話。他說:「你們不要只是愛著對方,還要共同愛上別的東西。」別的東西?別的東西究竟是什麼,絕對因人而異。可能是共同的孩子、一項有趣的戶外活動、或是一種令人著迷的嗜好。而最能持久、最不乏味的東西,其實就是生命的本身。一起熱愛生活,擁有充沛的能量,分享心靈的喜悅,將是恆久維繫感情於不墜的最大力量。

人,為何要逃避愛與自由?

人,為何要逃避愛與自由?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課堂上傳授專業部分是比較容易的,然而,當老師被要求回應某某學生的人生困惑時,該怎麼回應比較好呢?老實說,也沒人告訴我們該怎麼辦。一直到現在,年輕學生們有感情困擾來找我時,我常推薦他們去讀讀佛氏寫的《愛的藝術》(The Art of Loving)。猶太裔作家佛洛姆(Erich Fromm)關於自我追尋的相關作品是打自青少年以來伴我成長的枕邊書。薄薄一本在手,像極了檸檬薄片隨身包,不嫌太多,也不致太重。我自己則常找時間一讀再讀。在火車上讀,在捷運上讀,在咖啡店裡發呆時讀,在看電影或聽音樂會等朋友來之前讀,在不同的人生階段裡讀,每回重讀都會有不同的感受和收穫。
 
 
 
直到成年對西方現代化歷史有更多脈絡性瞭解後,我才知道,原來誕生於歐陸文明最高峰(1900年)的佛氏在歷經西方最甜美豐盛的文明之後,也面臨過最低潮最困窘的社會與人生處境。推算一下時間,當他書寫《愛的藝術》這本書時,他的猶太族人正在自己的母國中被納粹極權主義者迫害屠殺,因而不得不遷居美國,遠走他鄉。然而,當他面臨如此舉世仇恨的當下,猶能深刻地反向思考著「一份獨立有尊嚴又滿足的愛如何可能」這樣的人生課題,也是關於生命存在的重要命題。正是那在面對排山倒海而來的仇恨時仍能以愛的力量來正面回應的堅持,讓我對這位多產的現代主義心理分析作家更加由衷佩服了。
 
 
 
一般人都以為愛是一種本能,像呼吸般地自然,是由賀爾蒙引起的生物性化學反應。或者,它常被神秘化為一種命運,無法由意志掌握,只能宿命地靠運氣,靠緣分或求神問卜。或者更糟的,許多人乾脆依賴家庭或外在社會分類的安排,對面對愛的嚴肅認真態度常嗤之以鼻,寧願隨波逐流地(為了完成婚姻功能或者滿足他人期待)過了一生。然而,佛洛姆堅定地說,一份獨立成熟而自足的愛,需要經過思考和實踐的洗鍊。人需要有對愛的認知和實踐的執著,一種像小孩學走路般的不斷嘗試錯誤(try error)的體驗,才能慢慢地經由「學習」在人生旅程中獲得珍貴而滿足的愛情。
 
 
 
簡言之,愛情不只是對象的問題,它需要展開一系列學習過程(learning process)。所以,想要有一份豐盛滿足的感情,需要具有愛的能力(capability of loving),而愛的能力就是學習而來的。這個能力並不來自外在物質世界,不來自車子房子名牌的交換,它是經由自我內在意志的堅持以及長時間與人互動修練得來的。而且,「主動去愛」和「被愛」是兩回事。大部分的時候,我們都被教導要盡量「被愛」,要變得「可愛」,而不是「主動去愛」。所以可愛的男性被期待必須是「事業成功的」,可愛的女性必須是「性感順從的」。而整個現代文明的發展都在訓練「如何變得可愛」的這個物質面向,而非提供我們得以「具有能力去愛」的這個方向。而後者無寧才是比較該投注心力去經營的。
 
 
 
 
 
有別於俗世的「本能論」,「宿命論」或「被動決定論」,佛氏堅持「愛,是一種藝術(Art)」,意味著可以通過創造性思考和想像力的訓練,也意味著需要經由不斷實踐(practices),且通常是以挫敗的形式出現,而得的學習與成長。這個「愛情成長論」後來便成了我成年以後對感情生活的基本態度。每每遇到失戀的同學,我就會告訴他/她這個理論。
 
 
 
然而,我好像只能講到原則問題,如果涉及到具體有情境脈絡的選擇或安排問題,就必須深入地分析個人慾望了。當然,在感情生活裡面個人慾望是很關鍵的,它常常在選擇的當下成為主要的決定因素,而且,常常被說成是「不可理喻的」。有趣的是,如果大家那個「不可理喻的部分」如此地相似和重疊的話,那麼,可能有更結構性的力量在形塑和主宰著我們「慾望」以及慾望移動的方向了。也因此,想要深入瞭解自我的人,其實應該要花時間去分析自己的慾望從何而來。
 
 
 
安靜地聆聽自己的慾望內容是很重要的,你一定要確認在理性選擇之前聆聽過這個聲音。然而,我不是你,我不知道你夜深人靜時真正的慾望內容是怎樣的,你的心跳聲是如何地如雷貫耳。所以,我不知道該如何幫「你這個特定的人」進行「選擇」。
 
 
 
「選擇」看起來似乎是一個再理性不過的行動,在愛情的選擇當中多了許多濃濃的自我追尋或相互解放的意味,甚至,多了一種強烈的想要一同追求自由分享痛苦的慾望。然而,我終究不是你,也許這只是我個人對愛情的慾望與想像,跟你的慾望和想像可能有距離。尤其是,在當前被消費社會規訓的社會關係和心理狀態已然成形,那種想把愛情從既有人際網絡或市場交換價值中抽離出來又狂妄地想讓它帶有一點自由和解放意味的可能性,變得越來越少。因為稀少,所以珍貴。如果我是你,我會去問我自己內心的掙扎聲音,安靜聆聽我自己的心跳,問我自己在情感生活當中我到底最在乎什麼,在愛情關係中我最想實踐什麼。
 
 
 
如果對方無法像你這樣以認真而專注的態度來面對情感生活的話,那可能表示他/她「缺乏愛的動機」或根本「沒有愛的能力」跟你一同去展開這趟愛的旅程。那麼,即使他/她多有社會地位,多富有,多有才氣,多被外在世界肯定,都無法同你一起去尋獲得那珍貴而滿足的愛情。所以說,態度專注而認真是相當重要的前提。而且,這個態度的「專注」並非以相互佔有而存在的。缺乏專注的動機與追尋的開放態度而只剩下形式上的相互佔有的話,通常可能反而會造成相互虐待,提早失去自由,離那種帶有相互解放意味的真愛越來越遠。
 
 
 
話說回來,即便是不斷自我詢問,選擇仍是困難重重的。因為我們的成長過程完全不被鼓勵好好聆聽個人內在慾望,面對真正的選擇,而是如何遵從既有社會權威和角色安排。佛洛姆在他另外一本令我愛不釋手的書《逃避自由》(Escape from Freedom)裡,講得更清楚。人,之所以無法自我決定,也許不是聽不見內心渴望的聲音,而是他對於選擇之後的自由狀態感到害怕。因為,一旦他選擇了而獲得自由之後,他就必須負起獲得自由以後的「責任」和「倫理」,必須對他自己的選擇有所交代。就好比說,如果在一次大戰前後那種肅殺氛圍中,一個人選擇了「面對被詛咒該死的『猶太人』而又『選擇』不盲從社會權威去殺他的話」,那麼,他就必須擔負起「選擇不殺的責任」,他需要對自己和社會交代「為何不該殺猶太人」的價值與信仰,需要想出一個說明「為何不殺」的堅強的理由。
 
 
 
所以說,人,基本上常常是害怕選擇的,尤其是做出跟別人不一樣的選擇。而且,正就是這種不敢選擇的態度,一種被佛洛姆稱為「逃避自由」的姿態,使得政治上的極權主義可以持續存在,社會控制可以徹底被執行,情感生活可以隨隨便便混過去,就這樣過了一生。
 
 
 
愛和自由都是必須付出代價的,所以大部分的人不但逃避自由,也逃避真正的愛情。他們在人生和社會的舞台上,持續扮演著別人期待她/他「應該扮演」的角色,結婚生子,成家立業,終此一生。然而,舞台上一個有自主性的演員,只有當他開始問自己:「這真的是我想扮演的角色嗎?」,他才有可能開始構思屬於自己的劇本。
 
 
 
我講了這麼多,我仍然不是你,所以不能代替你去決定要不要自由,去選擇應該要愛誰。因為,我無法幫你擔負選擇愛與自由之後要如何自我交代的責任。只有你自己,只有你自己可以選擇你要什麼樣的生命存在狀態,以及,選擇為擁有怎樣的愛與自由而存在的,一位有能力獨立思考又能自我擔負責任的人。也正就是這樣經過「選擇」了的愛與自由,如同你生命中擁有藝術一樣,將為你打開通往更豐富美妙世界的入口。

星期四, 8月 02, 2007

史丹佛沒有教我的事


史丹佛教的很多技巧,在現實世界中一針見血地適用。
但也有一些東西,不是史丹佛,或任何學校,可以教我的。
 

1994年,我從史丹佛畢業。10年來,在紐約、東京、佛羅里達、台北工作,歷經了金融、電腦、電影、電視等不同產業。史丹佛教的很多技巧,在現實世界中一針見血地適用。但也有一些東西,不是史丹佛,或任何學校,可以教我的。
 
第一是「common sense」。這是指受過教育、有商業經驗的人,對問題的常識性了解和本能的判斷。史丹佛沒有直接教我common sense,她只是給我很多觀念和技巧,幫助我培養common sense。就像沒有外力能直接給你肌肉,你必須靠充足的營養(教育)和適當的運動(經驗),才能練出肌肉。
 
建立在常識上的直覺,是最被忽略的商業技能。一家公司,大至策略、小至表格,如果讓一個有教育和經驗的人直覺感到「怪怪的」,需要腦筋急轉彎才能勉強了解或同意,就表示這個策略不make sense。只要覺得怪,就是有問題!這就像如果你開始懷疑老公有外遇,很抱歉,十之八九他真的有外遇。
 
你不需要MBA,你只要有common sense,就可以在大部份企業裡成功。有了MBA,反而會失去common sense。每家公司都有不make sense的事,我統稱它為「BS」(bullshit)。很多時候,MBA是BS的罪魁禍首。我們在學校學了一堆「模型」和「模組」,為了突顯自己和非MBA的差異,就把這些BS用唬人的英文術語精美地包裝起來,硬生生地塞進組織的喉嚨中。很多公司裡疊床架屋的結構、拐彎抹角的流程,都是自以為聰明的MBA的傑作。我們本應比一般人更有商業的common sense,但有時候被驕傲沖昏了頭,做出最多不make sense的事。所以我警告自己:每進一家公司,先去請教最資深的人,那怕他只是工友。看盡公司來來往往的人和事,資深的工友往往比新來的老闆更有sense。
 
史丹佛沒有教我的第二件事是「簡化」。MBA為了炫耀自己的招術,常常把分析的方式和做事的方法搞得很複雜。好像Excel愈大他就愈聰明,PowerPoint愈多張就愈有料,會議中大家愈聽不懂他在講什麼,他就愈有價值。次等的人才,總是讓大家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
 
簡化架構、流程、人力、和會議,是改革公司最迅速的方法。「會議」是現代企業最大的浪費,發明conference call機器的人,應該被拖去撞牆。任何一家公司,什麼事都不要做,只要把開會的次數和時間減少一半,立刻就會進步。
 
開會、報告、表格、公文,大多只是沒有安全感的主管耀武揚威、加強控制的方式。主管若是把自己在開會中的訓話錄起來,事後放給自己聽,保證會覺得噁心會睡著。員工若是把e-mail中「寄件備份」的信拿出來看,一定會感歎自己浪費了多少青春在寄沒有意義的信!「刪除」,是e-mail最好的功能,如果我們能用這個功能來處理公司中每天氾濫成災的BS,上班會更愉快,也更有效率。
 
史丹佛沒有教我的第三件事是「輕重緩急」。不管職務、階級、能力、性別,每個人,每一天,永遠在煩5件公司的事,5件私人的事。也許你升到總經理,也許你有了100億,你還是有10件事在煩,只不過事情會不一樣。活著,就會被圍堵。工作,就是要掙扎。在10件事包抄之下,先處理哪件事?這時需要宏觀的視野,來判斷優先順序。面臨兩難時,家人比同事重要。公司陷入危機,sales比training重要。這就是優先順序。
 
當然,大部份的兩難,不會這麼簡單。在排定順序時,用簡化的方法,把BS踢開,讓選項減到最少。再用common sense,找出最重要的事。然後focus!公司的事是永遠做不完的。你只能期待每天結束前,做完對今天來說最重要的那一件事。
 
史丹佛沒有教我的最後一件事是「人」。人是最重要的。你跟隨的老闆、合作的同事、選擇的下屬、服務的客戶,以及最重要的,你自己,決定了你在職場中快不快樂,成不成功。產業、公司、頭銜、工作內容都是次要的,你能不能成長,最重要的還是你和你身旁的人。
 
我很多絕頂聰明的同學,有時包括我自己,都被史丹佛的光環害了。入學時是睜大眼睛的理想主義者,當主管後變成張牙舞爪的地獄怪客。他們身上不再有加州陽光,而是一日又一日的負面能量。跟隨他們的人,再怎麼優秀努力,最後還是失敗。空無一人的豪宅,往往鬧鬼。穿著華服的屍體,看起來更悲傷。品牌、願景、策略、戰術都是死的,公司要成功,只有看人。
 
2004年12月,我當經理人的第10年。我們公司正把握最後機會衝2004年的業績,同事們面臨極大壓力。晚上10點,我走出辦公室,看到業務部有一位同事還在加班。
 
「你怎麼還不走?」
 
「我在打我明天拜訪客戶的行程,你不是要我們每天交嗎?」
 
「早點回去吧。」
 
「老闆,」他猶豫一下,「我下禮拜可不可以請一天半的假?」
 
「怎麼了?」
 
「我知道公司最近在衝業績,不應該請假,但我媽下禮拜開刀,我想去陪她……」
 
那一刻,我想起了10多年前,那個興高采烈進入史丹佛、夢想將來要藉企業改變世界的年輕人。我想起了那個坐在馬蹄型教室,堅信企業,是可以挖掘出人性最美好一面的年輕人。我想了10年來,在美國、日本、台灣工作的喜悅和BS。我想起了那些意興風發,和忍氣吞聲的會議。我想起了所有史丹佛曾經教過我,和沒有教我的東西……
 
然後我輕輕關上同事的電腦,「早點回家陪你媽,下禮拜都請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