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做善事、好事』,還是『做該做的事』?
我們偶爾都會做善事、做好事、幫助別人、捐款……等等。這裡想談談一個概念,即:你是『做善事、好事』,還是『做該做的事』?
這裡面想用兩個角度來切入:
1. 能力越強,責任越大:每個人天生的資質皆不同,有人愚笨,有人聰明;有人運氣好,有人運氣差;有人肯努力打拼,有人選擇得過且過,懶散的過日子。人人皆平 等,人皆需要群體生活,互相扶持、分享、幫忙。一個人能力強,學習的很好,其實除了天生資質和運氣較好外,也是托了祖宗和前人嘔心瀝血的教育系統建構,才 可能有此成就。沒任和經驗和理論的傳承,何來成功可言?即便努力開發研究,成功應該也很有限,因為一切都從頭開始,肯定不如傳承至下一代的成就。能力越 大,越要嘔心瀝血的建構一套完整的教育系統,以便可以很好的傳承至下一代,正所謂:前人種樹,後人乘涼。除了學識的傳承外,用自己所知所能幫助更多人成 就,使得社會和下一代更加合諧,最終也還是會回饋到自己身上。所以,你是在『做善事、好事』,還是『做該做的事』?
2. 個完整的體系和盡責:我們常做的好事、善事,不外乎幫助別人、捐點錢給慈善單位或老幼殘障單位等,不然就是當義工、免費為別人服務或資訊等等;若一個體系 設計得很完整,政府都會定期補助各個老幼殘障團體,各種人民福利和便利都有兼顧到,我們還有機會「趁虛而入」,去做善事或好事嗎?若我們在我們的崗位上很 盡責,不斷的尋求方法突破和高效率行動,他人還有機會「趁虛而入」嗎?說到這裡,我們的所謂作善事或好事,是不是因為他人的不夠盡責、各個體系的盲點和缺 失產生,才使得我們有這個機會呢?那,我們是在『做善事、好事』,還是『做該做的事』?
就個人思維整頓來說,會把腦中作好事、善事的觀念,轉成是在做該做的事情。若想到做好事或善事,則多少還是會有自身利益的考量,如付出和收穫的考量、不高 興就不做,喜歡再做、為了名聲而做……等等,那豈不是很痛苦?有那個能力和肚量付出,本身就是一種痛快,有何必計較什麼回收呢?人的很多煩惱,都是建立在 自己付出後,即算可得到多少回收的鬱結上,不但變得諸多煩惱、考量、限制,自己原本單純的心,也會因此而受到汙染或不單純。
當然,很多時候我們的考量,都是避免自己全心全意的付出,被遭到濫用的部份上……不用擔心,冥冥中自有個平衡機制,只要自己的心正確,即是功德;我們也沒 那麼多時間和精力去做審核及考量,只能盡量就我們所知,在盡量不被濫用的情況下去付出。短期看是濫用,長期呢?就自己的角度是被濫用,但就他人的角度呢? 我們人啊,難免會對自己寬厚大方,對他人則狹窄小氣,不能不注意啊……唯不思回報的成就別人,才是最大的快樂。
若碰上捐助還被人以不屑的眼神看著、別人拿得理所當然,很得意的樣子等等,怎麼辦?會難受是無可避免的,但那是會有自我利益的考量的存在。若你沒看見,還 會起煩惱嗎?若長期來說,就大體來說,是利益的,你還會在乎這點小小的阻力嗎?你的度量有那麼小嗎?若有宗教信仰,可常常看到,我們祈求上帝、神明、佛菩 薩等幫助我們什麼什麼,但事後很多時候也不知感恩、認為理所當然、被濫用等,請問,這些冥冥當中幫助我們的神明等,會有情緒反應嗎?會怨怒報復嗎?他們不 會,因為他們念念為他人,不求什麼回報,只求他人能成就及開悟;會有惡果的,還是冥冥中的平衡機制在跑,不需要他們去操心的,他們頂多也只是覺得憐憫而 已,並不會放在心上。
星期日, 8月 24, 2008
是『做善事、好事』,還是『做該做的事』?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