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大病,讓女強人張淳淳遇上無藥可醫的怪病,兩度輕生,從鬼門關走一遭,目前仍與病魔對抗的她,對生命與財富有了深刻的體悟,本刊取得她的獨家告白,看她如何勇敢面對病魔與人性最大的挑戰。
地產女王大病後的生命體悟
「你可以買陀飛輪,但買不到時間。你可以買下帝寶豪宅,但買不到家庭的溫暖。你可以買下一家醫院,但妳買不到健康。」寫下這段話的,就是因病而沉寂一年多的舞蹈老師兼房地產達人──張淳淳。生病前,多才多藝的張淳淳,一刻都停不下來,完全奉獻於工作。
各項事業都經營得有聲有色,不但是李玟、SHE等大明星的專任舞蹈教也為鄭秀文、許茹芸等歌手的唱片填詞。熱愛舞蹈與創作的她,還成為運動商品公司、出版社的老闆,因為比別人更認真打拚,當她跨足房地產,也立刻成為房地產達人,成績耀眼。
棘手 對抗史上最頑強病菌
相信認真就會有收穫,相信只要努力打拚就會成功的張淳淳,萬萬都想不到,奮發向上、開朗樂觀的她,會有想要輕生的一天。
台大醫院古色古香的長廊裡,一位女孩,坐在輪椅上,她在二十歲豆蔻年華時,因為受到一種罕見病毒感染,而住進台大醫院,從此就再也沒有踏出台大醫院,現在她已經二十八歲了。
不幸的,張淳淳所感染的正是這種目前全世界都無藥可醫的怪病。
張淳淳在2010年7月去做了腿部微調手術,其後發病,「 張小姐,這是一個很棘手的疾病,這種病毒非常頑強,是病毒裡面的陳進興,你可能一輩子都要跟它抗戰!」醫師對張淳淳說道。
「我會這麼幸運嗎?」
當下張淳淳如晴天霹靂、不可置信,她所感染的正是NTM非結核分枝桿菌(non-tuberculous mycobacteria),全台灣只有前述女孩一個病例,張淳淳是第二例。
一直被外界定義為女強人的張淳淳,沒想到自己除了打拚事業外,還得對抗史上最頑強的病菌!
每天下午兩點半,是喝下午茶的時間,但對張淳淳而言,卻是打嗎啡的時間。
「每天下午兩點半,是我最害怕的時候。」
張淳淳所感染的怪病,會在她的腿上,長滿大大小小的膿瘡傷口,「最多的時候,高達九十九個」。
因此,每天她都必須一一清創、消毒。清創時必須擠出受感染的血水,清創的劇痛,必須依靠打嗎啡才有辦法進行。她每天光是清創傷口,要兩個小時,而打嗎啡就要六個鐘頭。
「這是合法的打嗎啡。」張淳淳自我消遣地說道,「但是我一點都high不起來,而是感到莫大的恐懼與痛苦。」
咬牙 靠意志力撐過清創劇痛
有一次,張淳淳聽到護士的藥車正在一步一步靠近她的病房,她竟然害怕到連滾帶爬地衝下床,下意識地收起行李,就想要逃跑。
「我嚇到躲到廁所,護士們喊道:『張淳淳呢?』我竟回說:『她不在』。」
打嗎啡的夢魘,張淳淳連回想都害怕。
「我打嗎啡打到手都硬了,血管根本打不進去,一直換部位,最後,全身的血管也都僵硬無比,無法再注射了。
不得已,只好在脖子的大動脈部位插管,然後等到脖子也硬化之後,就改插鼠蹊部,鼠蹊部硬化之後,再改插腳底。」
打嗎啡原是為了止清創的痛苦,但是,卻又帶來另一個災難,它的副作用就是「每天上吐下瀉至少二十次」。扣掉清創與打嗎啡的時間,剩下的時間,張淳淳得拚命吃東西。
「一天要吃8個小時,一直吃東西的原因是,你才有東西可以吐與瀉,每天就是不停的吃、吐與瀉。」
因為上吐下瀉身體會虛脫,所以張淳淳須一直補充食物與能量。
雖然張淳淳每天不停地吃,但是體重卻還是直直落,「每週都至少瘦1.5公斤 ,一個月就瘦了快要5公斤 。」
張淳淳的心情更加沉重,「瘦,原本應該是每個女孩子求之不得的事情,但當時我卻害怕得不得了,因為我覺得我的生命和我的健康,一點一滴的在遠離我。」
因為打嗎啡對健康傷害很大,堅強的她,最後咬牙告訴醫師:「我不要嗎啡。」後來每次清創時,不再有嗎啡止痛的張淳淳,就會拿著《聖經》、一邊唱詩歌,靠著自己的力量撐過清創的煎熬與痛苦。「《聖經》外面厚厚的書皮,都被我的指甲抓破了。」
於是,在打了8個月的嗎啡後,張淳淳靠著自己的意志力,撐過清創的劇痛。
「每次上洗手間,竟然就要花兩小時!」
因為傷口處處,讓張淳淳的雙腿無力,打嗎啡則讓她的體力越來越虛弱,原本又唱又跳的她,生病之後, 5公尺不到的距離,竟然要走上半個小時。
生病之後,對一般人而言,再簡單不過的事情,如走路、甚至洗澡,對張淳淳而言,都是莫大的奢侈,因為怕傷口感染之故,她甚至長達90天無法淋浴,只能擦澡。
頭髮也因不斷嘗試各種治療藥物而掉光了,現在慢慢長出來當中,許久未對外公開露面的她,看起來臉部明顯消瘦許多。
▲張淳淳露出傷口,估計全身上下至少有40顆膿瘡
黑暗 版權爭議與詐騙接踵而至
身體上的折磨,張淳淳都能夠咬牙撐過,但是最讓她感到灰心的是──人性的黑暗面。
在她正在鬼門關與死神掙扎搏鬥時,竟然還有人對她落井下石與惡意攻訐。
「一般人最不想去的就是醫院與法院,我生病的時候,還得去想法院的事情。」因為與旗下一位作者的版權爭議,張淳淳幾乎心力交瘁。
「我命都快沒了,怎麼還可能去和作者計較版稅的事情?」
張淳淳生病的消息見諸媒體之後,就常常有各路人馬上門,提供各式各樣的偏方、設備,能量床、健康襪等等,相信人性本善的她,就在生病最脆弱的時候,被詐騙高達一千萬元以上。
加上莫名的流言蜚語,以及永無止境的劇痛清創,讓張淳淳數度想要一死了之。
她曾經想過跳樓自殺,但醫院的頂樓都有管制,她上不去。後來「我就每天偷藏一顆安眠藥,有一天,算一算共藏了20顆,我就想應該夠了吧,當晚把所有遺言都用錄音錄好了之後,就把藥吃下去,沒想到因為那藥的效力太低,我只是多睡了六、七小時而已。」
冷靜下來的張淳淳,開始面對現實,「那一天是聖誕節,我找律師來,想寫生前遺囑,我不想要什麼都沒安排好,就突然的走了。」
沒想到,這個動作,卻讓一旁張淳淳的母親悲從中來,一度消失。
擔心媽媽想不開,已住院一年多還未痊癒的她,辦了出院手續,她到叔叔在基隆的一塊山坡地找到媽媽,她告訴媽媽:「我一定會勇敢,一定會好起來!」
好言相勸媽媽和她一起回家。
「我才發現,棄械投降的消極態度,對我的母親和孩子,傷害很大。」從此,張淳淳改變態度,決定與病毒和平相處。
「我現在每天唱聖歌給傷口聽、和傷口講話,我會說:『你要乖喔,你要穿迷你裙喔』。」她現在也會告訴小孩:「媽媽一定要做一個奇蹟。人家說不會好,我就一定要好。」
「這個病教會我,要懂得抗壓。」
張淳淳發現,每次她只要情緒不好,壓力大時,傷口就會發作得更嚴重。
「如果前一天法院要出庭,隔天就一定會長出來。」
現在的張淳淳抱著無與倫比的樂觀,「再大的挫折也影響不到我,踩到狗屎,都會說我太幸運了,連狗屎都會愛上我的鞋。」
這場大病,也改變張淳淳對金錢的態度。
過去的她,以為認真工作賺錢,是成功的象徵。但是,生病之後,常常有人衝進來,向她兜售各式各樣的產品。一直到被詐財一千萬元,還遭到對方恐嚇,「那一刻,我突然覺得,『錢財是萬惡的淵藪』。我開始痛恨,我這麼努力,結果擁有的卻是會吸引別人作惡、讓人嫉妒的東西。」
改變 學會抗壓、不用生命換財富
「人生賺那麼多錢,結果只是讓妳住頭等病房。」
白手起家的張淳淳感觸良多地表示,生病期間,她最羨慕的人,竟然是她的看護。「看到她輕輕鬆鬆就可以出去幫我買便當,我當下淚流滿面,好羨慕她。」
她發現,原來做一個平常人,可以走路、睡覺、吃飯、洗澡,是多麼幸福的一件事。
「四十歲以前你折磨你的身體,四十歲以後,身體就會折磨你。」
張淳淳從台大醫院窗戶往下看,捷運來來往往的人,讓她深深體悟,「若有機會好起來,不要再瘋狂的工作,不要再用生命換財富。」
出院後,她改變工作的方式,以前一天工作15小時,現在一天只花2小時,把所有事情集中起來,一次開會解決,工作更有效率。
雖然金錢讓張淳淳差點失去健康、面對人性醜陋,但是她還是保持樂觀。
「我希望將我賺來的財富變成好的東西,我想用它去幫助人。」
因此,第一個她想幫助的對象,就是第一位得到NTM的女孩,她想送她助聽器,讓她可以重新聽到天籟之音。
此外,張淳淳還著手成立病童圓夢協會,要幫助生病的小孩圓夢。
其中有個小孩的願望,讓張淳淳很心疼。「他的願望不是玩具,而是希望爸爸打媽媽可以輕一點。」為此,單親的張淳淳還特地去拜訪這對父母,告訴他們:「你們還可以吵架,其實很幸福,不像我,連吵架的另一半都沒有。」
張淳淳還送這位爸爸一副拳擊手套,「你要是生氣時,就打沙包。」得知這對夫妻常因為經濟問題吵架,張淳淳也教他們工作的方法,幫助他們找尋工作機會。
這場大病,除了讓張淳淳學會寬容,也學會珍惜簡單的幸福。
好友兼生意夥伴徐文斌表示:「她以前是工作狂,別人下班,她卻還繼續工作。」現在的張淳淳,希望把時間留給小孩、家人與朋友。「現在只要可以幫孩子準備早餐,我就覺得很幸福。」
出院後,靠著練自發氣功與心情調適,張淳淳的膿瘡傷口已經從九十九個降到五個,她每天自己清創。
採訪當天,她帶著iPad播放清創的影片給我們看,當膿包與血水從傷口流出來的剎那,令人不忍卒睹,從她的有色絲襪中,隱約可以看到大腿上傷口的疤痕,但她卻泰然自若,顯然,她已學會與疾病和平共處。
「我很幸運,上帝讓我體會死亡,更幸運的是,它讓我沒死,還可以有機會看林書豪打籃球。」
採訪末了,我們對她說「要加油哦!」
她微笑說:「我一定會的!」
病魔雖未遠離,但她已有一顆勇敢奮戰的心!
來源:今周刊
星期二, 5月 27, 2014
星期五, 5月 09, 2014
令人震驚的德國教育:就是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附作者回復)
在德國時候沒思考過這個問題,但是现在却从中發現了很多意外的東西:
1、德國幼稚園沒有年級,所有年齡的都混在一起。
2、德國學校都是半日制的,下午沒有課,只有課外活動。
3、英語3年級才開始學習。
4、小學4年級畢業,根據老師推薦升學,學習技工,中專或者上以後能上大學的文理中學。上大學的比例還沒中國大陆高。
5、沒有本科生(後來根據歐盟要求更改了一些),要麼就讀到研究生。
6、重視實踐課程,抽象的數學學習進度至少比中國晚2年。
7、為什麼8200萬的德國人分享了世界上一半的諾貝爾獎?
答案竟然是——不要過早過度開發兒童智力1
所謂"輸在起跑線上"是偽命題!!!提早讀的都是沒用的!!!
最多給家長們樂樂,炫耀一下,顯得自己孩子比人家能會外語了、會背古詩了等等,
其实这些浅薄虚荣根本是:沒用!!!
德國憲法禁止學前教育。
通過國家介入,禁止對孩子過早開發智力,
避免將孩子大腦變成硬碟!!!留給孩子大腦更多的想像空間。
孩子在小學前"唯一任務"就是快樂成長。
不該過度開發孩子智力
原以為在德國只有幼稚園的孩子不允許學習專業知識,後來才發現上小學的孩子也不能學習額外的課程,即使這個孩子的智商超過同齡人。
來自科隆的桑德拉寫到:"今年我兒子7歲,我向學校老師提出,能否額外教他一些東西,因為他5-6歲的時候就自己在家學會了基本的閱讀、書寫和簡單的數學計算。老師表示反對並說:您應該讓您的孩子與其他孩子保持同步。
一個星期後我再次去見老師,並出示了孩子高智商的證書,希望得到她的理解和支持,但老師用一種奇怪的眼光看著我,似乎我像來自外星的人一樣。
老師進而解釋,孩子智力被過度開發並不是一件好事情,因為必須給孩子的大腦留下想像空間。
過多的知識會使孩子的大腦變成了電腦的硬碟!
常此下去,孩子的大腦就慢慢地變成了儲存器,不會主動思考了。
儘管如此,我對德國禁止學前教育的做法還是不太理解。
為了搞清楚這個問題,我專門請教了德國的教育人士,他們讓我找《基本法》來看看。
翻開聯邦德國《基本法》(即憲法),我吃了一驚。其中第七條第六款明確規定,禁止設立先修學校(Vorschule)。
我還是不明白德國憲法為何這樣規定,只好再請教有關的教育專家。
他們告訴我,孩子在小學前的"唯一的任務"就是快樂成長。
因為孩子的天性是玩耍,所以要做符合孩子天性的事情,而不應該違背孩子的成長規律。
如果說在上學前對孩子非要進行"教育"的話,那"教育"的重點只有三個方面:
一、基本的社會常識,比如不允許暴力、不大聲說話等。
二、孩子的動手能力。在幼稚園期間孩子會根據自己的興趣參與手工製作,讓他們從小就主動做具體的事情。
三、保護孩子情感胚胎,培養情商,培養領導力。
原以為只有德國才有如此奇怪的規定。後來查了一下歐洲有關國家的情況才發現,他們對待小孩子的做法基本上大同小異。
學前教育破壞想像力
與歐洲相反,中國的孩子在幼稚園期間已經把小學一年級的知識基本上都學完了。
人們有理由擔心,歐洲的孩子在起跑線上已經輸給了中國的孩子;其實,這樣的擔心是多餘的!!!
歐洲人普遍認為,孩子有自身的成長規律,他們在相應的階段要做相應的事情。
表面上看中國的學前教育和基礎教育很扎實,但他們的想像力和思考能力已經被破壞掉!!!
由此造成了孩子被動接受知識而疏於主動思考的習慣。
暫且拋開中西教育優劣的爭議和評判,讓我們來關注德國民教育育的成果:
自諾貝爾獎設立以來,德國人(含移民美國、加拿大等國的德裔)獲得的諾貝爾獎人數將近總數的一半。
換句話說,8200萬的德國人分享了一半的諾貝爾獎,而全球另外60多億人口只獲得了剩下的一半。
難道這是種族的問題? 恐怕沒有這麼簡單!!!
讓我們重新審視德國的教育,看看他們的做法是否值得我們鑒借!
朋友們,我們要對"起跑線"和中國的教育體制有重新的認識了。
"硬碟"的後果是:毀了天真烂漫的孩子们的未來。
來源: 小火爐的BLOG
以下參考附文:供版友們進一步 辨明是非 之用!
德國是否禁止學前教育?-
楊佩昌:答網友"游遍德國" 2013-10-23 14:58:55 歸檔在 我的博文 | 流覽 13516 次 | 評論
去年寫了一篇博文《德國為何立法禁止學前教育》,引起了廣泛的反響,同時也引起了不少爭議。
對於以學前教育為生的人,我懶得反駁,畢竟是人家的飯碗,你把飯碗給敲碎了,人家不急眼才怪。
對於一位名為"遊遍德國"的網友寫的文章(附文見下),我必須正式回應,
因為我看了他/她寫的其他幾篇博文,寫得的確不錯,甚至可以用精彩來形容。
我看後不僅轉播,而且還做了"清晰透徹"的評價。
雖然文章寫得很好,但並不代表他的觀點永遠正確。
在這個世界上,永遠偉光正是子無虛有的事情。
而且,一個在德國生活的人就想證明自己關於德國的觀點是宇宙真理,這個有些牽強。
舉個例子:如果一個德國人來到中國採訪幾個中國人,
如果其中一個說:"中國並不存在暴力拆遷,城管執法很文明",
難道這個德國人就此可以得出結論:"中國並不存在暴力拆遷、城管暴力執法的問題"?
所以,每個人都是從不同的視角觀察問題,難聽點說,其實每個人都是盲人摸象而已!!!
這也包括我自己。
但如果一棍子把人打翻,把人家寫的東西稱為"並不存在的事實",就難免有點黑社會的味道了。
在回答這位網友之前,我還是要對自己用詞的 不嚴謹 表示歉意。
由於我不是 搞學前教育 出身,所以把"學前專業培訓" 理解為 "學前教育"。
我反對的是在上學前就對孩子進行"專業培訓",包括"聽說讀寫"等,
但並未反對;教孩子學習音樂、舞蹈、手工這樣的快樂課程,這點在我的博文中也有很好的體現。
所以,如果把博文題目修改為《德國為何立法禁止學前專業培訓》就不容易引起 大的爭議和誤解 了。
網友"游遍德國"一上來,就用了一段德文:
"Im Deutschen Kaiserreich (bis 1918) bezeichnete das Wort "Vorschule" eine Schulform, die von der 1. bis zur 3. Klasse reichte. Sie konnte anstelle der Grundschule besucht werden, war ein Jahr kürzer und bereitete aufs Gymnasium vor. Ihr Besuch kostete erhebliche Gebühren, sodass er den wohlhabenderen Bevölkerungsschichten vorbehalten war. Dadurch hatten die Kinder aus diesen Schichten einen Vorteil in der weiteren höheren Bildung (Gymnasium, Universität). In der Weimarer Republik wurden die Vorschulen deshalb abgeschafft."
"在德意志帝國時代{截至1918年},Vorschule是一種教育形式,它是從一年級到三年級,比普通的小學少一年,讀完就可以直接讀中學{注,德國 小學4年,中學9年},這種Vorschule要交高額的學費,只有有錢人才能上得起,來自富人家庭的孩子就會更有優勢繼續接受教育{中學,大學},所以 在魏瑪共和國時代這種私立的學校被取締。{由統一的公立學校代替}。"
"遊遍德國"特別注明是"德國基本法關於這一條的司法解釋",這下把我徹底打翻了!
既然如此權威,我就不用解釋,徹底投降了。
且慢:
我仔細查閱了一下德國基本法,沒有看到這條解釋,於是忐忑的心稍微安靜了下來。
認真查找了這段文字的來歷,並不是來自基本法,而是來自維琪百科。
大家都知道,維琪百科並不是官方的資料,更不是什麼"司法解釋",而是網友自發上傳的資料而已。
既然不是權威的司法解釋,那麼其他德文材料也可以引證一下:德國著名的教育網站http://www.paradisi.de/Freizeit_und_Erholung/Bildung/Vorschule/也對Vorschule的概念進行了描述:
Die Vorschule ist keine Schule im eigentlichen Sinn, sondern ein Bestandteil der Erziehung der Kinder im Kindergarten.
(Vorschule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學校,而是幼稚園教育的組成部分)。
這個說法和維琪百科的解釋差異比較大。
如果耐心往下看,維琪百科對"Vorschule"的定義也有自相矛盾之處:
"Eine typische Vorschule –
zwischen Kindergarten und Grundschule – gibt es heute (mit Ausnahme zum Beispiel in Hamburg) kaum noch"
(典型的Vorschule-居於幼稚園和小學之間的Vorschule,今天幾乎沒有了(漢堡地区例外)。)
在《德國為何立法禁止學前教育》的博文中,我想表達幾層意思:
一、德國基本法為了防止魏瑪時代的"先修學校"死灰復燃,所以才嚴令禁止。
關於對Vorschule的理解,請參看德文原文:
Unter einer Vorschule verstehen wir heute eine Bildungseinrichtung, die auf die eigentliche Schule vorbereiten soll. Der Besuch der Vorschulen dauert in der Regel ein Jahr, er schließt sich gegebenenfalls an die Zeit im Kindergarten an und ist in den meisten Fällen freiwillig. In den letzten Jahren (insbesondere seit den PISA-Studien) wurden diese Vorschulen allerdings weitgehend aufgelöst, da nach Ansicht vieler Experten eine sinnvolle Förderung benachteiligter Kinder früher beginnen muss. Stattdessen konzentriert man sich jetzt auf eine verstärkte Schulvorbereitung im Kindergarten.先修學校是指富裕家庭讓孩子提前一年上幼稚園,從而騰出一年的時間讓孩子進入"速成班"學習更多的專業知識,以便今後更容易掌握小學階段所學的內容,從而讓孩子在小學階段 處於 領先地位,
這就是中國經常說的"贏在起跑線"。
但德國人認為,這樣的"速成班"會影響孩子在小學階段的學習積極性,而且對貧窮家庭的孩子不公平,
所以德國基本法明令"繼續取消"。
而這一教育體制,不管是在魏瑪共和國還是在聯邦德國時期取消的,豈不正好說明 德國禁止"學前教育"嗎?
即使按照博主的解釋,不也說明德國禁止這種把幼稚園辦成 小學 的教育制度嗎?
這和我反對孩子過度教育有什麼 本質 區別?
那麼,我說德國立法禁止"學前教育"有多大錯誤?
其二,我在博文裡並不是 完全否定 學前教育!
我在博文裡面難道沒有提到:德國幼稚園也在教 孩子的道德倫理、社會基礎知識、與人合作的能力和動手能力嗎?
我只是強調:"專業學習"是不允許的!!!
難道我不知道德國有很多培訓班嗎?
那要看是什麼培訓。教孩子畫畫、音樂、舞蹈等這樣的班 多的是。
但你見過德國幼兒學 "奧數" 嗎?
當然,博文修辭的確不是 很嚴謹,如果我在標題上把"學前教育"加上"雙引號 "就不會有人誤解了。
其三,我寫這篇博文的目的是希望 中國家長反省一下 教育孩子的 方式,
同時也提醒中國的有關教育部門,別把幼稚園當小學辦、小學當中學辦、大學當幼稚園辦!
難道中國沒有這樣的現象嗎?
另外,請看德國《日托法Gesetz über Tageseinrichtungen für Kinder - GTK》(幼稚園法):
該法第二條對幼稚園的任務做出明確的規定,列舉了三大條的內容,尤其是第二條第二款的規定更為詳細。
你看條文裡,有教授孩子聽說讀寫的規定嗎?!
那麼德國專家學者是如何看待幼兒的 專業學習 的呢?
德國著名的教育家Prof. Dr. Rudolf Kretschmann在他的論文中這樣總結道:
Sollen Kinder bereits im Kindergarten lesen, schreiben und rechnen lernen? Die Antwort lautet „nein".
(孩子在幼稚園應該學習閱讀、寫作和計算嗎?回答是:不應該)。
德國家長對此又是什麼態度呢?
一位名叫kachiya的女士這麼寫道:Kinder müssen nicht lesen, schreiben und rechnen können, wenn sie in die Schule kommen.
(孩子不必學習讀寫和計算,這些在學校是要學習的)。
另一位名叫Petra家長的話也可供參考:
Lass dich von anderen nicht verunsichern.Nein,Vorschüler müssen nicht schreiben, rechnen und lesen können vor der Schule。
(別不安,學前孩子在上學前不必學習寫作、計算和閱讀).
一位名叫wickiemama的家長收到了學校的紙條:
wir haben damals bei der Schulanmeldung einen Zettel bekommen darauf stand was es alles schon können sollte und es stand noch drauf:Bitte bringen sie ihrem Kind noch nicht lesen und schreiben bei, das lernt es bei uns in der Schule
(別讓孩子上學前學習聽說讀寫,學校說這些課程在小學要教授)。
當然,德國是個聯邦制國家,教育問題屬州級事物,各州在禁止"先修學校"和"學前教育"的理解上也是千差萬別的,
因此,以 個別州的差異 來完全否定 德國 反對學前過度教育的理念 過於武斷,
批評可以,但一棍子把人打死的文革式做法 更是 要不得!!!
作為一位學前教育的門外漢,
本人希望把德國更好的理念介紹到中國來,初衷是真誠的,如有不妥的地方,歡迎博友批評指正。
附:"游遍德國"網友的博文:德國真的禁止學前教育嗎?
前兩天有網友給我來信,談到一篇楊佩昌寫的《聯邦德國為何立法禁止學前教育》的文章,找我求證。
我看了這篇文章,吃驚不小,國人對西方世界誤讀到了什麼程度!
尤其是他這篇文章被多方轉載和引用,造成很多人對德國的錯誤理解。
我覺得作為一個在德國留學多年的,還算是知道點德國事情的人,有必要說說他這篇文章的問題。
同時,針對德國憲法,還有更深刻的問題需要闡明一下。
如果這位"留德學者"{楊佩昌博客中的自我介紹}在德國待著的時候能稍微看看電視,看看報紙,看看德國的網頁,
就不會看不到那些學前班{Vorschule}的廣告。
如果他在寫那篇文章之前能稍微查一下穀歌,看看德國現在的vorschule,我相信你就不會寫那篇文章。
我當然能理解楊佩昌這篇文章的初衷,他其實是在抨擊國內教育方式,教育體制,比如林林總總的培訓班,輔導班,父母的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把孩子們搞的負擔太重。我認為這些觀點一點問題都沒有。
但問題是,你不能拿一個不存在的事實去印證你的觀點啊。
楊佩昌文章http://blog.ifeng.com/article/15793879.html中的核心內容是:
"我對德國禁止學前教育的做法還是不太理解。為了搞清楚這個問題,我專門請教了德國的教育人士,他們讓我找《基本法》來看看。
翻開聯邦德國《基本法》(即憲法)。讓我大吃一驚。其中第七條第六款明確規定,禁止設立先修學校(Vorschule)。
我還是不明白德國憲法為何這樣規定,只好再請教有關的教育專家。
他們告訴我,孩子在小學前的"唯一的任務"就是快樂成長。
因為孩子的天性是玩耍,所以要做符合孩子天性的事情,而不應該違背孩子的成長規律。"以上引自他文章的內容。
上述內容是對德國基本法的嚴重誤讀,
德國基本法{Grundgesetz}的第七條第六款原話是"Vorschulen bleiben aufgehoben",bleiben是德語保持的意思,
aufgehoben指取消。這裡的意思就是Vorschulen{依然}保持取消。
如果Vorschule翻譯成學前班,就很奇怪,
為什麼在德國基本法裡會出現這麼一條相當具體的內容,讓我們看看德國基本法關於這一條的司法解釋,
"Im Deutschen Kaiserreich (bis 1918) bezeichnete das Wort "Vorschule" eine Schulform, die von der 1. bis zur 3. Klasse reichte. Sie konnte anstelle der Grundschule besucht werden, war ein Jahr kürzer und bereitete aufs Gymnasium vor. Ihr Besuch kostete erhebliche Gebühren, sodass er den wohlhabenderen Bevölkerungsschichten vorbehalten war. Dadurch hatten die Kinder aus diesen Schichten einen Vorteil in der weiteren höheren Bildung (Gymnasium, Universität). In der Weimarer Republik wurden die Vorschulen deshalb abgeschafft."
我下面簡單翻譯一下,"在德意志帝國時代{截至1918年},Vorschule是一種教育形式,它是從一年級到三年級,比普通的小學少一年,讀完就可以 直接讀中學{注,德國小學4年,中學9年},這種Vorschule要交高額的學費,只有有錢人才能上得起,來自富人家庭的孩子就會更有優勢繼續接受教育 {中學,大學},所以在魏瑪共和國時代這種私立的學校被取締。{由統一的公立學校代替}。"
這段文字非常清楚的說明,德國基本法裡的Vorschule指的不是學前班,而是德意志帝國時代的一種富人小學!
這種小學使由於貧富的不同,導致受教育的不同。
我曾經在一篇文章中談過德國的社會主義理念,裡面專門介紹魏瑪憲法把社會國的理念融入自由主義法制中,憲法中首次寫入對家庭,婦女,兒童的保護,對全民教育的規範,對每一位元公民生存權的重視。
德國基本法中的這一條,私立小學保持禁止,就是在基礎教育上,排除資本帶來的教育優勢!
這是一種深刻的教育公平的理念。而教育的公平是衡量一個社會是否公正和公平的顯著標誌,這才是這條德國憲法的真正含義!
而在楊佩昌眼裡,這條竟被讀成德國禁止學前教育了!
德國如果禁止學前教育,那我參加的義務教幼稚園孩子漢字的事情也是違法的了。
而事實上,德國各州都針對學前教育出臺過法律,比如拜仁州教育法BayerEUG中第76條就明確規定,
未成年人監護人有義務保證學前兒童參加語言水準提高課程以及保證兒童定期參加有完整學前課程的幼稚園。{Nach Maßgabe des Art. 37a sind die Erziehungsberechtigten verpflichtet dafür zu sorgen, dass ein Kind an der Sprachstandserhebung teilnimmt und regelmäßig eine Kindertageseinrichtung mit einem integrierten Vorkurs besucht.}.
星期二, 5月 06, 2014
面對現實!不管有沒有中國,你的工作環境都將劇烈變動
「最近有一個單位辦青年創業大賽,時間快截止了,還是找不到足夠多報名的團隊,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請我幫忙。」
我的朋友是一個協會負責人,和許多其他非營利組織都有良好關係,我們聊天時談到了這個現象。
「這個活動每年舉辦,去年此時報名參加的隊伍是今年的三倍,主辦單位也不知道發生了什麼問題。」
Well,我可以想到的理由是:第一、年輕人都去搞學運和抗議活動了,沒有將精力放在創業上;第二、年輕人對台灣未來前景感到悲觀,影響創業意願。
如果這是真的,值得我們正視。年輕人代表了台灣的未來,政府又積極地鼓勵創新和創業。創業的種子熄火,不管是什麼原因,對台灣絕不是一件好事。
你會去創造一個事業,代表你有一股激情。激情可以是興奮或憤怒,假如年輕人對現況感到憤怒,將精力發洩在抗爭上,這不算壞事,至少還有機會將能量引導到創造性的事物上。但如果年輕人心已死,對未來灰心絕望,整個社會前進的引擎就會失去動力。
很多跡象顯示,對台灣未來感到悲觀的不只是年輕人。
根據最新公佈的數據,今年首季台商回台投資金額,和去年同期比較,衰退高達九成,顯示台商鮭魚返鄉熱度急凍。
經濟部官員說,主要原因是土地取得不易與尋求人困難。這是老問題,以往去大陸投資的台商多半為製造業,台灣現在已不適合製造業,未來的希望在服務業,但……我相信台商看到台灣社會環境的轉變,對於返台會三思而後行。
至於陸資來台,就更不用說了。去年陸資來台投資金額較前年未有成長,今年第一季也衰退九成。
What about其他國家?經濟部長表示,學運已讓美僑商會、歐僑商會、日僑商會對台投資產生顧慮,為尋求解決之道,將親自邀三大外國商會說明。
有一個數據我尚未去研究,就是台灣資金外流的速度。前一陣子政府推動人民幣離岸中心及開放自由經濟示範區金融業務時,吸引了一些台商資金回流,但未來走向值得關切。
任何現在事件都會影響未來。如果你仔細分析,你會發現未來比你的想像要更快來到。每個人都會根據他對未來的預期調整策略和腳步,到最後會變成自我實現的預言。
台灣正面臨一個經濟、社會和政治的大海嘯,你不一定知道原因為何,但人們有深深的不安,就像大地震前鳥會驚飛、狗會嚎吠。
我們已進入管理學大師彼得·杜拉克所謂的「不連續的時代」(The Age of Discontinuity)。在這本1969年的經典作中,他分析當時美國學生反越戰暴動,並指出動亂只是徵兆,這些社會症狀反映出更深一層的社會轉 變,症狀本身不是社會改變之處,它只是海嘯,發生在海底的地震才是實際現象。
杜拉克指出不為人知但正在改變經濟、政治和社會的「不連續性」包含四個領域:一是新技術;二是取代「國民經濟」的「世界經濟」(也就是全球化);三是「新 多元主義」,即社會已超越傳統政府及制度,台灣「公民社會」興起即為一例;最後是「知識資本」取代傳統生產要素,成為創造價值的來源。
杜拉克之所以偉大,在於他45年前就預見未來,指出「政府最引人注目的特質,似乎就是無能」。社會多元化會導致中央權力式微,各個機構不再是圍繞著政府(太陽),而必須互動合作、共同存在,反而較像有多顆恆星的銀河系。
杜拉克對知識、知識分子和知識經濟的洞見也超越時代。他表示知識是現代社會的核心資源,但教育卻和社會需求脫節,「學生不求上進,反映了學校和老師的無能。」
他又指出學生通常只問「社會虧欠我什麼?」,但更應該先問「我虧欠社會什麼?」學生享有特權,但要負起責任,大部分學生沒有準備好面對這個問題。
根據杜拉克說法,我們不要去期待一個大政府、萬能的政府,不管那一個黨執政都一樣,這是一條走不通的死胡同。未來是知識工作者的時代,大巨變的時代,我們要有系統地學習新知識、精進技能,才不會被淘汰。未來的工作環境會面臨劇烈變動,和中國無關。
很多我們所熟知的工作都會消失或減少。高速公路改電子收費,900多位收費員瞬間失業。未來汽車是智慧汽車,可能不再需要很多駕駛;大樓乃智慧建築,也不再需要管理員。
不只藍領勞工受影響,白領階層亦然。最大衝擊在金融業,網路將重塑未來銀行面貌。另外一個是教育,對於資源過剩的台灣影響特大,大學教授將集體失業。
台灣是否過度傾向資本主義仍有待爭議,但我們對社會公義的拿捏會決定台灣的未來。杜拉克指出所有「社會救贖」的企圖都是失敗的,詹森總統提倡「大社會」及 「向貧窮宣戰」,卻一敗塗地;英國首相柴契爾夫人公開藐視工會,卻一再獲勝。最近的例子是馬英九課證所稅,兩邊都不討好。
服貿、核四不會單一決定台灣的命運,台灣的命運早已被決定了。不連續的時代、多元的社會、無國界的世界決定了台灣的未來,這不是你我或馬英九的意志所能主宰的。
上周看了「美國隊長2」,這不只是一部動作片,更是用大數據預測未來的預言,你的命運已被決定了。
相信你心中的假設,做你該有的應變吧,as soon as possible!
來源:黃齊元
星期一, 5月 05, 2014
為什麼主管升他不升你?小細節才是決定升遷的關鍵!
為什麼有些人升遷特別快,有些人卻同一個職位待了好久都爬不上去?來看看以下這個簡單的寓言故事:
這則故事中,我們可以充分看到小吳運用「確認」、「步驟思考」、「深入訪談」所展現出來的工作成效,他不但向總經理秘書再次確認總經理的需求,同時也運用了與事情相關的「步驟思考」原則,在蒐集資料之前就先釐清架構、方向,並將根本資料及相關延伸資料清楚而有層次地呈現在報告中。當然,要在短時間內整理出如此完整有系統的資料,小吳平日一定也在深入訪談方面下過不少功夫,才能展現出超乎總經理原先期待的成果。
常看到許多年輕人以「做對的事情,比做對事情重要」,來自我期許在職場上努力的方向,其實,這兩者都很重要,不可偏廢,因為你必須要「將對的事情做對」, 才有可能將公司賦予你的職責或主管交辦的工作做到位,否則就會像猴子摘椰子一樣,一路摘、一路掉,最後還是只有一顆椰子,因為努力的成果都不自覺地被過程 中的失誤或漏接球打了折扣,無法交出漂亮成績單,讓主管看到你工作成效上的「亮點」。
在此建議大家:如果你可以多運用步驟思考原則「做對的事情」,再透過確認和深入訪談「把事情做對」的話,如此一來,將可讓自己在面對事情時,思維邏輯與基本功夫的底蘊都會漸漸深厚,想讓主管不看到你的光彩也很難。
來源:《讓上司放心交辦任務的CSI工作術》
小吳和小王同時被總經理指派了一項任務:「調查一斤豬肉多少錢」,但是兩個人的做法和答案,卻大不相同...關鍵就在於「步驟思考」原則!
小吳進來後,總經理同時對兩個人說:「你們去幫我查一下,豬肉一斤多少錢?」
小王心想,這麼簡單的問題,總經理會不會太小題大作了。他隨手撥了幾個電話後,就趕緊向總經理報告,說:「報告總經理,豬肉一斤六十元。」總經理笑著問小王:「這是五花肉,還是里肌肉的價錢?」
小王一聽,當場傻眼,連忙告退。二分鐘後,小王又再回報:「報告總經理,這是里肌肉的價錢,五花肉比較便宜,一斤只要四十五元。」總經理聽完後,又接著問:「這是批發價? 還是零售價呢?」
小王一聽又愣住了,再度告退。二分鐘後,小王又急著再回報:「這是零售價格,批發價大概可以再少個二成左右。」總經理再問,那這是活體豬肉的價格,還是冷凍豬肉的價格呢? 是本地豬肉的價格,還是進口豬肉的價格呢?
小王面對一連串的問題,啞口無言,正想要出去再問時,總經理笑著說:「不用啦,小吳應該快來回報了,你坐著等一下吧!」
果不其然,一會兒功夫後,小吳拿著一疊資料走了進來,向總經理報告,說:
「報告總經理,這份檔案資料是國內所有冷凍豬肉的批發價格,裡面詳列了各種肉品,其中,我特別把里肌肉和五花肉二項用紅筆標列出來。第二頁則是活體豬肉的 價格,供您比較。」小吳接著說:「另外,第二份資料是國內麵粉的批發價格,第三份資料則是國內各大賣場五大知名冷凍水餃的價格。這二份資料只是我大略整理 出來的數據,供您參考。」
總經理很訝異地看著小吳,說:「你能把第一份資料整理得這麼完整給我看,這是我預料之中的事,但是,為什麼你還會整理出第二份及第三份資料呢?」小吳說: 「當您交待我們要問豬肉價格時,我就很納悶,於是出去後,便請教了您的秘書,她說:『最近總經理一直在研擬一家冷凍水餃公司的財報,考慮是否要投資。』所 以我在蒐集豬肉相關資料時,就額外再多問了一些相關的資料。」總經理笑著謝謝小吳,轉身回頭看著小王。
這則故事中,我們可以充分看到小吳運用「確認」、「步驟思考」、「深入訪談」所展現出來的工作成效,他不但向總經理秘書再次確認總經理的需求,同時也運用了與事情相關的「步驟思考」原則,在蒐集資料之前就先釐清架構、方向,並將根本資料及相關延伸資料清楚而有層次地呈現在報告中。當然,要在短時間內整理出如此完整有系統的資料,小吳平日一定也在深入訪談方面下過不少功夫,才能展現出超乎總經理原先期待的成果。
常看到許多年輕人以「做對的事情,比做對事情重要」,來自我期許在職場上努力的方向,其實,這兩者都很重要,不可偏廢,因為你必須要「將對的事情做對」, 才有可能將公司賦予你的職責或主管交辦的工作做到位,否則就會像猴子摘椰子一樣,一路摘、一路掉,最後還是只有一顆椰子,因為努力的成果都不自覺地被過程 中的失誤或漏接球打了折扣,無法交出漂亮成績單,讓主管看到你工作成效上的「亮點」。
在此建議大家:如果你可以多運用步驟思考原則「做對的事情」,再透過確認和深入訪談「把事情做對」的話,如此一來,將可讓自己在面對事情時,思維邏輯與基本功夫的底蘊都會漸漸深厚,想讓主管不看到你的光彩也很難。
來源:《讓上司放心交辦任務的CSI工作術》
轉貼自 CK101.COM
星期六, 5月 03, 2014
台灣牛不敵大陸狼?陸企正漸漸取代台廠
一位長居深圳的外商高階經理人比喻,台灣人太溫和,就像一頭頭台灣牛,只要吃一點草,就可以撐好久;陸幹不一樣,他們積極,力求表現,敢衝敢要,就像一匹匹嗜血的狼。他更形容,台灣幹部跟大陸員工,就像一個穿西裝的,遇上一個穿蓑衣的,人家(陸幹)已經站在田裡,不怕髒,台幹還要捲袖子,脫鞋子才要下田去,已經來不及了。
深圳科技業台商、外商、陸企台籍幹部、老闆,他們長居大陸,往返兩岸,用親身經歷,帶來第一手觀察。從機場到市區,就可見識深圳的繁榮,到處是高聳入雲的 嶄新大廈,交通更堵到不行,物價也漲翻天,一碗炸醬麵18元人民幣(約台幣88元),一份辣椒炒肉快餐要40元人民幣(約台幣196元),看板上出租公寓 租金動輒5000元人民幣(約台幣2萬4500元)起跳,都比台北生活水準還要高。
當地經營手機代工廠的台商劉俊偉回想,20餘年前,深圳僅是小漁村,現在一個月沒有3000元人民幣(約台幣1萬4700元)請不到工人,「工資漲了10倍以上!」
陸企挺自家人 逐漸取代台廠地位
到深圳打拚7年有成的敦泰電子董事長胡正大形容,大陸就兩個字可形容:「大」和「快」。第一是地方大、市場更大;第二是做事速度驚人、果斷、敢嘗試,相較之下,台商顯得保守,常要左看看、右想想。從供應鏈、企業文化、薪酬,三大角度看台灣與大陸在電子產業的消長,不少人難掩落寞:「差距正急速拉近中。」
「大陸廠商,正在『取代』台廠地位,」一位富士康深圳龍華廠主管Allen(化名)直言。Allen因為工作關係,常能看到品牌客戶的採購認證清單,此消彼長令他心驚,「攤開HP、DELL等大廠認證的供應商名單,從十年前都是台廠,僅零星陸廠,現在有一半都是陸系供應商!」
「手機裡本來很多台廠零組件,現在打開可能慢慢不是了,」Allen坦承包含觸控、晶片、機殼等關鍵零組件都能看見陸廠崛起。這是台灣IT產業的悲哀,也是現實,他感歎,現在大陸什麼都在漲,工資上漲,廠房、租金、貸款利息都在漲,但走一圈電腦展就發現,科技產品只有降價的,沒有漲價的,「每年品牌廠都要降低成本3~10%,當然訂單就會轉到價格相對有優勢的陸系供應鏈。」
更何況「他們(大陸)自己人會挺自己人,會扶植自家供應鏈,」就以威脅到鴻海訂單的比亞迪來說,Allen舉例,之前一批鴻海主管,帶著300~400人投靠比亞迪,不僅一時帶走整條產線訂單,更讓比亞迪靠著做摩托羅拉跟諾基亞的代工練兵,「現在華為、中興的大單都在比亞迪手裡。」
砸錢毫不手軟 高薪吸納頂尖人才
陸幹的高學習力,更讓很多外籍人士吃驚。一位外商主管舉常接觸的華為當例子,他發現華為用人策略,是先重金禮聘如西門子、諾基亞、IBM的外籍高管來開拓 市場,但會在外籍長官身旁,安排一位陸幹,隨時跟在旁邊,叫「Two in One Box」,「兩三年後,你會發現老外走了,陸籍幹部就順勢升上來了!」
最近聯想執行長楊元慶,一方面自掏腰包分紅300萬美元,但一方面又要「打低」,淘汰至少10%人力,引起不小討論。在深圳工作的台幹直言,那種狼性又強勢的企業文化,是重視長幼倫理、謙沖和睦的台灣企業難以比擬的。
當台灣的辦公室時興團購幾百元台幣的鄉土美食,大陸員工團購的是進口車與房地產。這天,《遠見》與騰訊台籍主管見面,一坐下來他跟一旁同事閒聊,「聽說華為團購了兩萬台寶馬(BMW)!」而最近騰訊總部員工也正在團購,一戶約合台幣千萬上下的房地產「招商果嶺」建案。
一位被外商公司派駐深圳的台灣人感歎,他發現在台灣與相同級別的主管,就算是績效第一名,表現再好,每年加薪幅度僅有5%,但在大陸每年卻有15%加薪,幾年下來之後,薪資的級距已被遠遠拉開了!結果是,「回不去(台灣)了」。
來源:遠見 作者:鄭婷方
深圳科技業台商、外商、陸企台籍幹部、老闆,他們長居大陸,往返兩岸,用親身經歷,帶來第一手觀察。從機場到市區,就可見識深圳的繁榮,到處是高聳入雲的 嶄新大廈,交通更堵到不行,物價也漲翻天,一碗炸醬麵18元人民幣(約台幣88元),一份辣椒炒肉快餐要40元人民幣(約台幣196元),看板上出租公寓 租金動輒5000元人民幣(約台幣2萬4500元)起跳,都比台北生活水準還要高。
當地經營手機代工廠的台商劉俊偉回想,20餘年前,深圳僅是小漁村,現在一個月沒有3000元人民幣(約台幣1萬4700元)請不到工人,「工資漲了10倍以上!」
陸企挺自家人 逐漸取代台廠地位
到深圳打拚7年有成的敦泰電子董事長胡正大形容,大陸就兩個字可形容:「大」和「快」。第一是地方大、市場更大;第二是做事速度驚人、果斷、敢嘗試,相較之下,台商顯得保守,常要左看看、右想想。從供應鏈、企業文化、薪酬,三大角度看台灣與大陸在電子產業的消長,不少人難掩落寞:「差距正急速拉近中。」
「大陸廠商,正在『取代』台廠地位,」一位富士康深圳龍華廠主管Allen(化名)直言。Allen因為工作關係,常能看到品牌客戶的採購認證清單,此消彼長令他心驚,「攤開HP、DELL等大廠認證的供應商名單,從十年前都是台廠,僅零星陸廠,現在有一半都是陸系供應商!」
「手機裡本來很多台廠零組件,現在打開可能慢慢不是了,」Allen坦承包含觸控、晶片、機殼等關鍵零組件都能看見陸廠崛起。這是台灣IT產業的悲哀,也是現實,他感歎,現在大陸什麼都在漲,工資上漲,廠房、租金、貸款利息都在漲,但走一圈電腦展就發現,科技產品只有降價的,沒有漲價的,「每年品牌廠都要降低成本3~10%,當然訂單就會轉到價格相對有優勢的陸系供應鏈。」
更何況「他們(大陸)自己人會挺自己人,會扶植自家供應鏈,」就以威脅到鴻海訂單的比亞迪來說,Allen舉例,之前一批鴻海主管,帶著300~400人投靠比亞迪,不僅一時帶走整條產線訂單,更讓比亞迪靠著做摩托羅拉跟諾基亞的代工練兵,「現在華為、中興的大單都在比亞迪手裡。」
砸錢毫不手軟 高薪吸納頂尖人才
陸幹的高學習力,更讓很多外籍人士吃驚。一位外商主管舉常接觸的華為當例子,他發現華為用人策略,是先重金禮聘如西門子、諾基亞、IBM的外籍高管來開拓 市場,但會在外籍長官身旁,安排一位陸幹,隨時跟在旁邊,叫「Two in One Box」,「兩三年後,你會發現老外走了,陸籍幹部就順勢升上來了!」
最近聯想執行長楊元慶,一方面自掏腰包分紅300萬美元,但一方面又要「打低」,淘汰至少10%人力,引起不小討論。在深圳工作的台幹直言,那種狼性又強勢的企業文化,是重視長幼倫理、謙沖和睦的台灣企業難以比擬的。
當台灣的辦公室時興團購幾百元台幣的鄉土美食,大陸員工團購的是進口車與房地產。這天,《遠見》與騰訊台籍主管見面,一坐下來他跟一旁同事閒聊,「聽說華為團購了兩萬台寶馬(BMW)!」而最近騰訊總部員工也正在團購,一戶約合台幣千萬上下的房地產「招商果嶺」建案。
一位被外商公司派駐深圳的台灣人感歎,他發現在台灣與相同級別的主管,就算是績效第一名,表現再好,每年加薪幅度僅有5%,但在大陸每年卻有15%加薪,幾年下來之後,薪資的級距已被遠遠拉開了!結果是,「回不去(台灣)了」。
來源:遠見 作者:鄭婷方
哈佛「最受歡迎的講師」的「幸福課 」
美國哈佛大學近年來最受歡迎的課程,就是塔爾.班夏哈教授開設的正向心理學課程,人們稱之為「幸福課」,他更被學生們譽為「最受歡迎的講師」!
塔爾.班夏哈教授的幸福課開設之初就引起轟動,受到多個國家和地區主流媒體的關注與報導,如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英國廣播公司(BBC)、義大利《新聞報》、《韓國時報》、《印度時報》、《中國青年報》等。
班夏哈畢業於哈佛大學,身為當年最優秀的三名學生之一,他曾被派往劍橋大學進行交換學習,也是頂尖的運動員,活躍於社團。然而,這些傲人的成就,卻沒有讓 他更幸福。「我曾不幸福了三十年。」班夏哈教授如是說。因此,他潛心研究「幸福」的學問,並從中受益。結合自身的體驗、教學實踐以及科研的成果,他讓人們 更堅信:幸福才是終極貨幣,是人生的最終目標。
正如班夏哈教授所說:「我認為幸福才是至高的財富,金錢不是用來衡量生命的標準。當我開始研究正向心理學後,我的人生也徹底改變。我發現幸福的祕訣,在於你掌握了正向的心理力量……」
班夏哈教授的幸福理念為線索,結合當代大眾的心理需求,從「我們為什麼不幸福」入手,對人們在職場、婚姻中,在心態、情感及財富等方面的「幸福困惑」,做出全面解讀,並提供詳細的指導建議,是極具勵志意義的心理教科書。
第二章 處理好金錢和幸福的關係
1. 選擇第四種漢堡
想必大多數人都吃過漢堡吧?在「速食」深入發展的今天,漢堡已成為一種方便的主食,滲入人們的生活中,甚至發展為飲食文化。班夏哈教授另闢蹊徑,從漢堡文化中悟出了人生哲理。
班夏哈教授在其幸福課裡,用四種不同類型的漢堡代表不同的人生態度和行為模式:
第一種漢堡是典型的垃圾食品,吃起來味道很好,吃完卻後患無窮。吃這種漢堡的人,通常只注重眼前的快樂,不為可能發生的負面後果而擔憂。這一類人屬於享樂主義者,常常選擇逃避,拒絕面對現實,但逃得了一時,卻逃不了一世,當他們不得不面對時卻發現應對乏力,只能痛苦度日。
第二種漢堡是非典型健康食品,全由生機蔬菜和有機食物加工而成。雖然吃完後對健康十分有益,但咀嚼時的口感很差,讓人難以下嚥。吃這類漢堡的人與享樂主義 者相反,他們犧牲眼前的幸福,成全長遠的目標,結果終生在忙碌奔波中度過。有些人忙碌奔波日久,突然發現生活沒有意義,因而突然轉為享樂主義者。 第三種漢堡最糟糕,既不好吃也不健康。吃了不但無法享受美味,還會影響健康,但為了生存不得不吃。與此類似的是,有一種人對生命喪失了期望,他們不享受眼 前的事物,對未來也毫無願景,可歸為「虛無主義」的類型。
而第四種漢堡是每個人都想要的,吃起來美味無比,又有助於長遠的健康。班夏哈教授稱之為「幸福型漢堡」。
每個人在不同時期可能會選擇不同的漢堡,想一想你現在選擇什麼漢堡?你又希望自己選擇什麼樣的漢堡呢?
我們周遭有許多人,不是貪圖一時享樂,就是在忙碌中終日奔波。他們大多吃著第一或第二種漢堡,時間一長發現,此類漢堡若非危害了身體健康,就是讓自己陷入無盡的勞碌中。
第三種漢堡持有者更加悲哀。他們往往對事物失去了判斷力,更不用說決策能力,而且他們對生活中的快樂和悲傷全然麻木,只是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對生活的倦怠感,讓他們從不考慮「幸福」的定義。
想獲得「健康而美味的漢堡」,並非生活中的難事,關鍵在於我們看待生活和理解生活的態度。
如果我們努力地平衡奔波與享樂的關係,那麼還會被自己的生活所羈絆嗎?
請正確地看待生活,不要盲目地享樂或奔波,否則你會喪失人生中最美麗的風景。切勿太過浮躁或對生活麻木、失去信心。
要懂得,努力工作的同時,學會享受人生,才是幸福的人。
幾乎可以確定的是,沒有人願意去吃前三種讓人無法感受幸福的「漢堡」,只有第四種「幸福型漢堡」,才能讓我們享受人生的樂趣,實現人生的價值。
2.是什麼真正帶給你幸福?
你能否回答以下兩個問題:「什麼能帶給我快樂?什麼能讓我感悟到生命的成長,而心懷感恩?」如果你能回答這兩個問題,恭喜你,找到了人生幸福的真諦。 不少人對於自己的人生總是很迷惘,總在不斷地質疑與探索。有人終其一生苦苦追尋,卻無法獲得幸福。其實,能帶給我們幸福的東西很簡單。幸福可以是我們對於 生活的想法,可以是閒暇時對往事的美好回憶;它可以有形,也可以無形。總之,幸福與否並無標準可言,完全取決於人的內心感受。
十多年前,班夏哈教授遇到一個年輕人。這位年輕人是一名律師,任職於紐約的知名企業,薪水豐厚。坐在他的高級公寓裡,中央公園的美景一覽無遺。這名年輕人 非常努力地工作,一周至少工作六十小時。各種會議記錄、法律報告與合約事項,占據了每一天。然而當班夏哈教授問他,如果可以選擇,他最想做什麼?這名律師 說,他最想去畫廊工作。
「難道,現實生活裡找不到畫廊的工作嗎?」年輕人回答:「不是的。但如果在畫廊工作,我的收入會少許多,生活水準也會下降。雖然我對律師工作興趣不大,但 覺得沒有其他選擇。在外人看來,我每天過得充實而忙碌,工作成就斐然,我擁有不錯的社會地位與經濟實力,但事實上,我並不覺得幸福。」
什麼樣的生活狀態會讓你感到幸福?很多人都覺得別人的生活很幸福,自己有諸多不如意,不如別人幸福,卻又不知道什麼生活才是自己想要的。
每個人對幸福的定義不同。有人認為,透過努力獲取功名利祿,便是獲得幸福;也有人認為,能夠停下來,陪家人安心地度過週末,這便是幸福;還有人認為,能在 困境中重生,用全新的眼光看待世界,這也是獲得幸福。其實,幸福的定義很廣泛,不和任何物質利益衝突。只有當你真正感到快樂,才算走在幸福的道路上。
班夏哈教授的哲學老師在他畢業時,給予他的忠告是:「生命很短暫,在選擇道路前,先確定自己能做的事。去做那些你想做的,然後再細節化,找出你真正想做的。最後,對於你真正想做的事,付諸行動。」
有位企業家帶著兒子到餐廳用餐。餐廳裡有一位琴師正在演奏。企業家遺憾地說:「當年我也練過琴,但後來選擇經商,如果選擇了練琴,我今天就可以坐在鋼琴邊為大家演奏了。」
兒子說:「爸爸,當年如果你選擇了練琴,今天就沒有機會坐在這裡欣賞音樂。」
幸福是什麼?是平凡生活裡中大獎的幸運?是天天吃喝玩樂?是多年的夢想終獲實現?身邊擁有年輕貌美的紅顏知己?在災難中的重生?還是升官財?……
其實,幸福就是一種美好的心理感受,凡是能帶給我們這種感受的事物,都是幸福的來源。可能是物質上的豐富,也可能是精神上的滿足。不管你是貧窮還是富有,不管你對金錢的態度如何,只要在人生奮鬥的過程中感受到滿足與喜悅,獲得成就感與自豪感,你就是幸福的。
班夏哈教授對於人生幸福的理解相當精闢。他認為,幸福就是快樂與意義的結合。能帶給你幸福的東西很多,關鍵是看你的欲望有多大。因為很多時候,不管命運為你帶來什麼,只要你懂得滿足,就會收穫幸福。
[轉貼自CK101.COM]
塔爾.班夏哈教授的幸福課開設之初就引起轟動,受到多個國家和地區主流媒體的關注與報導,如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英國廣播公司(BBC)、義大利《新聞報》、《韓國時報》、《印度時報》、《中國青年報》等。
班夏哈畢業於哈佛大學,身為當年最優秀的三名學生之一,他曾被派往劍橋大學進行交換學習,也是頂尖的運動員,活躍於社團。然而,這些傲人的成就,卻沒有讓 他更幸福。「我曾不幸福了三十年。」班夏哈教授如是說。因此,他潛心研究「幸福」的學問,並從中受益。結合自身的體驗、教學實踐以及科研的成果,他讓人們 更堅信:幸福才是終極貨幣,是人生的最終目標。
正如班夏哈教授所說:「我認為幸福才是至高的財富,金錢不是用來衡量生命的標準。當我開始研究正向心理學後,我的人生也徹底改變。我發現幸福的祕訣,在於你掌握了正向的心理力量……」
班夏哈教授的幸福理念為線索,結合當代大眾的心理需求,從「我們為什麼不幸福」入手,對人們在職場、婚姻中,在心態、情感及財富等方面的「幸福困惑」,做出全面解讀,並提供詳細的指導建議,是極具勵志意義的心理教科書。
第二章 處理好金錢和幸福的關係
1. 選擇第四種漢堡
想必大多數人都吃過漢堡吧?在「速食」深入發展的今天,漢堡已成為一種方便的主食,滲入人們的生活中,甚至發展為飲食文化。班夏哈教授另闢蹊徑,從漢堡文化中悟出了人生哲理。
班夏哈教授在其幸福課裡,用四種不同類型的漢堡代表不同的人生態度和行為模式:
第一種漢堡是典型的垃圾食品,吃起來味道很好,吃完卻後患無窮。吃這種漢堡的人,通常只注重眼前的快樂,不為可能發生的負面後果而擔憂。這一類人屬於享樂主義者,常常選擇逃避,拒絕面對現實,但逃得了一時,卻逃不了一世,當他們不得不面對時卻發現應對乏力,只能痛苦度日。
第二種漢堡是非典型健康食品,全由生機蔬菜和有機食物加工而成。雖然吃完後對健康十分有益,但咀嚼時的口感很差,讓人難以下嚥。吃這類漢堡的人與享樂主義 者相反,他們犧牲眼前的幸福,成全長遠的目標,結果終生在忙碌奔波中度過。有些人忙碌奔波日久,突然發現生活沒有意義,因而突然轉為享樂主義者。 第三種漢堡最糟糕,既不好吃也不健康。吃了不但無法享受美味,還會影響健康,但為了生存不得不吃。與此類似的是,有一種人對生命喪失了期望,他們不享受眼 前的事物,對未來也毫無願景,可歸為「虛無主義」的類型。
而第四種漢堡是每個人都想要的,吃起來美味無比,又有助於長遠的健康。班夏哈教授稱之為「幸福型漢堡」。
每個人在不同時期可能會選擇不同的漢堡,想一想你現在選擇什麼漢堡?你又希望自己選擇什麼樣的漢堡呢?
我們周遭有許多人,不是貪圖一時享樂,就是在忙碌中終日奔波。他們大多吃著第一或第二種漢堡,時間一長發現,此類漢堡若非危害了身體健康,就是讓自己陷入無盡的勞碌中。
第三種漢堡持有者更加悲哀。他們往往對事物失去了判斷力,更不用說決策能力,而且他們對生活中的快樂和悲傷全然麻木,只是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對生活的倦怠感,讓他們從不考慮「幸福」的定義。
想獲得「健康而美味的漢堡」,並非生活中的難事,關鍵在於我們看待生活和理解生活的態度。
如果我們努力地平衡奔波與享樂的關係,那麼還會被自己的生活所羈絆嗎?
請正確地看待生活,不要盲目地享樂或奔波,否則你會喪失人生中最美麗的風景。切勿太過浮躁或對生活麻木、失去信心。
要懂得,努力工作的同時,學會享受人生,才是幸福的人。
幾乎可以確定的是,沒有人願意去吃前三種讓人無法感受幸福的「漢堡」,只有第四種「幸福型漢堡」,才能讓我們享受人生的樂趣,實現人生的價值。
2.是什麼真正帶給你幸福?
你能否回答以下兩個問題:「什麼能帶給我快樂?什麼能讓我感悟到生命的成長,而心懷感恩?」如果你能回答這兩個問題,恭喜你,找到了人生幸福的真諦。 不少人對於自己的人生總是很迷惘,總在不斷地質疑與探索。有人終其一生苦苦追尋,卻無法獲得幸福。其實,能帶給我們幸福的東西很簡單。幸福可以是我們對於 生活的想法,可以是閒暇時對往事的美好回憶;它可以有形,也可以無形。總之,幸福與否並無標準可言,完全取決於人的內心感受。
十多年前,班夏哈教授遇到一個年輕人。這位年輕人是一名律師,任職於紐約的知名企業,薪水豐厚。坐在他的高級公寓裡,中央公園的美景一覽無遺。這名年輕人 非常努力地工作,一周至少工作六十小時。各種會議記錄、法律報告與合約事項,占據了每一天。然而當班夏哈教授問他,如果可以選擇,他最想做什麼?這名律師 說,他最想去畫廊工作。
「難道,現實生活裡找不到畫廊的工作嗎?」年輕人回答:「不是的。但如果在畫廊工作,我的收入會少許多,生活水準也會下降。雖然我對律師工作興趣不大,但 覺得沒有其他選擇。在外人看來,我每天過得充實而忙碌,工作成就斐然,我擁有不錯的社會地位與經濟實力,但事實上,我並不覺得幸福。」
什麼樣的生活狀態會讓你感到幸福?很多人都覺得別人的生活很幸福,自己有諸多不如意,不如別人幸福,卻又不知道什麼生活才是自己想要的。
每個人對幸福的定義不同。有人認為,透過努力獲取功名利祿,便是獲得幸福;也有人認為,能夠停下來,陪家人安心地度過週末,這便是幸福;還有人認為,能在 困境中重生,用全新的眼光看待世界,這也是獲得幸福。其實,幸福的定義很廣泛,不和任何物質利益衝突。只有當你真正感到快樂,才算走在幸福的道路上。
班夏哈教授的哲學老師在他畢業時,給予他的忠告是:「生命很短暫,在選擇道路前,先確定自己能做的事。去做那些你想做的,然後再細節化,找出你真正想做的。最後,對於你真正想做的事,付諸行動。」
有位企業家帶著兒子到餐廳用餐。餐廳裡有一位琴師正在演奏。企業家遺憾地說:「當年我也練過琴,但後來選擇經商,如果選擇了練琴,我今天就可以坐在鋼琴邊為大家演奏了。」
兒子說:「爸爸,當年如果你選擇了練琴,今天就沒有機會坐在這裡欣賞音樂。」
幸福是什麼?是平凡生活裡中大獎的幸運?是天天吃喝玩樂?是多年的夢想終獲實現?身邊擁有年輕貌美的紅顏知己?在災難中的重生?還是升官財?……
其實,幸福就是一種美好的心理感受,凡是能帶給我們這種感受的事物,都是幸福的來源。可能是物質上的豐富,也可能是精神上的滿足。不管你是貧窮還是富有,不管你對金錢的態度如何,只要在人生奮鬥的過程中感受到滿足與喜悅,獲得成就感與自豪感,你就是幸福的。
班夏哈教授對於人生幸福的理解相當精闢。他認為,幸福就是快樂與意義的結合。能帶給你幸福的東西很多,關鍵是看你的欲望有多大。因為很多時候,不管命運為你帶來什麼,只要你懂得滿足,就會收穫幸福。
[轉貼自CK101.COM]
社會亂象都因「錢比修養多」 阿基師:333法則破逆境!
嘉義市府文化局昨天邀請知名主廚阿基師演講,除暢談自身逆境成長經驗談,更常分享做人處事的道理,在29日一場講座中,他指出,現今社會之所以紛亂不安,是因為許多人「錢比修養多」,因此,他鼓勵大家成為一個「修養比錢多」的人。並鼓勵年輕人別太過執著幾千元薪水落差,他寧可自己先將薪水壓到20K,趕緊進入職場卡位,培養自身優勢,把眼光放遠,才有更寬廣的機會。
阿基師原訂昨天上午10時在文化局演講廳演說「逆‧境」,因沒趕上高鐵,演講延誤半小時。他一抵演講廳,立刻聲音宏亮向大家問好,並90度鞠躬致歉,將演講往後延半小時補償,聽眾報以熱烈掌聲。
如何突破不景氣大環境,掌握人生機遇?阿基師分享333法則:3忠(忠於老闆、忠於顧客、忠於自己的專業)、3耐(耐心、耐性、耐力)、3實(誠實、務實、踏實)。
阿基師表示,老天給的是考驗還是機會,要看人如何面對。2003年台灣籠罩在SAR陰影中,沒人敢進餐廳用餐,當時台北五星級大飯店大都裁員因應,他卻首創在五星級大飯店外販售75元的中式、日式等便當,高檔美食平民化,創下700萬營業額,也保住員工免被裁員。
「不去爭取,工作機會就拱手讓人。」談到22K現象,阿基師說,若是他求職,面對眾多競爭者,他寧可將自己薪水壓到20K,希望雇主錄取他,趕緊在職場卡位,抓緊時間學經驗,培養優勢,就有機會盡早爭取更寬廣的升遷調薪空間。
阿基師指出,現代社會混亂,是因為很多人「錢比修養多」。他鼓勵大家做一個「修養比錢多」的人,充實自身專業、實力外,更要多看書、多思考,人生才會幸福快樂。
[轉貼自 CK101.com]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