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3月 17, 2008

別急著讓孩子讀字、認字

別急著讓孩子讀字、認字
書店的一隅,約莫五歲的孩子,逐字念著一本字數不算少的英文故事書,坐在旁邊的母親一副仔細聆聽的專注模樣,想必她一定很以自己的成就為榮。咦,說錯了?是「自己」的成就,還是「孩子」的成就呢?嗯……算了,不追究了。


可是,令我心驚膽戰的是,那孩子明明念的是英文,怎麼乍聽之下,卻像是在說國語呢?因為認字認得有些吃力,所以字與字之間彷彿隔了三里路遠,而且語調、發音……聽得我冷汗直流。

朗讀,不論是中文還是英文,絕對是值得鼓勵孩子去做的事。可是,時機呢?對五歲的孩子來說,這樣的「成就」絕不是天上掉下來的,媽媽想必花了很多的時間在上頭(或是花錢請別人花時間也行),但孩子只是接受命運的被動者,沒有選擇的空間。

問題真正的癥結在於-英文學習的前後次序被錯置了。這樣的閱讀成就,勾勒出兩個問題點:

.應該要先聽再說:如果讓孩子暴露於足夠的英文環境中,讓他們先「聽」個夠,聽多了再開口說話,就不會有這樣嚇人的朗讀結果。因為人類「說」的能力,是奠基在「聽」之上。就像先天就耳聾的人,是很難學會說話的。
.可能造成時間排擠效應:一天只有二十四小時,當我們花這麼多力氣「訓練」孩子讀字,相對地,「聽」的機會就被排擠掉了。


讓孩子快速認字、讀字,甚至寫字,有時真的可以撫慰一些「擔心孩子未來競爭力」的父母,也是補教業者向父母展現成果的最有利證據。但是,循序漸進才是教養的正確方向,也是幫助孩子保持學習興趣的最自然方法。雖然,幫孩子念英文故事書、讓孩子聽英文故事,一時之間、甚至是兩三年內,都可能看不到具體成果,然而「聽」是語言學習上很重要的基礎期,孩子還沒走穩就想著要他跑,有時是累了父母、苦了孩子,得不償失。

語言關鍵期重要嗎?

失衡的英文學習風氣,讓孩子成為犧牲者

如果要討論語言學習的理論和研究,可能十本書都寫不夠,的確有許多專家、學者、博士、教授,持續不斷地投入這個領域的研究。縱使研究和實驗結果堆積如山,我則從自己的親身經驗中發現:生活在一個非英文的環境中,光靠念英文故事書,孩子就能習得這種語言-雖然只有「聽」的能力。可別小看這「聽」的能力,在語言學家的眼裡,光是「聽得懂」一種語言,就是上帝造物的神秘所在。

我所憑藉的,只是那小小的故事書。它甚至是一個不能和孩子互動、也無法讓孩子看見嘴型的死東西。我在有限環境下創造出來的這個教孩子第二種語言的方法,或許有待語言專家來解答它的奧秘。

很多人都相信「語言關鍵期」的說法,也就是在某個年齡之前接觸一種語言,可以學得又快又好。如今有太多父母都憂心孩子的「英文能力會影響將來的競爭力」,又不相信現有的教育制度,加上補教業者為了商業利益而推波助瀾,於是,整個社會的英文學習風氣,已經被推向一個父母需要警惕的失衡狀態。

「竟然有父母拿英-文-聖-經,要我教六歲的孩子。」「我要主動推掉星期五下午的家教,那個已經一整天待在全美語幼稚園的孩子,下了課以後,家長竟然還要我一對一幫他補英文。」我認識的一位外籍英文教師,不禁為這些被我們錯愛的孩子感到憂心忡忡。

因為家長不知道什麼對孩子是最合適的,在毫無頭緒、又不想輸人的比較壓力下,孩子往往就成了頭號犧牲者。

語言的關鍵期,就在於聽和說

然而,當社會現象偏頗至一定程度,另一種聲音就會出現:「人的一生中,並沒有某個特定時間不適合學語言。我們生活周圍也不乏過了關鍵期才學英文,也很成功的例證。」這種論調總讓我腦門充血,何不乾脆直接告訴我「鐵杵也能磨成繡花針」算了。我們不要少數成功的例證,我們要的是整體社會英文能力的提升。

或許,多早開始學英文,真的不是成功的保證;但是,啟蒙教育方法是否使用得當,絕對是關鍵的所在。

無論如何,我是相信語言關鍵期的。端看那些隨父母移民的孩子就知道,年紀愈小的孩子,似乎不必花什麼力氣就能將當地的語言學得又快又好,而父母呢?卻怎麼也無法達到那個境界。

為什麼說「聽、說、讀、寫,請照順序」?因為,語言的關鍵期真正說起來,就是指「聽和說」。就好比這一代國語、閩南語雙聲帶的父母,兩種語言都可以應用自如,而我們都是在關鍵期之前就同時接觸國語和閩南語了。

至於我們的英文教育,則是接觸時間太晚而且方向不對,以致說英文時,我總覺得腦子裡像是在做中翻英考題,有種格格不入的疏離感。既然「聽、說」是有關鍵期的,當然應該放在「讀、寫」前面。





父母可以怎麼做?

「聽」的能力,是父母給孩子的最佳學習禮物

我只管不間斷地幫孩子念英文故事書,給孩子一副除了聽國語之外、也能聽英文的耳朵,這個「聽」英文的能力,是我可以給孩子的一輩子的禮物。它也是許多父母無需仰賴太多金錢,只要肯花費時間和力氣,就能把夢寐以求的英文聽力教給孩子的方法。

"Today I am as old as all the numbers on the clock added together." 放學後邊走邊聊天,小一女兒的口裡突然蹦出這句英文,嚇了我一跳。「你-你是從哪裡聽來的?」媽媽連大學聯考都寫不出這樣的英文句型。

「《外婆萬歲》啊!最後那個外婆不是說,今天我和時鐘上所有的數字加起來一樣老了。」

「這不是我們家的國語故事書嗎?」孩子,你不可能會自己中翻英吧?

「你忘了我們上次去美國玩,有買《外婆萬歲》這本書的英文錄音帶啊!」哦,好險,原來是故事錄音帶的功勞。

聽是說的基礎,無庸置疑。或許孩子比較大了才開始學英文,不需要小嬰兒這麼長的語言靜默期;可是如果沒有足夠的「聽」、沒有那些聽來的廣大語匯基礎,我們能期待孩子「說」出些什麼呢?

不過,我也不用高興得太早,事隔三年,我把女兒叫到跟前:「大乖,你記不記得?《外婆萬歲》裡面有句話:『今天我和時鐘上所有的數字加起來一樣老了。』你知不知道英文怎麼說?」她想了三秒鐘,「不知道。」答得果斷而直接,然後一溜煙跑了。

對於這樣的結果,我一點也不意外。別說是三年,三個月不接觸可能就忘了。這也是父母送孩子上全美語或雙語幼稚園,應該要注意的盲點。但是,我不會因為孩子會忘記就不教他。因為我知道,運用故事書給孩子英文聽力的方法,絕不會馬上看到成果,甚至會讓一些心急的父母覺得永遠也看不到成果。然而父母對孩子、對自己的信心,就是孩子勇敢面對人生的堅強後盾。

別忘了,我們給孩子的不是只有英文,還有那滋潤心靈的一個又一個故事。

讀、寫的技巧,就交給學校來負責

至於英文的「讀、寫」呢?我將這些工作視為「學校的事」。其實,在我的教育字典裡,學校的事,就是孩子自己的事。和學校學習有關的事,孩子必須自己扛起責任完成;除非孩子發出求救信號,不然,我盡量不插手。

所以,學校可以教孩子讀和寫的方法,我不干涉、甚至不參與;做媽媽的我,只要確定那不是填鴨式的教育方式就好。可是,父母們別忽略了一個重要觀念:學校可以教孩子讀字、寫字的方法和技巧,卻無法保證能給孩子對書本的熱忱和興趣。

我雖然不插手學校的功課,但是媽媽念故事書給孩子聽的這項工作,卻從未間斷過。因為我知道,這項工作是維繫孩子與書本之間感情的最簡單方法,也是幫孩子建立起一生閱讀興趣,最直接而有影響力的根基。

只念故事書,就能讓孩子聽懂英文?

孩子有著神奇的語言本能
《語言本能》(The Language Instinct;商周出版)這本書,是由認知神經科學權威史迪芬.平克(Steven Pinker)所著,在書中他以一般人也能懂的寫作手法,闡述人類語言進化的奧秘。


「語言的學習是我們大腦中預先設定的一個特別控制。語言是孩子自然發展出來的一項複雜技能,沒有刻意的教導、不是因特意的學習而來的。……『本能』這個名詞,它意含著人之所以知道如何使用語言,就好像蜘蛛知道如何結網一樣。蜘蛛的結網不是哪個天才蜘蛛發明的,也跟它所受的教育無關。蜘蛛會結網是因為蜘蛛有個腦,它的腦給予它結網的衝動與完成的能力。」

「從科學家的角度來看,語言的複雜性是我們天生能力的一部分,不是父母教導我們,更不是學校教育出來的。……一個學前兒童的內隱的文法知識,比最厚的電腦操作手冊或最好的電腦語言系統還要高水準。」

幫孩子念了八年的英文故事書之後,我才看到洪蘭教授翻譯的這本書。它或許為我、也為正在懷疑的父母們解答了這項困惑-只靠念英文故事書,就能讓孩子聽懂英文嗎?

現在回頭想想,連我自己都覺得不可思議,但是事實擺在眼前:在家中沒有一個人是說英文的情況下,光靠念英文故事書,就讓我的兩個孩子聽懂了英文。

「嬰兒是頂尖的語音學家。」這是作者提出的論點,他舉了一個有趣的實驗為例:實驗者在一個月大嬰兒的橡皮奶頭中放了一個開關,並把這個開關連到錄音機上,當嬰兒一吸吮時,錄音機就開動,放出 ba ba ba 的聲音,當嬰兒感到厭倦時,吸吮頻率就降低了;然而當錄音帶的聲音換成 pa pa pa 時,嬰兒又開始有力地吸吮起來,想聽到更多的音節。

五百多頁的這本書,不是我幫孩子一路念英文故事書的理論憑藉,卻給了我一種相知相惜的溫暖感覺。我憑藉的,只有對自己和孩子的信心。

而您呢?除了我一路走來的事實之外,現在還多了語言學家的背書呢。孩子的耳朵是上帝造物的神奇展現,只要從耳朵聽進去的東西,將化為語言訊息停留在腦袋裡;只要聽得夠多,就會自然習得一種語言。

快跑!不要用走的!快去找些英文故事書來念給孩子聽吧!




補習班是不可避免的路?

是的,對很多家庭而言是如此;是的,在現今的英文教育體制下是如此。不然,即使現今的英文教育已向下延伸至小學,但光靠學校的義務教育,孩子小學畢業時就能具備基本的英文聽說能力嗎?

即使我的孩子靠著我念故事書的力量,有了「聽」英文的能力,但語文學習不可中斷,所以接下來的讀、寫呢?在孩子讀小學一、二年級這兩年,我還是送他們上了英文補習班。不然,讀字、認字也要媽媽自己教嗎?我從來沒有想過要這樣做。不是因為沒能力、沒時間,而是我喜歡做媽媽,不喜歡當老師。

念故事書給孩子聽,可以是沒有壓力、沒有進度的,孩子和父母都可以處在一種放鬆的情緒狀態中,那是一種享受。至於教讀字、寫字呢?這是一種技巧性的工作,什麼字母要配什麼發音、什麼情況要用什麼時態……老實說,我對這樣的工作沒興趣。既然有專業的人在教,我當然假手他人。

然而,即使是補習英文這件事,也有幾個重點和方向要考量:

補習班的聽說讀寫課程如何分配比例?
如果「聽說讀寫」是一趟旅程,孩子年紀愈小時,愈應該在旅程的前段多做停留,不要時間未到,就急著要把孩子趕向後段的道路。而這個時間點的標準是什麼呢?就是當孩子有一天必須面對升學考試、面對這個逃避不了的大環境,只有選擇正面迎戰的時候。到時用功地讀、拚命地寫、學好考高分的技巧,是無可避免的一條路。課業的好壞只能靠孩子自己成就,父母是幫不了忙的。

到底該花多少時間補習英文?
當然是愈少愈好。但是補太少又怕比不上別人,怎麼辦?當我的孩子已經把念英文故事書當成生活娛樂的一部分,我就停了他們的英文補習。英文故事書可以一本接著一本看的孩子;章節故事也讀得津津有味的孩子,還需要補英文嗎?

當然,這不是一蹴可及的事,能把英文故事書當興趣來看,想必之前紮下的基礎相當厚實。那到底是什麼樣的基礎呢?補習基礎?當然不是。補習班可以教孩子讀字的技巧,但孩子喜歡閱讀的興趣,不是靠補習可以建立起來的。

該學的英文,故事書上都有

語匯基礎,可以在潛移默化中聽進腦海裡
孩子小學二年級之後,當英文故事書之於孩子,就像報紙之於大人時,我就不再讓孩子去英文補習班了,取而代之的是一週一小時的外籍英文家教。一小時當然不夠用,練練說話、保持口語能力,是唯一的目的。

至於拼字、句型、文法、時態……怎麼辦?故事書上都有,多看英文書,自然而然就會習得十之八九。剛移民香港沒多久,十歲女兒不懂廣東話,讀的是說英文的國際學校,一天,她把不會寫的英文功課拿來問我:「媽媽,這幾題我不會,你幫我看一下。」只看了一眼,我就嚇得差點把她的作業摔落在地上。

「這些是你自己寫的嗎?為什麼『不會的』這麼少?」二十幾個英文介係詞,whatever、whenever、if、till、until、unless……,要孩子一一填進句型的空格中。哇!這不是我大學聯考都還要想半天的東西嗎?「孩子,你從來沒上過所謂的文法課,怎麼會寫呢?」

我當下對女兒佩服得五體投地,女兒一定覺得她這個媽媽怪怪的,孩子功課不會寫,還高興得不得了。後來,即使她一時不會的題目,我再對著她念一兩遍,她似乎也就知道答案了。這是為什麼呢?我猜想,聽了大量英文故事的孩子,其?雲獄y匯基礎都已潛移默化地進入腦海中,拿不掉、偷不走。只要哪天需要讀寫時、需要應付考試時,就可以像電腦開機似地,輕易將它們從腦袋裡叫出來。這就是面對考試時,事半功倍的利器。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