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1月 06, 2009

不要做"剪蛹的人"

曾經有一種說法:有一個人無意中找到一個蝴蝶蛹。
幾天後,他留意到蛹出現了一個小孔,他就停下來觀察它。
過了幾個小時,他見到裡面的蝴蝶用它細小的身體掙扎從小孔出來。
看來很久也沒有一些進度,小蝴蝶好像盡了最大努力也沒有辦法出來。
這個人於是決定幫它一把,找來一雙剪刀將蛹的儘頭剪開。
蝴蝶這樣就很容易出來。
但是這蝴蝶的形態有一點特別,它的身體肥腫,翅膀又細又弱。
這人繼續觀察…蝴蝶…
因為他相信翅膀會漸漸變大;而它的身體會越來越小。
這沒有發生。
小蝴蝶餘生只是托著肥腫的大身體和細弱的翅膀,在地上爬著走。
它永遠也不會飛行。
這個善良的人;
不了解蝴蝶必需用它細小的身體掙扎從小孔出來,它必需經過這個過程,
蝴蝶才可以將身體裡的體液壓進它的翅膀裡。
大自然…在此…有一個很奇妙的設計,就是蝴蝶從蛹中…〝掙扎出來〞;
是為著〝預備〞它將來飛行需要的裝備。
生命裡面的〝掙扎〞是我們必需有的。
如果老天允許我們順利地過一生,我們也許就此不會變得堅強。
也不會…成長。
所以當你碰到有逼迫或苦難,記得有人正為你禱告,
最後你也會明白真理在你身上的計劃。

在教養孩子時,
要小心喔,我們很容易就成為那〝剪蛹的人〞

多多鼓勵他人

對孩子的每一點成長,都以驚喜的心給孩子最快樂的讚美時,師生之間都會露出燦爛的微笑,這是給孩子成長最大的動力。

有一次上國語課,我鼓勵學生們發表,當短文中描述大象的特徵說:「你的腿那麼粗,是不是偷了廟裡的柱子?你的鼻子那麼長,是不是偷了消防隊的水管?你的耳朵那麼大,是不是偷了鐵扇公主的芭蕉扇?」

我問孩子:「大象除了這些特徵外,哪一部分沒有描述到?」

孩子們爭著舉手說:「眼睛和牙齒。」我讚美他們真棒,真像天才博士一樣。孩子們一高興,就真的像博士。

我問孩子:「我們要如何照樣造句?」

有位孩子立刻舉手說:「你的牙齒這麼長,是不是偷了展昭的寶劍。」

又有一位孩子說:「你的眼睛這麼亮,是不是偷了神槍手的子彈。」

這兩位孩子一說完,真的讓我起雞皮疙瘩,才一年級的學生呢!他們想得真好,我讓全班同學給他們最棒的「愛的super,耶!」後來到積穗國中教證嚴法師靜思語時,我鼓勵親子起來發表,一般孩子到國中後都比較彆扭,請他起來說話都不太主動,點名請他說也不太肯出來,我就跑下去幽默的對他說:「你不講怎麼行,下一屆的行政院長就要輪你當了,你先要學會如何做政見發表,現在我是給你機會練習喔!」

在重賞之下,及家長半推我半拉之下,孩子終於出來發表了。後來再請一位男生起來說時,也不太願意出來,我笑著問:「你姓啥?姓江啊!姓江的想競選總統,也要像柯林頓一樣,到處去演講,來!來!我們先練習!」結果這位江總統也出來了。

同樣一句讚美的話,我們熱誠一點來說,會像真的一樣,讓人如醉如癡,也許你不經意的一句話,會讓一個人一生中難忘,甚至是他成功的基因,我們何嘗不也是受到讚美、被鼓勵而更想往前走嗎?因此,我們不要吝惜給孩子這些不用本錢的最美的讚美。

我們給孩子鼓勵,在聯絡簿上蓋哭臉和笑臉表達訊息,讓人心裡感受完全不同,如果不好就蓋哭臉,家長天天看到哭臉就難過,他會不快樂的不相信他的孩子有何不對,而把問題鎖住。如果蓋笑臉,好的多蓋一點笑臉,不好的少蓋一點笑臉,家長會快樂的相信,並且會存著希望來改變問題,這是我一點小小的經驗和大家分享,大家不妨試試看。

我們每天從心底綻放出燦爛的微笑,讓別人也感染到快樂,這也是功德一件。相由心生,雖然你長得不怎麼樣,但在你燦爛的微笑中,只賸下朦朧的美,這是不容置疑的,這也是修練柔和聲色的基本功夫,來!大家一起笑一個耶!

也許你不經意的一句話,會讓一個人一生中難忘,甚至是他成功的基因,我們何嘗不也是受到讚美、被鼓勵而更想往前走嗎?

星期五, 1月 02, 2009

一位丹麥父親的「責任教育」

一位丹麥父親的「責任教育」

老勞特是這裡魚市場的大戶,有個 1.9米 多高的兒子,很懂事而且聽話,除了上學外,課餘的時間幾乎都在幫助父母勞動。
老勞特一向是個樂呵呵很和藹的人,只是那次是個例外。
我親眼看到老勞特把小勞特拽上汽車,臉色鐵青。我急忙上前探問究竟。
老勞特黑著臉告訴我,今天下午勞特在商店裡,把一個塑料塞子鬆動的次品保溫箱賣給了一個漁民,

這個箱子是他拿出來準備退貨的,勞特不知道。
我笑著要老勞特消消氣:「在我們中國,有句話叫不知者不罪。」
老勞特說:「我是沒有告訴他。可是他作為店員應該在賣出箱子的時候替顧客檢查清楚。

現在,他需要跟我一起去彌補別人的損失。」
很不巧,那個漁民范德薩當天不在。
事情果如所料。老勞特在一天後,在魚市場找到了那個漁民,滿滿一箱子的魚都變了質,

散發出一股子腥臭的味道。老勞特把正在上課的兒子叫了回來。
當著大家的面,老勞特要勞特把那箱變質的魚放到自己的秤上,稱了一下,然後拿出計算器來,

按照當天那種魚的價格,算出了漁民的損失,大概在1000歐元左右。
他拿著計算器給自己的兒子看,然後說:「你看到了,這是你的錯誤造成的損失。

要知道,自己的錯誤要自己來承擔。我已經幫你在學校請了一個月的假,

你這一個月應該為范德薩勞動,到你賠償夠他的損失為止。」
相當不錯的一個警愓故事。有時人往往因一時的疏忽而導置嚴重的損失,

這位父親的做法,相信能為他的店面帶來相當正面的廣告宣傳,讓客戶更加安心在他的店面消費,

而那孩子更能從中學習到,因為自己的一時疏忽而導至後面一連串的問題與損失,

使他將來做任何事時都將更加小心謹慎,奠定他日後成功的基礎。

掌握服務商機關鍵第一步,洞察需求創新服務王道

掌握服務商機關鍵第一步,洞察需求創新服務王道

從需求中找出商機,正是創新事業的成功之道。工研院成立服科中心,由服務產業價值鏈中,發掘並觸動具有原創性、科技性、長期性的服務事業。善用使用者洞察 (User Insight)是他們掌握服務商機的關鍵第一步,並設計出獲利的商業模式,在可預見的未來,引領國內服務業開創出康莊大道。


把iPod拆解開來,可以找到451種零組件,而其製造則多數委由台灣廠商進行代工,包括:華碩、英業達以及鴻海,都是蘋果重要合作夥伴,但是代工廠辛勤勞動的成果,並沒有為自己創造多少利潤,真正獲利的企業是iPod的創造者:蘋果(APPLE)。

根據2007年6月28日《紐約時報》報導,iPod是由散布全球多個國家的十幾家公司所共同分工製造而成,參與生產的每家公司都各別做出不同大小的貢獻,以零售價299美元30GB款式的iPod為例,每銷售一台,蘋果電腦可以分得80美元,組裝這台機器的中國大陸勞工,卻只能分到總價值的1%。

蘋果能夠囊括大多數的利潤,在於他們設計出全新的產品概念及商業模式,從外到�剖析iPod的成功之道,可以發現iPod簡約充滿時尚感的設計,自然引發眾人的注目,內部則採用被其他廠商放棄的1.8英寸硬碟,使得iPod在較小的空間實現超強的記憶容量。更深層地分析,表面上iPod是硬體,實際上它是個複合體,有效整合iTunes編輯軟體以及線上音樂零售服務,因此,能夠實現難以複製的消費者體驗。

新型態的科技化服務業

很明顯地中低階製造能力的價值正在快速地滑落,因為產品的真正價值不再是其內含的零組件,更不是組裝零組件的能力,目前最具附加價值的是產品、服務交織成構思與設計,展望未來,過度迷戀於技術的廠商是相當危險。未來在那裡呢?大家都在問,引領台灣產業前瞻發展方向的工研院指出一條康莊大道:朝向服務發展準能帶來新商機。

工研院於2006年元月1日成立服務業科技應用中心(以下簡稱服科中心),目標在由產業價值鏈中發掘創意價值,觸動並開創具有原創性、科技性、長期性的服務事業,最終則希望形成新的服務產業鏈,以及服務產業聚落,化身為服務革命的領航者。

為了讓服務革命能夠順利推動,工研院特地找來具有產業及國際經驗的實務大將來領導服科中心,現任主任李克勤曾任荷商飛利浦公司(Philips)行銷副總裁,在業界累積超過25年國際市場行銷與管理、新商業模式開創以及新市場開拓的經驗。李克勤於飛利浦任職期間,創造出戰績的輝煌,包括:開創第一代LCD 電視上市與行銷以及及執行DVD藍光跨國合作計畫,都交出了漂亮的成績單。

隨著經濟的發展,基本上服務業占GDP的比重會逐步攀升,目前國內服務業GDP的比重已經達73%以上,代表台灣開始由製造型經濟轉變為服務型經濟,此外,由於國際競爭的激烈化,廠商彼此間的分工也相形綿密,其結果造就出新的服務商機,近年來印度服務外包產業的快速發展,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誕生的。所謂的商機指的不是傳統服務業的規模愈來愈大,不是消費者存在銀行的錢更多,不是病患花在醫院的醫療費用增加,而是要設法促進國內服務業朝向科技化發展,同時培養出新型態的科技化服務業,未來隨著工研院服科中心的設立,國內科技化服務業將注入新的創新研發能量。

服務創新從使用者洞察開始

經濟活動的轉向帶來新機會,然而在產業成功關鍵要件發生變化之際,廠商如果未能及時進行轉型,只能繼續陷在賺辛苦錢的惡魔循環中,想要進行創新將是難上加難。

對於創新商業模式有深厚經驗的李克勤表示:「成本與品質不是未來成敗的決定因素,因為個人需求已經從產品轉向體驗及服務,單純從事製造想要保住利潤愈來愈困難,當台灣廠商的毛利率持續下探小數點2位數及小數點3位數的時候,大陸廠商甚至可以看到小數點4位數。」

不斷地在價格上相互較量並不是究竟之道,殺價競爭為企業帶來的只是更多的痛苦,企業不能再將眼光完全放在產品及技術,而是要將公司的定位及方向重新聚焦於顧客體驗及解決方案上,這項建議不是要我們放棄產品,關鍵是要設法讓產品與服務共存,產生相輔相成的綜合效果,否則想要擺脫紅海競爭的泥淖真的超困難。

星巴克(Starbucks)如果是產品公司,他們會想盡辦法做出最好喝的咖啡,然而星巴克的創辦人霍華.舒茲(Howard Schultz)卻另闢蹊徑,改以服務創新的新型態來銷售咖啡,他們賣的是創造消費者當天美好的時光,以及令人擁有歸屬感的第三生活空間,否則單賣咖啡不可能收5到7塊美金一杯的,服務創新讓現代人寂寞的心靈獲得了撫慰,同時也實現霍華.舒茲的夢想國度。

或許有人會辯稱星巴克的商業模式其實屬於服務業,對於以製造及科技業見長的台灣企業而言並不見得合適,其實這是一種迷思,李克勤認為不管是製造業或服務業,服務都是必然存在的,而服科中心的任務就在於協助各行各業創造服務商機。

User Insight擺脫產品魔咒

製造業的服務創新活動有其必要性,全球知名企業奇異公司(GE)早於1994年開始就著手製造業服務化的工作,從建造引擎的公司,轉型成為提供飛行時間及解決方案的公司,因為他們的客戶航空公司,並不關切引擎是如何製造出來,同時也不想要成為引擎的專家,確保安全且持續的飛行時數,才是他們心中期盼的解決方案,而引擎是產品不是解決方案。

半導體產業龍頭台積電無獨有偶地也於1994年,將公司的核心競爭力定位為服務,致力於從製造導向轉變為以服務為導向的晶圓代工廠,並且將其營運模式轉為以客戶需求為重點,在不斷開創出新型態的解決方案下,台積電得以擺脫競爭者的價格競爭。最近台積電更鎖定後段封裝製程,宣布跨足65、45奈米的SiP服務(System in Package),此一事業版圖的擴張動作,不但震撼封測業者最敏感的神經,同時正式揭開台積電橫跨前端設計與後段封裝測試的服務模式,新的做法讓IC設計客戶只要專注於高階設計,有關底層設計、製程技術及元件產出只要全權交給台積電來處理既可。

迎向服務商機雖然勢在必行,然而對於傳統以技術掛帥為前提的台灣企業來說,擁有技術是最值錢的,提到經營商機率先映入主管腦海的總是產品,針對台灣企業常見的繆誤思維模式,李克勤直指核心地表示:「台灣企業第一個想到的通常是產品,其實正確的順序應該是使用者是誰?使用者在那裡?他們的需求為何?解決方案是什麼?競爭對手是誰?最後才來思考產品。」

使用者洞察(User Insight)是掌握服務商機的關鍵第一步,有助於了解目標顧客的需求、生活風格及行為模式,企業必須以此為基礎,才能設計出可以獲利的商業模式,同時應該藉由現有及新科技的整合運用,來實現規劃中的新創服務業,服科中心所提出的服務創新發展模式,大體勾勒出探索服務商機可茲遵循的方法與步驟。

服務創新發展模式

從需求中找出商機,正是創新事業的成功王道。如何掌握目標顧客的想法與行為呢?服科中心採取的並非傳統的問卷調查,他們的做法是直接與顧客進行互動。

為因應台灣高齡化社會的趨勢,服科中心於去年7月,著手進行銀髮族服務創新的市場調查,當時專案團隊開始進行問卷設計,但當問卷交到李克勤手裡,卻被丟在一旁,他表示:「別管問卷,從現在開始,你們的工作就是去找老人聊天。」

對於李克勤這個別出心裁的要求,眾人感到有些不知所措,但還是努力地的到公園裡去找老人聊天,剛開始大家的挫折感都很深,因為調查小組很容易被老人家誤以為是金光黨,服科中心需求洞察與群策行銷組組長解麗文表示:「那時候我們只好到處請教專家、找書來看,跟著長期照護協會的理事台大教授胡名霞做訪談,並且和小組成員一起討論怎麼卸下老人家的心防,讓他們願意分享自己的生活心情和需求期待。」

開創銀髮族數位生活

這個社會原本就存在著許多與銀髮族相關的產品及服務,然而卻很少有人願意用心深入了解老年人家的心聲,找出他們的獨特需求,設計出有助於提升老人生活品質的產品及服務,在忽視目標顧客族群的做法與情況下,使得市場上許多產品和銀髮族的期望產生嚴重的脫節。

服科中心此次進行銀髮族服務創新市場調查,總計走訪全省21個縣市,完成2百多個深度訪談的個案,不但有助於企業對銀髮族群的了解,對於未來有效連結科技研發與市場需求將有相當大的助益。

傳統上,社會大眾的想法是老人家退休後不是無所事事,就是含貽弄孫,李克勤的看法與眾不同,他說:「銀髮族不應該叫做銀髮族,未來的老人世代是充滿活力的世代,是既不退也不休的世代,所以真正的商機不是照顧他們,而是改善他們的生活品質,未來的退休族群,還是經濟動力的一部分,他們不是消耗者,依舊是生產者。」

針對這群比較積極有活力,關心自己生活品質與健康的銀髮族,服科中心將以提供符合他們需求的資訊平台作為初步的產品構想方向。上年紀的老人雖然有老花眼、心血管疾病等生理上無法克服的退化現象,但是他們並不覺得自己老,對他們而言,退休是新的開始,只是原先符合他們年輕時候使用的產品可能已經不再適用了,像網路可能就是不錯的研究對象,因為現在大家耳熟能詳的知名入口網站,大都是由年輕人設計給年輕人用的網站,銀髮族在使用上會面臨障礙,而其內容可能也無法滿足他們獨特的需求,老人家的數位生活並未獲得應有的重視,這個族群需要何種網站的商機值得進行探索。

了解使用者是服務最重要的一步,也是企業形塑商業模式的基礎,不過服務設計有實務上的困難點,就是不容易運用原型來測試可能的風險,這是大部分服務業進行服務設計時的「痛」。

改寫遊戲規則全面突破

美國銀行(Bank of American)有感於過去進行金融服務創新的缺乏系統化,為公司帶來相當高的經營風險,因此在導入新的服務創意時,會先行選擇幾家分行作為「創新實驗室」,讓顧客與這些分行進行實際的交易,研發小組則精確地記錄和測量實驗結果,如果證實新做法能夠大幅提高顧客滿意度,他們就會將新的服務流程及技術推廣到所有分行,美國銀行的創新實驗體系有效地提升服務創新的成功機率,進而促進該公司營業利潤的快速增長。

擁抱服務商機是對的,但是以中小企業居多的台灣而言,很多市場是不可以亂打的,所以大規模的全面性會戰要盡量避免,最好聚焦於特定的使用者,因為使用者洞察是一個流血流汗的過程,如果市場定位太過廣泛,想要談使用者洞察是相當困難的,台灣企業比較適合打游擊戰,在特定的位置上尋求利基點。

知所取捨則近道矣,台灣企業通常帶有工程師的思考慣性,很容易從產品出發,大家雖然了解市場,卻不知道如何進行取捨,所以在決定自己的定位之前,企業最好先問問自己,誰是你的使用者?什麼是你的強處?然後在使用者需求及本身強處的連結點上找到切入位置。

服科中心的誕生正好彌補台灣在服務創新的缺口,對於具有發展潛力但風險較高的商機,可以扮演前瞻性的引導角色,除了銀髮族市場的商機之外,服科中心現階段的業務方向還包括:個人健康生活、全溫層物流、亞熱帶健康建築、推動群聚型中小企業科技應用服務等。「在全球市場上台灣企業並不屬於領先群,想要走向國際,最好另行定義遊戲規則,設法在別人的市場上,運用自己的遊戲規則。」李克勤再次苦口婆心地強調。

Sensss好,勝過學歷好

Sensss好,勝過學歷好

去年奪下「年度風雲廣告代理商」的李奧貝納,總經理黃國燦正是衝出亮眼成績的幕後功臣之一。大學聯考數學只考8分,沒有傲人學歷,他憑著舉一反三的反應力,綻放出比廣告系畢業生更耀眼的光芒。


「唯一將幸福列為標準配備」這句汽車廣告詞,你一定不陌生。不過恐怕很少人知道這個廣告創意來自一個中文系畢業生。

在競爭激烈的廣告界,只有中國文化大學中文系文學組學歷的黃國燦憑什麼能夠脫穎而出,表現甚至比廣告科班生還優秀?

答案很出人意料。他憑的竟是一般人認為「沒啥用處」的文學和歷史知識。

關鍵面試:歷史出頭天!

黃國燦談起當年進入華商廣告的一場關鍵面試,200人應考,只錄取8人。

當時3位主考官都是廣告界大名鼎鼎的人物,包括譚福民、凌來誠和劉啟昌。譚福民沒有問他任何廣告專業知識,反而要他談談:「孫子兵法和諸葛兵法有何不同?」

從小就喜歡讀歷史的黃國燦,信手拈來、旁徵博引,甚至用武俠小說「東邪西毒、南帝北丐、中神通」來比喻兩者一脈相承的道理。

這場精采的答辯,為他贏得與當時華商廣告副總經理、也是後來奧美廣告創辦人陳信雄最後面試的機會。當時陳信雄對他說:「少年耶,我看你不錯哦!那你的人生理念為何?」

「自信不自傲、出色不礙眼、平凡不平庸。」10分鐘的面試,他侃侃而談了1小時,當年連copywriter都不懂的黃國燦,就這樣跨進廣告業,一待20年。

「我念中文,但我有自信不管什麼領域,只要讓我進去,我就能找到出人頭地的方法,」他不服輸的說。

現任南桃園有線電視總經理潘煦邦,和黃國燦從6歲開始就是同班同學,也是40年的莫逆之交,就連現在都是住對門的鄰居。

同是中文系畢業的兩人都不想平平凡凡當老師,潘煦邦回想起剛出社會找工作的情景,直說「真的很坎坷。」

他笑說:「他(黃國燦)的第一份工作是在沖印店賣軟片,我是開著小貨車送金庸全集!」

活著,就要有品味

黃國燦在廣告界闖出名號的另一重要因素,在於「品味」和「態度」。他主張,「人要懂得過生活,不是活日子。對人、對事有一套自己獨特的看法和生活哲學,就是taste(品味)。」

一台7、80萬買的二手積架車,一開10多年,「我就是喜歡那個舊車的樣子,這就是對待車子的看法、態度,不是錢的問題。」

過去自己開公司時,因為希望客戶看到他第一眼就有印象,所以他開始穿得跟別人不一樣,如今不打領帶、一身素袍成了黃國燦的「標準配備」。

建立出個人風格,「有沒有『型』」連帶變成他用人、看人的標準之一。「『士之特立獨行,皆豪傑之士』,做廣告創意就要有個樣子,連個樣子都沒有,就到別的地方去吧!」

尋找自己的核心能力

正是因為找到自己擅長的20%,擁有「舉一反三」這種超越文憑的大能力,對於哲學思想、文學論述任何「有感覺的東西」,都能快速轉化成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大學聯考數學只考8分的黃國燦,從未放棄過自己。

「國三的兒子,我也教他從小就要用這種態度看事情。不要搹P學的成績,要看他擅長什麼,看他的特質是什麼。」

他提醒年輕朋友,不要「太執著於自己所學的那一塊,凡事沒有經過咀嚼,食古不化反而會讓自己變成專業但白目的人。」

第一高收入廣告商
李奧貝納總經理黃國燦
我念中文,但我有自信不管什麼領域,只要讓我進去,我就能找到出人頭地的方法。

哈佛才女楊元寧,20歲的慈悲

哈佛才女楊元寧,20歲的慈悲

比爾•蓋茲的母親曾經撐著羸弱病體,在他的婚禮派對中,公開敦促他︰「得天獨厚的人呀!你背負了比常人更沉重的使命。」


楊元寧也是如此。外人眼中,她出身豪門,是王永慶的外孫女,她的父親楊定一則是長庚生技董事長,從小就是天才兒童,13歲以全巴西最高分考上醫學院,21歲就拿到紐約洛克斐勒大學生化博士及康乃爾醫學院醫學 雙 博士。


楊元寧16歲就出版了7本發人省思的童書,17歲為「紐約時尚週」走秀,18歲進入哈佛大學就讀,修習生物學與東方哲學雙學位,並在大學二年級就修完哲學系的應修學分。


※特殊教育,感悟哲思人生


她的成績除了來自聰穎的天賦,更重要的是楊定一特殊的訓練──朗誦古典文獻。身為科學家與醫師,楊定一在研究兒童腦波時發現,朗誦古文時,兒童腦波的狀態與靜坐時一樣,腦波彼此平行如一道巨大的雷射光波,不僅代表著深層的紓解與冥想,更是讓大腦發揮創意的必要條件。


至於為什麼要挑選古代聖哲的著作?他認為這是讓孩子們直接與大師對話,他更要求帶領朗誦的大人不要解釋字義,他相信孩子們有足夠的智慧了解,而這些經文也不至於因為大人的解釋而扭曲原意。


從6歲起,楊定一就帶著她與兩個弟弟讀經書,從孔子、老子到佛家思想,楊元寧笑笑說:「小時候這樣讀古文只是好玩,但那些文字好像有生命,不同時候會跑出來產生新的意義。」


在這麼多經書中,最讓楊元寧有所感悟的,則是《六祖壇經》,經書所言︰「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對她影響深遠。9歲時,她與父親參加5日禪修,在第5天打坐要結束時,楊元寧忍不住嚎啕大哭,楊定一緊張地以為5日禪坐讓孩子身體不適,沒想到楊元寧卻哭著說︰「原來人生是一場空。」


16歲那年,楊元寧出版了7本童書,《大地醫生》《不再恐懼》《活在沉靜中︰讚頌大地》《整體療法》《記得快樂》《大笑老人》《業力︰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等。小男孩吉多因為透過與爺爺對話,體會了生命的意義。書中處處充滿佛家哲思,她坦言書中寫的道理,都是給大人看的,而智慧爺爺則是父親楊定一的化身。


她甚至談到連成年人都講不清的「業力」,在《業力︰一分耕耘一分收穫》中說,人生的一切都是將石頭丟在水中,激起陣陣漣漪,引發善惡因果,更說︰「我們的靈魂或是精神,不論我們叫它什麼,也是一樣的。即使拋去了這個肉體,我們的靈魂還是永存。真相是,我們原本就是美麗的靈魂。暫居在這皮骨袋裡。內在是無限地光明,永遠不滅地閃耀著。」


※傳承門風,成為他人天使


出身豪門,對楊元寧最大的意義,不是揮霍不盡的金錢,而是最好的教育環境,以及好家庭的「家風」──盡力、勤儉、助人。


從小,家族裡的長輩就身體力行︰「無論碰到多大的困難,一旦立定目標,就要盡全力。」問楊元寧:「你人生遇過最大的困難是什麼?」她認真地想了想,回答:「沒有,我一定盡力完成。」


她承認自己有完美傾向,常常連楊定一都拜託她放輕鬆。申請大學時,她比別人早兩個月寄出所有的申請表格;老師建議她不要超過6所大學,她卻一口氣申請了 12所,而且每一份表格都費盡心思,強烈表達她渴望入學的欲望。最後她被哈佛大學以提前申請的方式准許入學,在哈佛所有的入學方式中,是最困難的。當她獲准入學後,輕輕鬆鬆放假,別的同學們還在拖延著,直到最後一刻才拚命。


勤儉,自然是這個家族最為人所知的門風。 王永慶 先生總是一條毛巾用到破。楊定一在餐桌上也有規矩,他不准孩子們有剩菜,他說︰「吃飽,不是理所當然,非洲有幾百萬人都在挨餓。」


楊元寧也不像一般富家千金愛奢華,她很少買衣服,特別是學期中,寧願把時間拿來念書,也不花錢血拚;好不容易可以買衣服,總是平價實穿得體就好,一件衣服穿個4、5年很平常。


助人,則是楊定一從小教育楊元寧時,最重要的觀念。楊定一在巴西見過太多窮人,知道他們的苦以及自己的富足,所以他從小告誡楊元寧︰「妳很幸運出生在這樣的家庭,更應該幫助人。」


楊元寧的心比父親期望的還要柔軟。從小只要有同學生病請假,楊元寧除了打電話關心,還會幫同學準備好缺漏的功課。曾經有個猶太媽媽握著楊定一的手說︰「楊元寧真是個小天使。」


從賓格利高中(The Pingry School)畢業時,楊元寧除了在學業上獲得無數獎項,最讓她驕傲的,則是「羅斯奈爾獎」(Russ Neil Award),由全校250位同年級學生選出得獎者;另外最高榮譽的「勞丹帝獎」(Magistri Laudandi Award),得獎評語則是:「其他獎項或可表揚『最可能締造成就者』,但該生乃因『最能夠幫助眾人締造成就』而獲頒此獎」。


※台上綻放,要求完美表現


進入哈佛後,楊元寧幾乎投注所有心力在智識的追求,夜夜苦讀,兩三天就讀完一百多頁黑格爾的哲學思想或者生物學理論。念書累了,她就去湖邊跑步,睡前爽快地做上百個仰臥起坐當遊戲。


她永遠提前把老師交付的功課做完,兩年來科科得A。楊定一勸她放輕鬆,甚至開玩笑︰「只要妳有一科得B,我就請妳吃飯!」直到大學二年級結束,楊元寧都沒吃到爸爸這頓「拜託不要拚命」的晚餐。


但別以為楊元寧是個無趣的書呆子。17歲時,她在朋友慫恿下參加試鏡,成為平面模特兒,楊元寧總是從紐澤西開車進紐約參加一場又一場的面試,直接面對被挑選的殘酷,以及被選上後嚴苛的工作。第一次當模特兒,她是現場最小的菜鳥,做造型要忍受髮型師拉扯頭髮,拍照一站就是12小時。


她曾為美國《Vogue》雜誌拍照,在「紐約時裝週」走秀,上了哈佛大學後甚至擔任起模特兒指導。新手走秀難免膽怯,她上台前告訴自己︰「妳一定要相信自己是美麗的!」


不過她這個模特兒也很特別,拍照現場當大家都在閒聊,她卻帶上耳機,抱著書本苦讀。尤其接近大學申請前,有無數的先修科考試(Advanced Placement,簡稱AP),她一邊走秀一邊讀書,還得個全A。


楊元寧做模特兒,除了好玩,更重要的是去吃苦。別以為模特兒光鮮亮麗,每一次面試都要殘酷地被挑選、到了現場要毫不保留,勇敢地展現自己,更別提在冬天穿薄紗拍照的痛苦。楊元寧開玩笑說︰「我爸爸覺得吃點苦很好,所以很支持。」


※助人為本,願世人都得福


她若不是天才,怎麼會如此優秀?楊定一卻說︰「每個孩子都是天才,只要大人能夠放下。」楊定一從不限制孩子們的選擇,唯一在意的,是希望孩子放下「我」,他說:「如果把自我成就當成人生最重要的事情,到後來一定會失望。」


楊定一常說,人生最重要的是「願」,有了希望,自然會走向它。他在小小楊元寧心中種下「助人的願」,已長成一棵不斷努力向天空延伸的小樹,只求濃蔭庇人。有了奔向藍天的目標,自然不會迷失。


楊元寧在學校曾經為了幫助中國兔唇的孩子籌措經費,舉辦時尚走秀活動募款;參加不同的非營利性組織,為貧苦的人找希望。


楊定一在瓜地馬拉推動的「住屋計畫」,楊元寧更是重要幫手。那是一個為了當地貧民所興建的計畫,分別為「希望之村」與「光之城市」的計畫。「希望之村」建造了環保而美麗的房屋,每戶只要1萬1000美元,目的是讓中低收入戶的貧民能夠有屋可住;「光之城市」則是造鎮計畫,包含2000戶住家、商用建築、學校、醫院等。


回美國的楊元寧常想起那些貧窮景象,貧窮單親媽媽帶著孩子住破爛鐵皮屋,一出門就被男人毛手毛腳,每天還要坐兩個小時的巴士去工作,楊元寧就忍不住難過。於是,楊元寧在繁重的課業外,還主動提出要幫忙製作說明書,她打了幾十通國際電話,跟不同單位要來詳細資料,消化後寫成易懂的簡介,在瓜地馬拉總統面前簡報自己的夢想與實踐方法。


在新書《哈佛心體驗》最後她寫著:「我的夢想是,有一天,我能為世界各地無數的貧困人口提供更好的生活方式。成為志工企業家之後,我希望能幫助世上每一個人獲得平靜、和諧、均衡的生活。我希望在某一天,即使是孤兒與棄兒也有機會獲得良好的教育,並體驗世界的美好。」


為別人付出,回報是什麼?她笑著說:「看到被幫助的人開心,就是最棒的。」對楊元寧來說,哈佛大學,只是人生的起點:「我真要想趕快畢業,趕快去幫助人。」


電影《蜘蛛人》裡,影響蜘蛛人最深的一句話,是養育他成人的叔叔所說︰「Remember, with great power,comes great responsibility. (能力愈強,責任愈大。)」


楊元寧才20歲,讓人欣羨的天賦家世,滋養她,也考驗她。然而,最終能讓她閃閃發光的,不是出身豪門名校,也不是美貌與才華,而是慈悲心。


許多人期待著當楊元寧40、50歲,具備了深度的智識與人生智慧後,會做出一番什麼事業?無論如何,人生苦短,若世界因為有了她,而變得美好柔軟,就是眾人與她最大的福氣。

星期二, 12月 30, 2008

擺脫消極情緒的六條途徑

擺脫消極情緒的六條途徑

成功者控制自己的情緒,失敗者被自己的情緒所控制。所謂成功的人,就是心理障礙突破最多的人。情緒是指人們對環境中某個客觀事物的特種感觸所持的身心體驗。是一種對人生成功活動具有顯著影響的非智力潛能素質。美國密歇根大學心理學家南迪·內森的一項研究發現,一般人的一生平均有十分之三的時間處於情緒不佳的狀態,因此,人們常常需要與那些消極的情緒作鬥爭。

情緒變化往往會在我們的一些神經生理活動中表現出來。比如:當你聽到自己失去了一次本該到手的晉升機會時,你的大腦神經就會立刻刺激身體?生大量起興奮作用的"正腎上腺素",其結果是使你怒氣沖沖,坐臥不安,隨時準備找人評評理,或者"討個說法"。情緒控制,對人生有非常大的幫助和改變。一個人真的想有成就的話,就要有情緒調控的能力。要想有峰的成就,就要有?峰的情緒。峰的情緒就是情緒的最佳狀態,是一種積極向上的心態。

成功者控制自己的情緒,失敗者被自己的情緒所控制。
所謂成功的人,就是心理障礙突破最多的人,因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有各式各樣、大大小小的心理障礙。
 
1.把注意力放在美好的方面

世界上從來沒有過完美的公司,也沒有過完美的個人。關鍵是把人的注意力放在哪�,是去注意優點,還是注意缺點。調控注意力和控制攝像機的鏡頭是一樣的,完全可以選取你應該選取的內容。把注意力放在問題的不同方面,常常得出不同的結果,給人生不同的情緒。看問題的積極方面,可以得到?生樂觀的情緒;看問題的消極方面,就會?生悲觀的情緒。但相當多的人不由自主會選擇悲觀,所以必須學會控制自己的注意力以調控自己的情緒。

在人生的整個航程中,消極思維者一路上都暈船,無論眼前的境況如何,他們總是對將來感到失望。在消極思維者眼中,玻璃杯永遠不是半滿的,而是半空的。他們預期會得到人生中最糟糕的結果而且事實也確實如此。一個年輕的登山者,他有一個經驗豐富的向導伴隨著他在白雪覆蓋的高山上攀登。一天清晨,這位年輕的登山者突然被巨大的爆裂聲驚醒,他以是世界末日到了。這時,老練的向導告訴他:「你聽到的不過是冰塊在陽光下碎裂的聲音。這不是世界末日,而是新的一天的開始。」

2.學會積極地思考,轉換思維方式
我們到電腦上去搜索,敲進「成功」兩個字。會發現所有跟成功有關的話題、網站、網頁,全部地被搜索出來,可以看到全部與成功相關的內容。如果敲入"失敗" 兩個字,電腦就會搜索出全部的與失敗有關的網頁、網站、網址。人腦跟電腦是一樣的,就是可以搜索哪些是積極的,哪些是消極的。人的發問的方式跟敲鍵盤是一樣的,問了很好的問題,就會得到很好的答案。問很壞的問題,當然得到很壞的答案。

過去的思考品質,決定了現在的生活品質,未來的生活品質由現在的思考品質所決定,所以要提高思考品質,就要提高你發問的品質,讓自己的發問變得好起來,你就在鍵盤上敲出很好的內容。你就會搜索到所有積極的東西,對你有幫助的東西。

著名歌唱家帕瓦羅蒂30歲那年的初夏,他應邀來到法國的�昂參加一個演唱會。他提前一天趕到�昂,晚上就在歌劇院附近的一個小旅館住了下來。由於旅途勞累,為了不影響第二天的演出,帕瓦羅蒂便提早睡了。沒過多久,他就被隔壁房間傳來的嬰兒啼哭聲吵醒了。他原以為孩子哭幾聲就停止了,可沒想到,那孩子好像專和他作對似的,竟一直啼哭不止。帕瓦羅蒂用被子蒙住頭,可那哭聲仿佛是具有魔法的歌聲,頗具穿透力,不停地在他耳畔繞,這怎能不讓帕瓦羅蒂既著急又苦惱呢?就這樣大概足足折騰了半個多小時,他全無睡意,只好披著被子在地上踱步,心中一次次祈禱孩子的哭聲盡快停止。

可那孩子的哭聲根本沒有停止的意思,而且每一聲都跟第一聲一樣洪亮,無奈之下,帕瓦羅蒂索性把孩子的哭聲當作歌聲來欣賞了,漸漸地竟佩服起那孩子來,因為想到自己唱歌唱到一個小時,嗓子就沙啞了,而這孩子的聲音卻依然洪亮。

如此一想,帕瓦羅蒂立刻興奮起來,急忙回到床上,讓耳朵緊貼牆壁,細心地傾聽起來。他很快就有了不同尋常的發現:孩子的哭聲哭到快破的臨界點時,會把聲音拉回來,這聲音就不會破裂,這是孩子在用丹田發音而不是用喉嚨。帕瓦羅蒂也開始學著用丹田發音,試著唱到最高點,保持第一聲那樣洪亮,就這樣帕瓦羅蒂練了一個晚上。在第二天的演唱會上,他以飽滿洪亮的聲音征服了所有觀。

試想,如果當時帕瓦羅蒂一怒之下離開旅館,或去找孩子的父母抱怨一頓,那麼結果會是什麼樣子的呢?要是那樣的話,也許世界不會出現一位那樣優秀的"男高音 ",帕瓦羅蒂也許就不會有今天的輝煌,而他憑著對歌唱事業的執著和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在處於尷尬而又苦惱的境地時,沒有抱怨,而是轉換思維方式,積極地思考,從而讓他從孩子的啼哭聲中梳理出了演唱的真,把不利的困境變成了成功的機遇。

3.使情緒獲得適當表現或發泄的機會

情緒既然是人的生活的一個方面,就應當使之有適當的表現機會,喜、怒、哀、樂,各種情緒正常人都會有,所以不必也不能一概予以抑制,而應選擇適當的方式。比如你某個階段,遇到的挑戰,應付的壓力比較多。那你就可以稍微放鬆一下,叫做一張一馳,文武之道,可以稍微放鬆一下心情,舒展一下情緒,可以去看一看電影,可以去找個地方去喝一喝咖啡,也可以找一個非常快樂的人,跟他聊聊天,你就會得到鬆馳。或者通過運動、旅遊、傾訴等表現出來。

4.學會同自己進行良好的溝通

還有一個溝通叫自己同自己的溝通,這非常重要。一個人不管有多忙,每天一定要留出一點時間給自己獨處。這就是自己和自己溝通的一個時間。比如說讀書,它會激發、促成自己的溝通,那個時候,頭腦的狀態會變得更好。也可以去看一些好電影,當中也有很多滋養心靈的東西。也可以去花時間去靜靜地思考,這都是和自己進行很好自我溝通的一些方法。

當你的心靈豐富起來的時候,心靈也會?生極大的力量,你會感染到非常多的人。如果你處於心靈枯萎的時候,有再多的技巧,再多能力也是發揮不出來的,所以每個人為滋養心靈要同自己進行很好的溝通。

5.給自己重新定義

改變對事情的定義,把所有不想要的感覺放在過去,把所有想要的,對你成功有幫助的感覺放在現在。任何事情沒有定義,除非你給它下一個定義。每一個人對事情下的定義是不一樣的。如何掌控自己的情緒,幫助你的生活變得更好呢?那就要對事情下很好的定義。

有一個人老是埋怨自己:我這個人非常沒有耐心。別人就問了一個問題:你今天早晨刷牙了嗎?這個人嚇了一跳,他說當然我刷牙了,可是能有不刷牙就出來的人嗎?別人又問:你昨天刷牙了嗎?你前天呢?這個人就說,我都堅持10多年了。人家就說了,你可以把刷牙這瑣碎的事情,堅持這多久,說明很有耐心。實際生活中,大多數人對自己下錯了定義,我這�不好,我那�不好,我什麼什麼地方有問題。

我們應該描述自己的優點是什麼,不要對事情下錯定義,要把你就不想要的感覺完全放在過去。比如說,我過去不會溝通,那我現在正在學習溝通,那我將來就非常會溝通;你說我不會領導,我過去是不會領導,現在我在學習領導,我未來可以領導千軍萬馬;我不會演講,是過去不會演講,現在在學習演講,未來要成為演說家。

6.不要做鑽進瓶子�的章魚

一條章魚的體重可以達70磅。但是,如此大的家夥,身體卻非常柔軟,柔軟到幾乎可以將自己塞進任何想去的地方。章魚沒有脊椎,它們最喜歡做的事情,就是將自己的身體塞進海螺殼�躲起來,等到魚蝦遊近,就咬斷它們的頭部,注入毒液,使其麻痹而死,然後美餐一頓。對於海洋中的其他生物來說,它可以稱得上是最可怕的動物之一。

但是,人類卻有辦法制服它。漁民掌握了章魚的天性,他們將小瓶子用繩子串在一起沈入海底。章魚一看見小瓶子,都爭先恐後地往�鑽,不論瓶子有多麼小、多麼窄。結果,這些在海洋�無往不勝的章魚,成了瓶子�的囚徒,變成了漁民的獵物,變成人類餐桌上的美餐。是什麼囚禁了章魚?是瓶子嗎?不,瓶子放在海�,瓶子不會走路,更不會去主動捕捉。囚禁了章魚的是它們自己。許多人的思想也如同章魚,遇到苦惱、失意或誘惑的瓶子,就禁不住往�鑽。其實在廣闊的人生海洋�,有更多值得爭取得東西。一味向瓶子�擠,我們的思想也會越來越狹窄,越來越失去光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