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10月 26, 2010

掌握上司5種性格,跟老闆處得好

很多人認為,要建立廣闊的人脈,關鍵在於向外拓展人際關係。
然而,建立人脈的正確方法應該是「先安內,再攘外」,也就是優先處理與上司之間的關係。
對上班族而言,舉凡工作內容、職位、薪水等等,都和上司的決定息息相關;能與上司和睦相處的人,獲得賞識的機率必定會大大提升,同時經由上司牽線,快速累積人脈。
因此,上司可說是人脈經營的起點,和上司建立好關係,是人脈養成成功的一半。
要和上司好好相處,首先必須觀察上司的個性,以對症下藥。他依照個性的不同,將上司劃分為5種類型:

1.「好說話」型上司

好說話型上司之所以好說話,原因有二:完全信任部屬,或是單純怕麻煩。
所以,在和這類型上司溝通交涉時,只要以「控制上司」的心態來採取行動即可,凡事設想周延,最好能夠連問題點和解決方法都一併提出,如此一來只需要等待上司的一句正式許可,就能快速開展下一階段的工作。

2.「障礙物」型上司

與好說話型上司正好相反,障礙物型上司總是雞蛋裡挑骨頭,只要承受壓力,便極度害怕失敗,會反覆修改部屬提交的東西。
與這類上司應對時,最好能預先演練,提前想好上司所有可能的憂慮,才足以立即回覆對方所擔心的任何問題。
至於被上司一再修正的所有文件,最好也都妥善保管,以免上司朝令夕改,自己卻口說無憑。

3.「自我中心」型上司

總是將自己的處境和評價放在第一順位,是自我中心型上司的最大特色,他們認為「上下」關係是「絕對」的,只在乎自己的考績。
面對這類上司,盡量使用「是的,但是⋯⋯」話術,就算覺得對方無理取鬧,也要暫時先認同上司的意思,之後再在不刺激對方自尊心的情況下,低調提出自己的意見。

4.「過度保護」型上司

部屬能夠獲得上司無微不至的照顧,雖然是很幸運且幸福的事,但上司這樣的愛護,卻也可能因此剝奪了部屬獨立解決難題的學習機會,導致他們態度懶散或成長緩慢。
碰到這類上司,部屬必須學會不依賴他人,嚴以律己,並勇於向上司表達「我想自己動手做」「自己負責」的決心。

5.「見風轉舵」型上司

顧名思義,見風轉舵型上司就是會為了迎合輿論,而偶爾出賣部屬的人。
面對這類上司,在每次和對方對話時,最好都能確實記下上司的發言內容。
日後若不幸遭到上司背叛,便可以在會後拿出「證據」與上司交涉,讓對方知道這樣的態度轉變讓你無所適從。

用生命學會說「我愛你」 - 吳若權

文.黃惠如 2009/12 康健雜誌 133期


這一天吳若權的媽媽像往常一樣,拖著買菜車去菜市場買菜,她唸著端午節要到了,要
選些漂亮的鴨蛋黃回家親手包粽子。

和往常不一樣的是,她眼神惺忪,因為前一晚為了等吳若權回家,她撐著剛從美國探親
回來疲憊的身子,卻因為吳若權飛機誤點,她窩在沙發上等到過了午夜。

到了南北貨攤子,她彎下腰挑選放在地上的鴨蛋時,眼一黑、一跌,腦幹出血中風。從
此吳若權照顧中風的母親,至今12年。

「我每次去陪復健,回來都狂哭,」吳若權回憶。媽媽中風後站不穩,常會後仰,吳若
權用國中女生繫裙腰的帆布皮帶拉住母親一步步往前走。看母親奮力往前的背影,母親
愈奮力,他愈心疼。

每次完成復健後,吳若權回家走過母親中風的那條巷子,景物依舊,陽光依舊,卻一個
好端端的人,提著菜籃去買菜,再也不能走回家,「為什麼生命這麼脆弱?」他忍不住
就決堤。

復健是條漫長路程,媽媽光是學習站、學拍皮球,就花了3個月。結束復健回家,是另
一個階段開始。「生活太可怕,每天都在匆匆忙忙地趕路,我現在回想,都不知道怎麼
熬過來的,」吳若權說。

那時,他才剛自立門戶創業,每天清晨5點先去公司寫稿,7點多游泳,8點帶母親去針
灸,9點再進現場主持廣播節目,
中午張羅午餐,從中醫診所載母親回家,並陪兩老吃午餐。再回公司上班到晚上10點
多,回家再和兩老聊天後才就寢。

這樣的生活型態、忙碌程度和原本在外商公司時差不多,他還私下慶幸,至少時間
主,還能兼顧家庭。沒想到,對三十幾歲人覺得緊繃的生活,對老人家卻是超過負荷,
所有事都來得突然,中風的母親罹患憂鬱症。

母親不僅慢慢消瘦,每次吳若權送父親去打牌,母親就會站在窗前等,然後哭泣,吳若
權覺得奇怪,「妳老公只是去打牌而已」,後來才知道,母親得了憂鬱症。

「其實有部份是我們的錯,」吳若權說。因為中風後,母親每日努力復健,更為了不成
為子女負擔,常是加倍的份量,但三、五年過後,始終沒有好起來,母親開始懷疑藥沒
有效、復健沒有效,所有事情都是沒有效。「後來我才知道不能對中風的病人說『你會
好起來』,要說,『這樣做才會控制住』,或『才不會惡化太快』。」

母親憂鬱程度超乎想像,焦慮、不明所以地搬弄是非,讓吳若權要帶母親去看精神科,
但母親堅決不去,吳若權只好請親戚從美國帶回百憂解,並請在美國的醫生親戚打電話
回來騙媽媽是維他命。媽媽吃藥後,平靜了,卻開始嗜睡,「我好像是黑心幼稚園的老
師,」吳若權自責。
爸爸的字條,我始終留著

接下來倒下的是父親,而且,4個月後就離開人世。

 父親一向硬朗,從不感冒,某晚他抱怨心臟有點不舒服,竟然嚴重到送急診,檢查出
心臟瓣膜破損,住院後開始肺積水,住院期間只回家過一晚。

 那一晚,父親站在洗臉檯旁,突然像個小孩般放聲痛哭,哭得很傷心。吳若權趕緊去
抱他,那是父子40年來,第一次擁抱。那一抱,他深深感受到父親對死亡的恐懼、對人
生的遺憾……。

 但只有這麼一次。再回醫院後,父親只幽幽地看著窗外陽光。有一天,重聽的父親拿
出筆來,寫下:「我這一生想來,非常美好,沒有任何遺憾,妻賢子孝,」那張紙,吳
若權始終留著。


父親走後,吳若權半年無法入睡。他坐在父親生前常坐的椅子,想到,以前是爸爸坐在
這張椅子上。走在大街上,滿街都是人,在那千分之一秒突然思念父親,又哭了出來。
吳若權得了憂鬱症,吃了半年的藥才痊癒。

痛過,不要再第二次。吳若權更加全力以赴照顧母親。

例如父親在世時,吳若權常開車載兩老出去玩,途中隨性走到哪、吃到哪,每當父親問
起行程,吳若權就會叫他不用擔心,路途中,父親總是沒有好臉色。後來吳若權檢討,
「敬」要在孝之前,父母要的是尊重,他們想知道出遊、用餐地點,做子女的不可自以
為是的掌控全局。現在吳若權不僅前一天會問母親的意見,還會說「這一餐讓妳請
哦!」
認真過每一天,直到萬一那一天

雖然吳若權一味想盡孝,卻還是會發生衝突。

吳若權每週都會安排一天親子日,安排媽媽的休閒活動。一個大雨週末,吳若權想先帶
媽媽去百貨公司逛逛,再去姊姊家。母親聽到這樣的提議,「免啦,你去忙你的,不用
那麼麻煩,」但吳若權看到她的眼神已經瞄向衣櫃,考慮要穿什麼衣服,於是,還是出
發。傍晚,吳若權去接媽媽回家時,媽媽收起在姊姊家的笑容,開始抱怨,從第一站的
百貨公司罵到去姊姊家的安排,全然不滿意。正在開車的吳若權幾乎抓狂:「剛才在電
話裡,聽妳滿開心的,為什麼妳上車後,一直抱怨沒完沒了?」

 媽媽楞了半分鐘,才說:「因為我覺得你們每個人都有事情要忙,卻為了我這個中風
的老人,犧牲自己的假期。」他才知道,母親的「盧」、抱怨、推讓裡,有深沈的自責
與愧疚。他才講出在心中練習一百次的話:「妳養育我們辛苦大半輩子,值得我們回饋
妳天大地大的報酬,更何況只是做那麼一點點事情而已,」他從後視鏡看到母親的表情
放軟了。

 「母親是犧牲自己的肉身,教導我體驗生命的本質,」吳若權在《相依》裡寫道。

因為珍惜陪一天,就少一天,他學習就算有口角,甚至爭吵,要及早道歉,以及珍惜這
段母子親緣。甚至,他也生澀的學會向母親說「愛」。

某晚,他送母親進房睡覺,隔著門,他鼓起勇氣說:「媽,我愛你。」門另一頭的媽媽
停了很久,小小聲地說:「我也愛你。」

只是,生命仍是未知數。無論是誰、無論多愛,都要面對終點,「我有萬全的準備,」
吳若權說。他說,他認真過每一天,沒有太大的遺憾與恐懼。至於沒完成的願望?「能
做的事,當下去做,中、長期的事都是老天多給的」。但是萬一,到了和母親分手的時
刻,「我會非常、非常傷心,但會做更多公益吧,」吳若權這時的表情,令人不忍多
看。

採訪時間一到,吳若權趕著回家教新來的印傭做菜,「妳也許想問我,這樣不會很不方
便嗎?但我要講,如果有一天沒有這些不方便,我人生不會更好,」吳若權頭也不回地
趕回家。

星期四, 10月 21, 2010

苦難教我的七件事


美國《星期六評論》的編輯諾曼.卡森斯曾說:「死亡不是人生的最大損失,人生最大的損失是──當我們活著時,心靈已經抵擋不住痛苦而選擇死亡。」

人生在世,總會遭遇挫折或磨難,有些人接受了,走出困境,豁然開朗;但有不少人卻不僅不願面對,還讓自己活在痛苦深淵,一直重播苦難的嘴臉不放,就像被打完針的小孩,當針筒離開屁股的那一刻早就不痛了,卻依然哭得死去活來。

其實,沒有人能逼我們活在苦難之中,除了我們自己,也沒有人能帶給我們痛苦,除了我們自己。生命當中的苦難和低潮,順境或逆境,都是人生的一部分,唯有不去抗拒,面對它,全然的接受,才不會把自己困在裡面走不出來。

雖然很多人都渴望自己的一生,能像河流般順順的流過,然而那樣的生命底蘊是不可能豐厚與精采的,就像海水也唯有先往後退,才能產生向前的力量,成為洶湧的 海浪,我們的人生也是如此。生命裡所遭逢的苦難,其實並不是災難,往往到了最後事過境遷,我們才會猛然明白,那是一股推進我們向前的力量!

生命的轉折其實是非常奇妙的,有些事情我們覺得是「好事」,有些事情我們覺得是「壞事」,但這些事件究竟是好是壞,卻往往不是當下就能見真章的。

達賴喇嘛曾經說過,如果某件事情還是發生了,我們要去想這就是生命,不要去擔心……烏雲的背後一定有陽光,再痛苦的事情裡面一定藏有寶藏,只要願意像剝洋蔥一樣移除苦難表相,直視它的本質,我們將會發現,苦難往往不是災難,反而是我們生命中最珍貴的禮物。

人生就像炸醬麵,有鹹有辣才是真滋味!

回想起來,那應該是我人生中頗為艱辛的一段時光吧。

那時候我不過二十多歲,剛從大學畢業不久。當時身體出了狀況,整個人瘦得不成人形,三天兩頭要到醫院報到;交往多年的男友沒有給予我期待中的支持,不但跟我最好的朋友談起戀愛,爭執的時候還打了我一拳──最慘的是,後來我才發現戶頭裡少得可憐的存款竟被他提領一空……以為自己已經慘到了谷底,但更「精彩」的還在後頭。我任職工作的公司瀕臨倒閉,連續幾個月發不出薪水,最窮的時候,不誇張,摸摸口袋裡只剩七塊錢,而那是我僅存的財產……

那時候的我,覺得自己有太多理由值得憂鬱沮喪,值得食不下嚥,值得輾轉難眠……

當時,我去找一個年紀比我大上許多的朋友訴苦,她耐心地花了幾個小時,聽我一把鼻涕、一把眼淚地埋怨,還好好地安慰了我一番。接著她突然告訴我:前幾個 月,她們公司舉行健康檢查,她發覺自己得了癌症。剎那間我彷彿被打了一巴掌,臉上熱熱辣辣的,非常羞愧。與她生命攸關的難題相比,我的感情不順、經濟壓 力,彷彿瞬間變得微不足道了!

可是,我從她的臉上,卻看不到一點擔憂、一點難過。她說,剛得知自己生病的消息時,也在家痛哭了好幾天,但後來她想通了。她這麼譬喻:人生有如春夏秋冬四 季,當寒冬來臨時,我們可以穿著短袖、短褲,一邊打冷顫,一邊詛咒天氣,甚至可以自暴自棄地躺在雪地上凍死自己,但是,季節不可能因此而變得溫暖;或者, 我們也可以穿上暖和的大衣,生起一盆爐火,想辦法讓自己適應季節,以等待春暖花開的時候來臨。後來,事實證明,這場大病改變了她的人生。她勇敢地接受了治 療,穩定住病情,因為深刻體會到生命是如此珍貴,她加入了志工組織,時常利用工作餘暇,到偏遠地區服務奉獻。

是的,當我們的人生面臨無法逆轉的低潮時,我們只有兩個選擇──第一個選擇,是繼續唉聲嘆氣,自暴自棄;第二個選擇,是坦然接受苦難,讓苦難化為滋養生命的春泥,讓自己得以從苦難中新生。

回到我自己的故事:事隔多年,現在回想起來,我真是感謝當年男友離開了我,否則我不會有機會遇到更適合自己的人;我真是幸運曾經體驗過貧窮,這讓我改掉了以往浪費的壞習慣;我尤其感謝那個發不出薪水的老闆,如果那家公司沒有倒閉,現在的我,很可能還是一個上班族,而不會在因緣際會下寫作、出書呢!

電影<阿甘正傳>裡有一句名言:「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遠不會知道下一顆是什麼滋味。」但我覺得人生更像一碗炸醬麵──單吃炸醬,太鹹;光吃辣椒,太辣;只吃白麵條,沒有什麼滋味──唯有把所有東西攪拌在一起,才會融合成最美味、最豐富的人生!

聽過一句很有意思的話:「苦難不是人生的挫折,而是人生的存摺!」也許,身陷苦難的你,覺得自己彷彿活在地獄之中,但請相信,熬過了這些考驗之後,你將會 以嶄新的面貌新生,如同破繭而出的彩蝶;等到那天來臨的時候,當你再回顧過去曾感覺難以承受的磨難,會訝異自己竟能如此雲淡風清,甚至談笑風生;而你也將 發自內心地對曾經遭逢過的苦難,說一聲「感謝」!只要我們再多一點點忍耐,再多一點點耐心,就能看到人生中的苦難發生「化學變化」,如同醇酒一般,愈陳愈 香!

慾望越低的人,就是苦難越少的人

當被慾望控制時,人是渺小的;當被熱情激發時,人是偉大的。──佚名

五個年輕人在大學時代是好朋友,畢業後各分西東,分別在不同的領域發展。闊別多年後,他們後終於再見面,但大家不但沒有再聚首的喜悅,反而各個唉聲嘆氣。有人悲嘆工作得不到賞識,有人抱怨自己沒錢沒勢……

突然,席間有個人提起,他知道某間寺廟中有一名很有智慧的高僧,提議大家一起去拜訪高僧,請他幫大家祈福。所有同學都異口同聲地同意了。
五個人跋山涉水,費了好大一番功夫才到達廟中,全都滿身大汗,口乾舌燥。高僧問明幾人的來意後,親自端了幾杯水,將水杯放在桌上,請這些年輕人飲用。
年輕人紛紛拿起水杯就喝,這時候,高僧開口了:「請問你們是要喝水,還是要喝杯子呢?」
「當然是要喝水呀!杯子怎麼能喝呢?」大家面面相覷,不知道為什麼高僧要問這麼奇怪的問題。
高僧呵呵地笑了。他指著桌上剩下的最後一杯水,說:「你們有沒有注意到,為什麼這杯水沒有人喝?」
這時候,大家才發現,裝水的杯子原來各個不同,有些是漂亮的玻璃杯,有些是精緻的馬克杯……而留在桌上,沒有人要的那只杯子,不但是個粗糙的陶杯,而且還缺了一個角。

「其實這個不起眼的杯子,裝的水才最多。」高僧說:你們雖然要喝水,卻把目光放在杯子上;你們想要揮灑人生,卻只把心力放在人生附加的財富、地位上,這也難怪不會快樂!
青年們恍然大悟,連忙拜謝師父。

世界上沒有什麼比抱怨更容易的事了。有一個朋友,一天到晚抱怨自己交不到女朋友;好不容易跟一個女孩交往,開始天天煩惱兩人能不能修成正果;後來終於結婚了,他又開始感嘆婚後壓力大、沒有自由……

從相識到戀愛到步上紅毯,在大家的眼中,朋友的愛情似乎再順遂也不過了。但當事人卻不這麼認為,總是愁眉深鎖的他,似乎只有永無止盡地抱怨、抱怨和抱怨……
現實生活中有太多類似的例子了。失業的人煩惱找不到工作;找到工作後,開始覺得自己薪水不夠多;好不容易加薪了,又開始憂慮自己怎麼還不能升遷……
其實,無論生活再怎麼幸福快樂,我們的慾望從來都不會停止增生,「好還想要更好,有還想要更多」,這就是人性的貪婪。
如果我們不能誠實面對自己的慾望,還錯把慾望解讀成「人生中的挫敗」,或「人生中的不順遂」,放任慾望無限蔓延,那麼想當然,快樂只會距離我們越來越遠。其實,慾望越低的人,往往也就是苦難越少的人,因為這樣的人才懂得享受當下,不讓慾望折磨自己。

星期日, 10月 17, 2010

卡內基原則--- 不批評、不責備、不抱怨

邁向成功原則

一:批評和攻擊,效果零

任何一個領導人都必須懂得一個道理:尖銳的批評和攻擊,所得的效果都是零。

在《EQ》這本書中,曾經有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家出版公司被另一個更大的出版公司買下,就是購併了。購併後,新公司高層做出的第一個決定,就是解雇原來的執行長。

這位遭到解雇的執行長覺得非常意外,因為他一直認為自己做得不錯,本以為新公司會留任他。

百思不解下,他就去問公司的高層。

最後,終於有一個人向他坦白:

「我們在購併前,曾經仔細觀察你一段時間, 我們發現你常常用很尖銳的方式責罵、批評別人。 所以我們決定對你不留任。」

這位執行長還是不解:「別人犯了錯,我能夠不管嗎?」

對方告訴他:「在過去的年代,企業走威權領導風格,很多主管都會罵人,用帶軍隊的方式來帶企業。

但是現在帶人要帶心,外面競爭這麼厲害,你動不動就責罵同事,對他們做出很激烈的批評,這樣的領導風格,很難獲得同事由衷的合作。」

對方認為,如果這位執行長還留下來,底下的員工就不願意在工作上衝刺,因為無論怎麼做,都可能挨罵,所以最好自掃門前雪。

公司的競爭力無形中在流失,所以必須請他走路。

卡內基談人際溝通的第一條原則,也是最關鍵的一條原則,就是三個「不」:不批評、不責備、不抱怨 。

記得我剛到美國接受卡內基訓練時,已經四十幾歲,有點人生經驗了。興致勃勃,遠洋而來,第一課上的就是「不批評、不責備、不抱怨」,

我心裡的第一個反應是:「就這個啊!怎麼這麼簡單?」一時之間,還真有點失望。

這九個字看起來真的很簡單,好像沒什麼了不起的大道理。當時的課程是十四週,十四週以後,我卻突然發現,自己產生了奇妙的轉變。

也就是說,我們對別人的批評、責備,或者是面對工作的負面態度,都變少了。無形中,自己就成了一個對人生抱持著積極、正向態度的人。

這種奇妙的轉變,不只發生在我身上。

後來我在台灣上這條「不批評、不責備、不抱怨」的原則,就有一個學員舉手說:「黑老師,那我們不是一天到晚都沒話可說了嗎?」

全班哄堂大笑。

還有一個學員就說:「黑老師,我認為這完全不可能。比方說,我老婆一天到晚打麻將,我怎能不批評她?」

於是我問他:「你批評多久了?」他說:「至少十年以上,可是批評也沒有用,她並沒有因此改變。」

對於卡內基提出的這三不,他不太認同:「其實我不太相信,也不同意這一條。可是既然來接受訓練了,我就練習兩、三個禮拜看看吧!」

三個星期過去了,他在課堂上用很驚訝的語氣對全班宣佈:「奇蹟發生了!我太太把麻將戒掉了。這太不可思議了,我什麼都不說,

她反而改變了。」

在美國時,我認識一個很漂亮的女孩子,她是一家大企業的總裁特別助理。這個助理人緣很不好,常常跟同事發生衝突。

她曾經和我提到這些工作上的衝突,心情顯得很低落。有一天,總裁對她說:「妳最好想想辦法解決人際關係上的問題,

如果各部門的主管還是沒辦法跟妳相處,我也保護不了妳了。」

這個女孩後來就來接受卡內基訓練,學習這三不原則。後來我有機會遇到這位總裁,他告訴我:「幾個禮拜之後,我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我親眼看到這個女孩發生的變化。」最明顯的一點,就是她不再那麼負面、尖銳、愛批評。

二:批評和責備,只會造成衝突

親愛的讀者,讓我們閉上眼睛想一想:當你遭到別人的批評和責備時,心裡的第一個反應會是什麼?

曾經有專家研究,當一個人遭受批評時,心跳會加速,然後防衛本能就會浮現。為了維護自尊,他可能會採取攻擊的手段,轉移焦點。

所以批評和責備,只是造成更多的衝突。

「當一個人受到批評、責備時,是一個危險時刻。」當你批評別人、指責別人時,就是在冒一種風險,非常可能傷害對方的自尊。

即使你的批評和指責是出於善意,但對方因為自尊受到傷害,就算知道自己錯了,也要為自己辯護,死不認錯,甚至故意跟你唱反調。

所以批評和責備,並不能解決問題,反而會讓同事討厭你,朋友疏離你,親人迴避你。

我們常聽說,有些大企業的老闆以罵人出名,這些公司的員工離職率通常蠻高的,有的甚至高達三成。仔細想想,老闆把員工罵跑了,

那麼公司在員工身上投資的時間、訓練和金錢,都跟著付諸流水,更不要說要凝聚員工的向心力了。

所以一個人要獲得事業上的成功,就需要別人由衷的合作,而前提就是 不批評、不責備、不抱怨 。

三:如何做到「三不」有何妙法

當然有的。我建議讀者可以採取下列兩種方法:第一個方法比較實際,叫作「左腦運動法」。當你想罵人時,比方說父母想責備小孩,

主管想批評部屬,就開始運用你的左腦。因為人的右腦掌管情緒,而左腦掌管邏輯,透過啟動左腦的機制,可以幫助你控制右腦的情緒作用。

要怎麼用左腦呢?舉個例子來說,數一數房間有幾種顏色。比如說,我想罵人了,就開始數:金色、粉紅色、綠色、白色、褐色、黑色,六種。

數顏色一方面可以緩和情緒,另一方面,因為要辨別顏色,還要數數量,左腦開始工作了,就會壓抑右腦的機制。透過這樣的動作,

你本來控制不住的情緒,會因此鎮靜下來,也不會口出惡言。

前一種方法,可以幫助你控制情緒,但是並不能真正解決問題。第二個方法才能真正改進批評、責備的壞習慣,但是需要長時間的練習。

這第二個方法,就是加強自信,提升面對工作、生活的熱忱。


我遇過一個旅行社的老闆,領導的員工大概有幾十位。每次跟我聊天時,他都在批評部屬,說他們很差勁,每次都找藉口拒絕老闆加班的要求。

除了罵員工,他也罵客戶,說他們要求太多,不知好歹。反正只要談到工作,他就是滿腹苦水,一肚子抱怨。當然他的員工也不喜歡他,

常常在私底下批評老闆,薪水給那麼一點點,對工作的要求卻那麼多。

我分析他的種種批評和抱怨,歸根究柢,可能是因為在內心深處,他沒有自信,並不喜歡自己。一個不喜歡自己的人,怎麼可能喜歡他的家人、

同事、客戶?一個不喜歡自己的人,就會擔心別人也不喜歡自己,而做出很多防衛性的舉動,用批評和責備建構成一座牆,把自己和別人隔開。

結果,即使有人想對他真心相待,也只能離他遠去。

我曾經聽過一個演講,主講人說,當摩西從山上走下來,拿著一塊石板,那石板上刻著十誡。他說:

「很可惜,這石頭太小了,第十一誡沒有刻上去。第十一誡就是,你要喜歡自己。」

這位主講人非常語重心長地說:「你如果不喜歡自己,怎麼會有寶貴的自尊?」

我常常提到「東邪西毒」這部電影。這部電影中有一個主人翁歐陽峰,由張國榮飾演,就是典型沒有自信心的人。

在電影中,歐陽峰是一個情感冷漠的殺手,只要有人出錢,他就幫你殺人。價碼沒談成,即使你楚楚可憐,他也不願意動手。

他平時獨自居住在沙漠裡,只談生意,不說情誼。電影結束時,出現了一段歐陽峰的獨白:「我從小就怕遭別人拒絕,等我長大了以後才發現,

想要不遭人拒絕,最好的方法,就是我先拒絕別人。」

什麼叫拒絕別人?就是我先罵你,先跟你搗蛋,先攻擊你,透過這種負面的方法,來獲得一點自尊。看完這部電影,我心裡不免感觸:

不知道在我們的社會上,存在多少個這樣孤獨的歐陽峰?

中國人有句話:「愛人如己」,就是說如果我可以愛自己三分,就可以愛別人三分。反過來看,當我討厭自己三分,也就討厭別人三分。

當我們批評別人一事無成,其實真正批評的對象,是自己的一事無成。

四:世界是心的鏡子

有了自信,對生活上的各種狀況,不論是好事還是挫折,都能以開朗的心情來面對。

《EQ》的作者丹尼爾•高曼,曾經擔任《紐約時報》的記者。有一天,一連發生了五件謀殺案,他忙著跑新聞,有點心浮氣躁。

後來他搭上一輛巴士,發現車子裡的氣氛居然非常輕鬆。關鍵在於那位司機,他像是把開公車當成一件樂趣無窮的事。

遇到中年婦女上車,他就說:「妳這件衣服好漂亮,能告訴我是在哪裡買的嗎?我想帶我太太去買。」經過博物館時,他就告訴大家,

這裡最近有什麼新展覽,歡迎大家去參觀。經過一家餐廳,司機興致又來了:「我跟我太太,就是在這裡慶祝結婚二十五周年。」有小姐下車了,

司機也不忘加上一句:「美麗的小姐,祝妳有美好的一天。」

高曼發現,自己搭上這班公車後,原本焦躁的情緒就一掃而空。不過,他認為受惠最大的,還是司機本人。

笑容.不但可以表答善意.還可以縮短人際間的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