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11月 21, 2007

嚴守投資紀律,才能累積財富

嚴守投資紀律,才能累積財富 - 口述╱呂宗耀(呂張12人研究團隊總監) 整理╱張
國蓮

人生一定要有方向,投資股票一定要有紀律準則,養成習慣,就不會失焦,才會贏。進
場時已經「防危慮敗」,那麼也就不會有出場的問題。

投資大師彼得林區與華倫巴菲特都有一句話:這家公司基本面沒有變,就不要因為股票
漲高了而拋棄它;這家公司基本面改變,就不要因為股價很低而去買進它!

這句話非常清楚,以我這種專業投資人來說,唯一要克服的是貪婪,但對不熟悉基本面
的一般散戶來說,就要先設定好選擇公司的標準與獲利目標(也就是投資紀律),這些
沒有設定好,就不要進入股市。

為何多數投資大師很少設定停損目標?那是因為他們買進之前,就已經想好最後一仗
(即股價往上與往下的情況)會是如何?也就是:每次出手,若沒有想到最後一仗怎麼
打,就不要開始第一仗。這非常重要,因為有了進場的智慧,就沒有出場的問題。

提到怎麼設定選股標準與獲利目標,這個問題因人而異。但先決條件是,一定要充分了
解全球趨勢與台股的內容,才能抓到主流趨勢。

菲奧麗娜下台,象徵「少量多樣」時代崛起

2005年HP總裁菲奧麗娜(Carly Fiorina)下台,蘋果電腦總裁史提夫•賈伯(Steve
Job)崛起,正式宣示大量化的結束,少量多樣時代開始,對應到投資擇股的標準,就
是投資要找少量多樣化的公司,而不是找大品牌的公司。

菲奧麗娜的下台代表大量化的結束,量身訂做的客制化內容成為主流,為何台灣投資人
對於這種量身訂做客制化的內容要特別興奮?因為全球63億人口、有36兆美元的購買
力,台灣只有2300萬人口、3000億美元的購買力,所以不可能做大,只能從小的內容去
鑽研。

台灣的特質是政府不幫忙,企業以靈巧、速度、彈性鑽縫而活。當量化時代結束時,廣
達、華碩結束台灣生產線移到中國大陸,仁寶總經理陳瑞聰宣布不再低價接單等,這些
從毛利6%流出來的大量工程師,會轉進台灣目前深耕毛利率30%的公司去加值,6%的
內容灌入30%的內容就會產生進化,這是很新奇的內容,但這樣的內容,散戶更無法應
對,更容易受到折損。

5大紀律,確保獲利50%以上c

投資者一定要認清現在台股正反映「少量多樣」的內容。30億元資本額以下公司會像螞
蟻雄兵般大量的崛起,因此我個人的最後一仗,亦即操作紀律與原則就是:

紀律1:聚焦毛利率20%以上的公司
篩選出毛利率至少20%的公司後,下一步就是要往回看過去2∼3年經營的軌跡好不好。
例如,過去3年ROE(股東權益報酬率)>20%、年營收成長率達25%以上,營收股本比
至少3:1,標準因人而異,投資人可以自訂。

紀律2:股價上漲超過兩支停板,就不買進
進場前,若看到股價已經上漲超過兩支停板(14%),我就不會買進,這就是捨,也是
聚焦的一種。當然,投資人也可以利用周線與日線來協助判斷進場點。

紀律3:不碰投信持股5%以上的股票。

紀律4:偏愛外資零持股的股票。

紀律5:割捨融資使用率超過30%的股票。

紀律3、4、5 都是要求股票的籌碼要比較乾淨。我喜歡投信持股在5%以下,或最好是
投信沒有持股的股票,超過10%的我幾乎不碰。因為就我的經驗,投信持股愈高的股
票,例如超過20%,股價幾乎都漲不動;而外資持股與融資比例過高的要求,也是同樣
的道理,已經有太多人在裡面的股票,股價漲升空間通常也有限。

我的結論是:行業永遠瞭解不完,看基本面的數字比較容易掌握,反正內容最後會反映
在數字上,因此用以上的紀律來選股。也因為每次投資前都深入做功課,我是在很篤
定、也很確定要賺多少錢下才出手(要有50%以上的投資報酬率)。

我會出場,則是因為股票已經跟原來的判斷不符合,對我而言,沒有所謂「攤平策
略」,違背紀律就出場。

投資人進場前就要先想好最後一仗怎麼打,往上的報酬在哪裡?萬一股價都沒有動的
話,也要知道忍受的盤整期有多久?是賠5%還是賠10%出場?雖然這是因人而異,但
我強調的重點就是要堅守投資紀律,唯有如此,才能累積財富。

呂宗耀建議的大型股投資紀律

紀律1:股市成交量達1000億以上。

紀律2:基本面佳,例如跟過去一季與去年相比,營收、獲利都持續成長一定比例以上
(例如10%)。

紀律3:找5家獲利相同水準的公司(不限定同業),將5家的股價相比,若該公司股價
相對高,就不買。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