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12月 23, 2011

李嘉誠 談做人‧做事‧做生意

從小受到家庭儒家思想薰陶的李嘉誠十分信仰儒家有關 道德的思想和論述

他指出,無論是作為一個人還是作為一個商者,道德始終是第一位的。

他認為,包括他本人在內所獲得的成績都是一種個人道德乃至社會道德規範的結果。

為此,他經常向人提到少年時受人恩惠的事情:

有一次,李嘉誠忘了侍候客人茶水,他聽到大夥計叫喚

慌慌張張拎茶壺為客人沖開水,不小心灑到茶客的褲腳上。

李嘉誠嚇壞了,木樁似的站在那裡,一臉煞白,不知如何向這位茶客賠禮謝罪。

要知道茶客是茶樓的衣食父母,是堂倌侍候的大爺。若是挑剔點的茶客,必會甩堂倌的耳光。

李嘉誠誠惶誠恐,等待茶客怒罵懲罰和老闆炒魷魚。

因為在李嘉誠來之前,一個堂倌犯了李嘉誠同樣的過失,那茶客是「三合會白紙扇」(黑社會師爺)。

老闆不敢得罪這位「大煞」,逼堂倌下跪請罪,然後當即責令他滾蛋。

這時,老闆跑了過來,正要對李嘉誠責罵。

一件意想不到的事發生了,這茶客說:「是我不小心碰了他,不能怪這位小師傅。」

茶客一味為李嘉誠開脫,老闆沒有批評李嘉誠,仍向茶客道歉。

茶客坐了一會兒就走了,李嘉誠回想剛剛發生的事,雙眼濕漉漉的。

事後,老闆對李嘉誠道:「我曉得是你把水淋了客人的褲腳。以後做事千萬得小心。

萬一有什麼錯失,要趕快向客人賠禮,說不定就能大事化了。

這客人心善,若是惡點的,不知會鬧成什麼樣子。開茶樓,老闆夥計都難做。」

回到家,李嘉誠把事情說與母親聽,母親道:「菩薩保佑,客人和老闆都是好人。」

她又告誡兒子:「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積善必有善報,作惡必有惡報」。

從此,李嘉誠牢記了母親的話,他將那位茶客的善心和善舉銘刻在心

一方面作為自己行為的榜樣,另一方面夢想著有朝一日找到這位好心的茶客,為他養老送終。

這種道德規範也影響到了李嘉誠的商業行為之中,人們總是將李嘉誠的商業收購當作一種善意收購

事實上李嘉誠也是本著善意收購這一原則進行的。

他收購對方的企業,必與對方進行協商,盡可能通過心平氣和的方式談判解決。

若對方堅決反對,他也不會強人所難。

這可以看作是商業基本道德在李嘉誠身上的表現吧。

心得:
信為商業根本,如無信者何以為商

出處:
網路轉貼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