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 1月 23, 2010

[轉貼][剪報] 教「好學生」和「教好」學生

很多邊青夜青,接受訪問時總表示後悔當初只管玩耍,沒有好好讀書,但動極思靜,漂流了幾年後很想再度入學,重拾校園樂趣,只覺太遲,
怕給人笑自己超齡,又不知如何再拿起中文、中史、數理化。他們是階級自覺的,羨慕有知識的人,埋怨自己沒把書讀好,只能幹點散工,生活不保,
如果出身家境貧窮,跨代亦只會繼續貧窮,可惜沒有太多人願意協助這些漂流青年重找方向。

今日高級程度會考放榜,三萬多人有一半將會落空,無緣進入八所政府資助大學,幸運之神未必像兩年前中學會考放榜時重臨眷顧,
雖然都不愁升學出路,機會的確比以前多,有能力到海外升學的已很普遍,留下來的亦可入讀私立大學或社區學院。
只是就業機會就比以前少,他們算是幸運,起碼讀到中七,不過今日的中七學歷能做些甚麼。恐怕還是繼續讀書好。

今日的父母很關心子女將來出路,很早便為他們鋪路,希望能走一條好走的路,但往往不自覺地造成傷害。
我們那一代的父母,文化水平低,為了生活,雖關心子女學業但也愛莫能助,子女幾乎可以完全獨立去決定自己未來,
揀學校填表格全都一手包辦,能讀得上父母自然死慳死抵供書教學,若白知不是材料的,家長亦鼓勵及早投身社會,孩童生活過得比較愉快。
今天的孩子沒有太多自主,因為他們的父母都比上一代的父母能力高,代孩子決定一切,工作雖忙仍為孩子籌謀,找名校,入住名校網,甚至虛報地址,
由幼稚園開始便學白般武藝,要背誦大量英文生字,以前學校是填鴨式教育的基地,今天家�亦變成填鴨農場。
本意是好的,結果卻令孩子過早失去學習興趣。家長不踏實,學校也變得不踏實,誰影響誰或許是雞和雞蛋的問題。

學校為了聲譽,要教「好學生」。以前的教會學校很多建於木屋區、真的為貧苦大眾的子女提供學習機會,讓他們改變命運,
但今天很多教會學校,要看學生的家庭背景,家中有沒有傭人﹐接送子女是哪一類型汽車,父母是不是CEO,學生鋼琴是否演奏級,成為取錄「好學生」的條件。
正如一個廣告,小女孩入學面試,她說人人叫我爸爸是Boss,說明了社會的浮誇。

香港的教育制度,幾十年來給一個又一個不懂教育的官僚玩殘,傳統思維根深蒂固,中五必要升讀中六(大學預科較動聽)中六中七仍被認視為入大學的唯一途徑,
快將實行十年的副學士社會認受性仍然不高,一切的扭曲由幼稚園開始,小一派位、中一派位。
高級程度會考剛剛放榜,遲些又到中學會考放榜.重成績不重學養,有教無類的還有多少人。

老朋友港專校長陳卓禧的一句話發人深省,辦教育的誰不想教「好學生」,但教育最重要的意義是要「教好」學生。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