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 1月 17, 2010

用生命學會說「我愛你」 康健雜誌 /吳若權

這一天吳若權的媽媽像往常一樣,拖著買菜車去菜市場買菜,她唸著端午節要到了,要選些漂亮的鴨蛋黃回家親手包粽子。
 
和往常不一樣的是,她眼神惺忪,因為前一晚為了等吳若權回家,她撐著剛從美國探親回來疲憊的身子,卻因為吳若權飛機誤點,她窩在沙發上等到過了午夜。
 
到了南北貨攤子,她彎下腰挑選放在地上的鴨蛋時,眼一黑、一跌,腦幹出血中風。從此吳若權照顧中風的母親,至今12年。
 
「我每次去陪復健,回來都狂哭,」吳若權回憶。媽媽中風後站不穩,常會後仰,吳若權用國中女生繫裙腰的帆布皮帶拉住母親一步步往前走。看母親奮力往前的背影,母親愈奮力,他愈心疼。
 
每次完成復健後,吳若權回家走過母親中風的那條巷子,景物依舊,陽光依舊,卻一個好端端的人,提著菜籃去買菜,再也不能走回家,「為什麼生命這麼脆弱?」他忍不住就決堤。
 
復健是條漫長路程,媽媽光是學習站、學拍皮球,就花了3個月。結束復健回家,是另一個階段開始。「生活太可怕,每天都在匆匆忙忙地趕路,我現在回想,都不知道怎麼熬過來的,」吳若權說。
 
那時,他才剛自立門戶創業,每天清晨5點先去公司寫稿,7點多游泳,8點帶母親去針灸,9點再進現場主持廣播節目, 中午張羅午餐,從中醫診所載母親回家,並陪兩老吃午餐。再回公司上班到晚上10點多,回家再和兩老聊天後才就寢。
 
這樣的生活型態、忙碌程度和原本在外商公司時差不多,他還私下慶幸,至少時間自主,還能兼顧家庭。沒想到,對三十幾歲人覺得緊繃的生活,對老人家卻是超過負荷,所有事都來得突然,中風的母親罹患憂鬱症。
 
母親不僅慢慢消瘦,每次吳若權送父親去打牌,母親就會站在窗前等,然後哭泣,吳若權覺得奇怪,「妳老公只是去打牌而已」,後來才知道,母親得了憂鬱症。
 
「其實有部份是我們的錯,」吳若權說。因為中風後,母親每日努力復健,更為了不成為子女負擔,常是加倍的份量,但三、五年過後,始終沒有好起來,母親開始懷疑藥沒有效、復健沒有效,所有事情都是沒有效。「後來我才知道不能對中風的病人說『你會好起來』,要說,『這樣做才會控制住』,或『才不會惡化太快』。」
 
母親憂鬱程度超乎想像,焦慮、不明所以地搬弄是非,讓吳若權要帶母親去看精神科,但母親堅決不去,吳若權只好請親戚從美國帶回百憂解,並請在美國的醫生親戚打電話回來騙媽媽是維他命。媽媽吃藥後,平靜了,卻開始嗜睡,「我好像是黑心幼稚園的老師,」吳若權自責。

爸爸的字條,我始終留著

接下來倒下的是父親,而且,4個月後就離開人世。

 父親一向硬朗,從不感冒,某晚他抱怨心臟有點不舒服,竟然嚴重到送急診,檢查出心臟瓣膜破損,住院後開始肺積水,住院期間只回家過一晚。

 那一晚,父親站在洗臉檯旁,突然像個小孩般放聲痛哭,哭得很傷心。吳若權趕緊去抱他,那是父子40年來,第一次擁抱。那一抱,他深深感受到父親對死亡的恐懼、對人生的遺憾……

 但只有這麼一次。再回醫院後,父親只幽幽地看著窗外陽光。有一天,重聽的父親拿出筆來,寫下:「我這一生想來,非常美好,沒有任何遺憾,妻賢子孝,」那張紙,吳若權始終留著。
 
父親走後,吳若權半年無法入睡。他坐在父親生前常坐的椅子,想到,以前是爸爸坐在這張椅子上。走在大街上,滿街都是人,在那千分之一秒突然思念父親,又哭了出來。吳若權得了憂鬱症,吃了半年的藥才痊癒。
 
痛過,不要再第二次。吳若權更加全力以赴照顧母親。
 
例如父親在世時,吳若權常開車載兩老出去玩,途中隨性走到哪、吃到哪,每當父親問起行程,吳若權就會叫他不用擔心,路途中,父親總是沒有好臉色。後來吳若權檢討,「敬」要在孝之前,父母要的是尊重,他們想知道出遊、用餐地點,做子女的不可自以為是的掌控全局。現在吳若權不僅前一天會問母親的意見,還會說「這一餐讓妳請哦!

認真過每一天,直到萬一那一天
雖然吳若權一味想盡孝,卻還是會發生衝突。
 
吳若權每週都會安排一天親子日,安排媽媽的休閒活動。一個大雨週末,吳若權想先帶媽媽去百貨公司逛逛,再去姊姊家。母親聽到這樣的提議,「免啦,你去忙你的,不用那麼麻煩,」但吳若權看到她的眼神已經瞄向衣櫃,考慮要穿什麼衣服,於是,還是出發。傍晚,吳若權去接媽媽回家時,媽媽收起在姊姊家的笑容,開始抱怨,從第一站的百貨公司罵到去姊姊家的安排,全然不滿意。正在開車的吳若權幾乎抓狂:「剛才在電話裡,聽妳滿開心的,為什麼妳上車後,一直抱怨沒完沒了?」

 媽媽楞了半分鐘,才說:「因為我覺得你們每個人都有事情要忙,卻為了我這個中風的老人,犧牲自己的假期。」他才知道,母親的「盧」、抱怨、推讓裡,有深沈的自責與愧疚。
 
他才講出在心中練習一百次的話:「妳養育我們辛苦大半輩子,值得我們回饋妳天大地大的報酬,更何況只是做那麼一點點事情而已,」他從後視鏡看到母親的表情放軟了。

 「母親是犧牲自己的肉身,教導我體驗生命的本質,」吳若權在《相依》裡寫道。
 
因為珍惜陪一天,就少一天,他學習就算有口角,甚至爭吵,要及早道歉,以及珍惜這段母子親緣。甚至,他也生澀的學會向母親說「愛」。
 
某晚,他送母親進房睡覺,隔著門,他鼓起勇氣說:「媽,我愛你。」門另一頭的媽媽停了很久,小小聲地說:「我也愛你。」
 
只是,生命仍是未知數。無論是誰、無論多愛,都要面對終點,「我有萬全的準備,」吳若權說。他說,他認真過每一天,沒有太大的遺憾與恐懼。至於沒完成的願望?「能做的事,當下去做,中、長期的事都是老天多給的」。但是萬一,到了和母親分手的時刻,「我會非常、非常傷心,但會做更多公益吧,」吳若權這時的表情,令人不忍多看。
 
採訪時間一到,吳若權趕著回家教新來的印傭做菜,「妳也許想問我,這樣不會很不方便嗎?但我要講,如果有一天沒有這些不方便,我人生不會更好,」吳若權頭也不回地趕回家。

星期二, 1月 12, 2010

有溫柔包容的心 別人才喜歡接近你 摘自:商業周刊第 1087 期

童至祥小檔案╱學歷: 台大外文系、現職:IBM台灣區總經理、母親資歷:15年,育有1子。攝影●賴建宏

童至祥的兒子今年九月飛往美國念書,在她心中認為,這是讓小孩真正學會獨立的開始,她期盼兒子在優秀之外,還能擁有替人著想、寬待人的美德。

台灣IBM總經理童至祥,靠著自己的努力,在IBM歷練二十多年後,從一個基層員工成為台灣IBM五十年以來首任女性總經理。
由於與老公全神投入工作,原本並未打算生小孩,後來意外生下兒子Alvin,竟成為童至祥生命中最大的禮物。為了呵護這份上天的禮物,童至祥花盡心思與兒子相處,甚至到北京任職時都帶著他,Alvin逐漸成長為一獨立、有想法與國際觀的大男孩。
今年九月,Alvin離開台灣到美國念書,童至祥心裡既不捨、又為兒子感到驕傲;如今,她對於已經「放飛」的小孩,有著理性的叮嚀,也有感性的期盼,以下是口述記要。
Dear Alvin:
這回你獨自一個人到美國讀高中,媽媽希望還是能永遠陪在你身邊。以前,你知道當你需要我的時候,我絕對會放下所有的事情,陪在你身邊,但是坦白說,這次我心態特別不同,這一步,就是你已經飛了;你的人生不是我的,當你選擇要飛的時候,我只能讓你飛。


當你在享受自由
必須遵守社會的基本底線
其實一開始的時候,爸爸媽媽沒有想要小孩,卻不小心懷了你。懷孕的時候我在想,生小孩最重要的是什麼?我想,最重要是他要做一個對社會有正面價值的人,不然我生這個小孩就沒意義了。這樣的理念,決定我平常怎麼教導你。
記得你兩、三歲讀幼稚園時,為了抗拒按照地上的線直走的規定,你哭得眼睛腫成結膜炎,我就發覺你喜歡自由、不喜歡被限制;可是喜歡自由更需要有正確的價值觀。
當時我們住在新店,附近有個看守所,每天都經過監獄圍牆,我就帶你去看監獄,告訴你在監獄裡面就沒有自由,每天在一個很小的房間裡面,不能出來。我告訴 你,有些行為,諸如殺人、偷竊,是在你人生過程中絕對不該做的,做了就會喪失自由。媽從小跟你講這些,不是要你動不動這小心、那小心,而是那是基本底線; 底線以上,你還有很多可以做的。我生了你就有責任,希望你在社會上是一個正直的人,不敢期望你多有成就,只希望你是一個正派的人。 正派之外,我們只有你一個寶貝,很多事情你沒有兄弟姊妹可以商量,所以你自己要堅強、要獨立,耐挫力要夠。我們訓練你的邏輯可以說是「殘忍的愛」吧,從小 你跟我一起打籃球、游泳,我從不讓你,每一次你都比不過我,都淚眼汪汪。我就跟你說,你要認清事實,我比你高大,而且以前就做過這些運動,比你好是正常 的,所以你要努力,有一天你一定比我棒。
現在你籃球打得比我好很多,就是獨立且有自己想法的表現。妙的是,你喜歡打籃球打到肩膀習慣性脫臼,從去年暑假到現在已經脫臼十幾次。那天你竟然說,你要 去開刀解決脫臼,因為既然有問題就該解決,但我們都覺得開刀很痛,你爸這輩子到現在還沒有開過刀,開刀在我們看來是很嚴重的事,現在你在等專業醫生的意 見。你已經成為一個企圖心很強、很有決斷力(assertive)、很知道自己要什麼的人。
可是你的代價(trade off)是什麼呢?人彼此之間比較誰強勢(tough),是沒錯,但也要有一個溫柔的心,要能夠包容別人。好比那天我們看電影,我們看到一個情境,你就 講,這個人太軟弱了、太笨,都不會自我保護。但其實,這個人的軟弱是因為他替別人著想,他有很大的愛心是站在別人的角度、包容別人,這是一種美德,而且他 的美德會讓人喜歡跟他接近。


當你想了解別人 
其實要先了解、感受自我
人沒有十全十美的,看到你很有自己的想法,我深深體會,當初訓練了你某一部分,現在已經很好很好之後,在人生中也有其他很重要的部分;你去看社會上真正成 功或快樂的人,他們真的不是只有學業好。等你出了學校到社會,人際關係非常重要,而人際關係裡,柔性的技巧(soft skill)更是關鍵。 現在整個世界社會都在改變。過去職場沒那麼多元,也沒那麼全球化,職場在激發人的,多半都是理性,可是現在職場越來越多元,譬如說全球化,你的團隊裡可能 有很多不同國籍的人,那怎麼樣尊重別人、了解別人,這就變得很重要。可是在尊重別人、了解別人的過程中,自己要先能了解你自己,才能有辦法了解別人,這跟 社會的演變是有關係的。
如果你是走研發路線的人,當然可以一輩子只專心做一件事,不用跟人接觸,但你的性向不是走研發,而是需要跟人接觸的。去年,你上完人際關係的夏令營後告訴 我,你發覺自己的腦袋跟心是分開的,極端理智,但較難感受自己和別人的內心。我更擔心的是,你沒什麼情緒,因為唯有你掌握對情緒的敏感度,才能對別人的情 緒有高敏感度。我知道你已經有很大的進步,但是還需要再往前走一些。
因此這回你正式離開家了,我送給你「高、寬、廣、亮」四個字。

高,人的格局要高,才不會計較;

寬,是視野要寬、要有國際觀,且有多重興趣及專長;

廣,心胸要廣、要能接納別人;

亮,就是做人做事要明亮、要正直。

這四個字之中,以「亮」為優先,這是最重要也最基本的。
很多人說,做了父母,人生才完美。你讓我體會到什麼叫做無條件的愛,原來可以愛一個人比愛自己多很多;我不期望你能夠回報我什麼,可是對你的愛無止境,那是一種說不出來的幸福。我覺得自己充滿能力,不自覺就把愛你擺在愛自己前面,這是人性中最美的部分。
許多理性的話,該叮嚀的都叮嚀過了;感性的呢?Alvin,記得家永遠是你的家,anytime。只要你需要,你想回來,就隨時回來;你需要我們過去,我們就會過去;當你選擇要飛的時候,我會盡可能幫助你飛。家永遠是你的支柱。

小檔案 _童至祥

學歷:台大外文系
現職:IBM台灣區總經理
母親資歷:15年,育有1子

做完 與 做好

做完 與 做好
做完是交差了事,是最起碼的要求。

做好是盡力而為,追求完美。

一字之差,意涵相去千里。

許多人做事都只求做完,品質粗糙,架構鬆散,許多加工品就是如此,只求量不求質,價值不高,口碑不佳。

但許多藝術品千錘百鍊,千雕百塑,量雖不多,品質卻完美,贏得不少眼光與讚美。

「做完」、「做好」各有因由,各有需求,用力用心也各不同。無論人際,無論職場。

無論託付,無論交代。

無論交易,無論承諾,都應以做完做好為目標。

有位師傅要徒弟整理庭園,第一個徒弟粗心大意,割草砍樹,未見庭園之美,反有荒涼之感。

第二個徒弟很用心,不但整地除草,還依地形地貌,植花蒔草,庭園一下變得有氣質、有特色。

師傅對第一個徒弟說「你做完了」,對第二個徒弟說「你做好了」,差別立現。

有人為趕做完,草草了事。有人為求做好,費盡心力。結果一個有負所託,一個有了交代。

當然評價有所不同。

「做完」需耐心,「做好」需智慧,有耐心有智慧就能「做完」又「做好」。

別太執著用自己的方式愛對方

在彼此相處滴過程中,

偶們總不自覺滴要對方接受與認同自己所表現滴方式

結果 總弄到 對看兩相厭…

試著轉圜一下自己的心態與方式吧

要求別人改…自己改了嗎?
我的母親是個非常好的人,自小,

我就看到她努力地維持一個家她總是在清晨五時起床,煮一鍋熱騰騰的稀飯給父親吃

因為父親胃不好,早餐只能吃稀飯

然後,還要煮一鍋干飯給孩子吃

因為孩子正在發育,需要吃乾飯,上學一天才不會餓

每個星期,母親會把榻榻米搬出去曬,曬出暖暖的太陽香氣

每天下午,母親總是彎著腰,刷著鍋子

我們家的鍋子每一個都可以當鏡子用,完全沒有一點污垢

晚上,她努力蹲在地上擦地板,一寸一寸仔細地擦拭



家裡的地板比別人家的床頭還乾淨,打著赤腳也找不到一絲灰塵。

我母親是個認真辛勞的好女人。

然而,在我父親的眼中,她卻不是一個好伴侶。

在我成長的過程中

父親不只一次地表示他在婚姻中的孤單,不被瞭解。

我的父親是個負責的男人

他不抽煙、不喝酒,工作認真,每天準時上下班

暑假還安排功課表,安排孩子們的作息

他是個盡責的父親,督促孩子在功課上有所成就。

他喜歡下棋、寫書法,沉浸在古書的世界

我的父親是個好男人,在孩子們眼中

他就像天一樣大,保護我們、教育我們。

只是,在我母親的眼中,他也不是一個好伴侶

我成長的過程中,我經常看到母親在院子的角落中

暗暗無聲地掉淚

父親用語言,母親用行動,表達了他們在婚姻中所面對的痛苦。

成長的過程中,我看到、也聽到父親與母親在婚姻中的無奈

也看到、感受到他們是如此好的男人與女人,他們值得一椿好婚姻。

可惜的是,父親在世的歲月中

他們彼此的婚姻生活都在挫折中度過

而我,也一直在困惑中成長

我問自己:「兩個好人為什麼沒有好的婚姻?」自以為是的付出…



我長大後,進入婚姻,漸漸瞭解這個問題的答案。

在婚姻的初期,我就像母親一樣

努力持家,努力地刷鍋子、擦地板,認真地為自己的婚姻而努力。

奇怪的是,我不快樂;看看我的先生,似乎他也不快樂。

我心中想,大概是地板不夠乾淨,飯菜燒得不夠好

於是,我更努力擦地板,用心做飯。

似乎,我們兩個人還是不快樂。

直到有一天,我正忙著擦地板時

先生說:「老婆,來陪我聽一下音樂!」

我不悅地說:「沒看到還有一大半的地方沒有擦!」

這句話一說出口,我呆住了,好熟悉的一句話…



在我父親母親的婚姻中,母親也經常這樣對父親說。

我正在重演父母親的婚姻,也重複他們在婚姻中的不快樂。

有一些領悟出現在我的心中。「你要的是?」

我停下手邊的工作,看著先生

想到我父親 ...他一直在婚姻中得不到他要的陪伴

母親刷鍋子的時間都比陪他的時間長

不斷地做家事,是母親維持婚姻的方法

她給父親一個乾淨的家,卻從未陪伴他,她忙著做家事

她用她的方法在愛父親,這個方法是「做家事」

而我,我也用我的方法在愛著我的先生

我的方法也是母親的方法

我的婚姻好像也在走向同一個故事「兩個好人卻沒有好婚姻。」

我的領悟使我做了不一樣的選擇

停下手邊的工作,坐到先生的身邊,陪他聽音樂

遠遠地看著地上擦地板的抹布,像是看著母親的命運。

我問先生:「你需要什麼?」

「我需要你陪我聽聽音樂,家裡髒一點沒關係呀,以後幫你請個傭人,你就可以陪我了!」先生說。

「我以為你需要家裡乾淨,有人煮飯給你吃有人為你洗衣服.....」

我一口氣說了一串應該是他需要的事。

「那些都是次要的呀!」先生說。

「我最希望你陪陪我。」原來我作了許多白工…

這個結果實在令我大吃一驚。

我們繼續分享彼此的需要,才發現他也做了不少白工

我們都用自己的方式在愛對方,而不是對方的方式。

幸福的路逕自此以後,我列了一 張 先生的需要表,把它放在書桌前,

他也列了一張我的需求表,放在他的書桌前。

洋洋灑灑十幾項的需求

像是有空陪對方聽音樂、有機會抱抱對方、每天早上kiss拜拜。

有些項目比較容易做到,有些項目比較難

像是「聽我說話,不要給建議。」這是先生的需要。

如果我給他建議,他說他會覺得自己像笨蛋。

我想,這真是男人的面子問題。

我也學著不給建議,除非他問我

否則我就只是傾聽,順服到底,連走錯路時也一樣。

這對我實在是一條不容易學習的路

不過,比擦地板要輕鬆多了

而我們在需求的滿足中,婚姻也愈來愈有活力。

在我累的時候,我就選擇一些容易的項目做

像是「放一首放鬆音樂」

自己有力氣的時候就規劃「一次外地旅遊」這樣的事情

有趣的是,「到植物園散步」是我們的共同項目、共同需求

每次婚姻有爭吵,去到植物園,總能安慰彼此的心靈。

其實,這也可想而知

原本我們就是因為對植物園的喜愛而相知相惜,一起走入婚姻

回到園子就會回到多年前彼此相愛的心情。



問對方:「你要什麼?」這句話開啟了婚姻另一個幸福之路。

兩個好人終於走上幸福之路。

現在,我也知道父母親的婚姻為何無法幸福

他們都太執著用「自己」的方法愛對方

而不是用「對方」的方式愛另一半。

自己累得半死,對方還感受不到

最後面對婚姻的期待,也就灰心而死了。

既然上帝創造婚姻

我想,每個人都值得擁有一個好婚姻

只要方法用對,作「對方要的!」

而非自己「想給的!」好婚姻,絕對是可預期的。

星期一, 1月 11, 2010

還有一個蘋果!

曾經有人講過這樣一個耐人尋味的故事:一場突然而來的沙漠風暴使一位旅行者迷失了前進方向。更可怕的是,旅行者裝水和乾糧的背包也被風暴卷走了。他翻遍身上所有的口袋,找到了一個青青的蘋果。『啊,我還有一個蘋果!』旅行者驚喜地叫著。


他緊握著那個蘋果,獨自在沙漠中尋找出路。每當乾渴、飢餓、疲乏襲來的時候,他都要看一看手中的蘋果,抿一抿乾裂的嘴脣,陡然又會增添不少力量。


一天過去了,兩天過去了。第三天,旅行者終於走出了荒漠。那個他始終未曾咬過一口的青蘋果,已乾巴得不成樣子,他卻寶貝似地一直緊攥在手裡。

在深深讚嘆旅行者之餘,人們不禁感到驚訝:一個表面上看來是多麼微不足道的青蘋果,竟然會有如此不可思議的神奇力量!



是的,這是信念的力量!這是精神的力量!

信念,是成功的起點,是托起人生大廈的堅強支柱。


在人生的旅途中,不可能總是一帆風順、事隨人願。有的人身軀可能先天不足或後天病殘,但他卻能成為生活的強者,創造出常人難以創造的奇跡,這靠的就是信念。


對一個有志者來說,信念是立身的法寶和希望的長河。



信念的力量在於即使身處逆境,亦能幫助你揚起前進的風帆;信念的偉大在於即使遭遇不幸,亦能召喚你鼓起生活的勇氣。


信念,是蘊藏在心中的一團永不熄滅的火焰。

信念,是保證一生追求目標成功的內在驅動力。

信念的最大價值是支橕人對美好事物孜孜以求。

堅定的信念是永不凋謝的玫瑰。



我命在我,不在天。

微笑的力量 文/何南輝

讓自己擁有樂觀的心,我們就比較容易打敗負面因子,比別
人早一步接觸到燦爛陽光。

一九一九年,希爾頓把自己好不容易賺來的三千美元,以及父親留給他的一萬兩千美元全都投資出去,開始了他在飯店業的冒險生涯。

憑藉著精準的眼光與良好的管理,很快的,希爾頓的資產,就由一萬五千美元奇蹟般地擴增到幾千萬美元,他欣喜地把這個好消息告訴了自己的母親。




可是,母親意味深長對希爾頓說:「我想,錢多錢少,對我來說,你都跟以前沒什麼兩樣,你必須把握比五千萬美元更值錢的東西:你除了對顧客誠實外,你還得想法讓在希爾頓飯店住過的人還想來住,你得想一種簡單、容易,又不花錢且能行之久遠的辦法來吸引顧客。只有這樣,你的飯店才有前途,也才能永續經營。」


母親的話,讓希爾頓猛然醒悟,自己的飯店確實面臨著這樣的問題,那麼,如何才能達到既簡單、容易,又不花錢且能行之久遠的辦法來吸引顧客呢?


希爾頓想了又想,始終沒有想到一個好辦法。於是,他每天都到商店和飯店裡參觀,以顧客的身分來感受一切,他終於得到了一個答案:「微笑服務。」只有這種服務,才能實實在在地實現吸引顧客的目的。


從此之後,希爾頓就在飯店裡引入了「微笑服務」的經營策略。他要求每一個員工不管多麼辛苦,都要對顧客報以微笑,就連他自己都隨時保持微笑的姿態。


所以,在美國經濟危機爆發的幾年中,雖然有數不清的大飯店紛紛倒閉,最後僅剩下20%的旅館,但是在這樣惡劣的環境中,希爾頓飯店的服務人員卻依然保持著微笑。因此,經濟危機引起的大蕭條剛剛過去,希爾頓飯店就率先進入了黃金時代,並將觸角延伸到世界各地。




贏的啟示

生命中免不了的會有傷痛與挫折,但是讓自己擁有樂觀的心,我們就比較容易打敗這些負面因子,比別人早一步接觸到燦爛陽光。

擁有好心情,看什麼都快樂,人間就是天堂;帶著壞心情,看什麼都不順眼,人間會變成地獄。

每天起床後的第一件事,不管是晴天是陰天,先給自己一個微笑吧。然後告訴自己:「我今天生活在天堂裡。」

星期一, 1月 04, 2010

付出---才有資格享受

好好培養自己與下一代∼付出---才有資格享受

看過太多有錢人的潮起潮落,

富邦金控投資長蔣國樑如何教孩子面對金錢?

在消費叢林裡,他又用什麼方法為孩子指引明路?去年十二月某一天晚上,蔣小妹在房間做功課,

上班回來的爸爸蔣國樑進入她房間,把信用卡帳單放在桌上。

他在這份帳單上用紅筆畫了一條線,

告訴女兒,「下面都是你去美國刷的,算一算總共多少錢?」

剛考上大學,十一月跟媽媽到美國辦事的女兒,拿出當時收妥的收據,

一張一張核對,把她刷的項目,用螢光筆畫下來。

蔣國樑一旁拿出計算機,一筆一筆相加,然後不以為然的說,

「你總共要還我一萬元,你看,我上班都沒有你花得多。」

從這天開始,每個禮拜,蔣國樑只要一想到,就會裝出討債的聲音說:

「你什麼時候還我錢哪?」為此,女兒除了每天中午吃省一點,

不買衣服,乖乖讓爸爸扣零用錢之外,念服裝科系的她,

還得在家打工:幫爸爸燙襯衫、修改褲子。

一九八七年回國當上國際投信總經理、

一九九九年被安泰人壽挖角擔任投資部資深副總、

二○○三年被富邦金控禮聘為投資長的蔣國樑,

經常負責百億資產的投資;對於孩子,他的財富教育也毫不含糊。

家教一:有計畫的花錢 學舞要訂時限、目標,並考量效益

身為「企業家爸爸」,他用管公司的方法管小孩。

孩子要出國度假、購買三C產品,都要寫計畫書,

自己計算所需金額,編列預算,計畫資金來源。

他再跟孩子討論可行性、資金運用效益、爸媽相對補助金額等。

例如現在大一的女兒想學街舞,蔣國樑要她寫下的計畫書如下:

預定計畫執行時間:大二

所需經費 :每個月兩千元(月票,可以上三十堂課)

上課地點 :某某舞蹈工作室

計畫目標 :兩個月學會完整的兩支舞

經費來源 :一半從零用錢扣,一半爸爸補貼

這樣的做法,大概從他們高一時開始。

一開始孩子會嚷:「爸爸,我是你的女兒,不是你的員工。

為什麼老是動不動就寫報告?」

他回答:「你們走在(消費)叢林裡,

如果我不給你指一條明路,我就是害了你。」

因此,他對孩子的財富教育有兩個方向,

第一,須負擔自己的花費,量入為出。

第二,培養他們追求心靈上滿足的能力。

「再有錢的人,如果欲望無法滿足,永遠是貧窮的。」

一筆獲利交易、一樁成功的上市案、一趟績效奪冠,

就毫不手軟的「犒賞自己」上等牛排、干邑好酒的蔣國樑,

五年前一次心臟手術,醫生在他的胸口和小腿劃上一刀,

抽出腿部的一條靜脈,替換掉他心臟內塞滿油脂的血管。

意外不知何時來到,你準備好了沒有?」有

過這樣的生死體驗,他常常跟孩子說:「心無掛礙,無所恐懼。」

在投資界二十年,他看過多少大企業家、名人,現在都不在了,

不是看你有沒有錢,要看你有沒有紀律。

吃喝玩樂,一天之間,多少錢都可以蒸發掉。

心靈上的滿足,才是真的富有。

家教二:用勞力換金錢 出國旅費,做家事或打工自籌

為了讓孩子真正瞭解金錢的價值,蔣國樑堅持一條紀律:

「所有的錢,都要用勞力換取。」也就是,

除了學費、基本的生活開銷外,孩子的其他花費都必須由自己籌措一半

(另一半爸爸補貼)。蔣家雖然家裡有傭人,有司機,但是為了籌錢,

孩子要幫忙做家事,自己洗衣服、摺衣服、燙衣服、拖地,

甚至還得到外面打工。

例如女兒考上大學後想跟同學去東歐玩,為了籌措旅費,

她暑假花了快兩個月去餐廳打工,每天辛辛苦苦的忙到晚上十一點,

終於賺到近兩萬元,其他不足部分,則每個月扣零用錢。

不怕孩子打工會浪費他們讀書、學習的時間嗎?「這是投資,」

蔣國樑想得很明白,這是教育的成本,省不得。

「你不讓他體驗,直接給他錢,就是 cost (花費),不是 investment(投資)。」

其實為了讓孩子出去打工,他們夫妻更花心思,更花錢。

女兒在餐廳打工到深夜,為了安全,他還得跟司機出去接她回家。

但他認為,若捨不得孩子「浪費」讀書的時間,只會教出一個書呆子。

「與其那樣,我寧可培養一個人格健全的常人。」

他說,現在太多孩子想一步登天,不然就是沒有明天。

他也找機會教小孩學會評估花錢的效益,以及要付出的代價。

例如孩子想去埃及玩,他看了女兒的計畫書後,跟她討論:

如果去埃及,不但要打工一個暑假,

還得每個月零用錢裡扣五○%才夠旅費;

但如果去印尼,只要打工兩週,零用錢也只需要扣一○%,

讓孩子自己決定每一項消費決策與代價。

孩子用錢,多少都還是會有超支的時候,

萬一這個月的開銷又無法省下那麼多,得向爸爸預支時,

就得在下個月把每一筆花費都記得清清楚楚。

如果還是亂花,零用錢就被縮減。

家教三:付出才有資格享受 把幸福視為當然,災難就會反撲

「到處都是教育的機會,我願意花更多小錢,來培養他們對金錢的概念。」

蔣國樑說,像全家出門的時候,他和 太太坐著司機開的自家轎車,

孩子就得頂著大太陽,自己搭公車,轉捷運,去跟他們會合。

蔣小妹說,以前她的零用錢也會亂買,

但出去打過工後,比較懂得金錢得來不易。

像她自己上大學後每個月有六千元零用錢(包括午餐、自己買的衣服),

她都會先把其中的二千元,定期存到一個無法提領的帳戶。

「也沒有一定要做什麼,只是覺得,該為以後留下一些經濟基礎。」

孩子沒有正確的價值觀,蔣國樑認為,父母要負最大的責任。

「我可以吃鵝肝醬,也可以去路邊攤吃鴨肉扁。」

他常看到很多父母帶孩子去昂貴的餐廳吃大餐,「把魚翅當粉絲」,

他感嘆:「這孩子已經被父母糟蹋掉了,因為孩子失去對金錢的感覺。」

每年出國旅行,蔣國樑讓孩子自己規畫,在有限的預算裡,

學習如何節制、省錢。

他們全家只買一張商務艙機票,他或是太太坐,

另一個人就陪孩子坐在後面的經濟艙。

他們向孩子明確表示,「你們沒有賺錢,沒有資格坐商務艙。」

上班可以穿亞曼尼表現金融家專業形象的蔣國樑,

也可以和孩子逛到中山北路七段的暢貨中心(outlet),

買一件五百元的衣服。「那些衣服也有很好的品質啊,」

他乘機教孩子,價錢和價值不一定成正比。

甚至,當孩子要買東西時,他鼓勵他們上網找到更便宜的價錢,

享受那種聰明購物的成就感與快樂。

教孩子認識金錢的價值,

他還教孩子瞭解什麼是匱乏,瞭解真正的人生。

太太去黃山旅遊,下山時走下來,看到挑夫用血肉之軀,

把那麼沉重的水泥、各種物資一簍一簍的挑上去,

他趕緊用攝影機拍下這畫面,回家告訴孩子,

這世界不是只有美麗的風景,還有那麼多人是這樣辛苦過日子的。

家教四:必須回饋親人 找出照顧父母的方法,培養責任心

去印度玩的時候,他則拍下無數的小兒麻痺症的孩子,讓孩子知道,

他們在和別人比香奈兒、比古馳的時候,

有那麼多孩子連健全的四肢都沒有。

「小孩不知道還有另一個世界,以為他們過的日子就是人生本當如此。

我教他們,地球是平的,今天把幸福視為理所當然,

明天災難就會反撲。」